天天看點

中醫狀元:深入講講“功效”内涵,附《中藥之功效差別大全》合集

作者:言身中醫

小王向謝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謝老師,我一直在研究中藥的功效,您能告訴我更多關于中藥功效的演變嗎?”

謝老師微笑着點了點頭,坐在了一張古老的木桌旁。他開始講述中藥功效的曆史和演變說:“‘功效’作為一個固定的詞語,在《漢書》中已有廣泛的使用。但在唐代之前,未見用以指代藥物的醫療作用,自唐代開始,醫藥文獻中偶爾用于方藥的治療作用的稱謂,如唐《新修本草》,‘白菀即女菀,……無紫菀時亦甲之,功效相似也。’”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盡一劑即得力,百日以上可見功效。”

北宋·蘇轼《聖散子後序》:“聖散子主疫,功效非一。”

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彈丸土,……熱酒調服之,大有功效也。”

“然而,” 謝老師說道,“中藥功效這一概念的專項研究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興起。這标志着中醫藥理論的成熟和完善。盡管我們熟悉像‘清熱解毒’、‘回陽救逆’這樣的功效概念,但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其内涵。”

小王認真地做筆記,不時向謝老師提問,以確定自己了解得更加透徹。

謝老師繼續解釋:“中藥功效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将中藥對人體的治療和保健作用進行的概括和總結。換言之,中藥功效是中藥治療、預防、養生作用以中醫藥理論進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藥物醫療作用在中醫領域内的特殊表述形式,功效實際是經過中醫藥理論化了的作用。”

小王連忙點點頭!

謝老師接着又說:“值得注意的是,中藥功效至少目前還隻是内服或外用的功效,中藥劑型改革,特别是針劑的出現,改變了幾千年來的用藥途徑,很多藥物通過肌注或靜脈注射發現了新作用和新用途,如青皮水煎醇沉注射液的升壓作用,以此作用用于多種實驗性休克有效,但迄今為止,中藥功效在内容上還沒能反映出劑型改革所帶來的變化。”

小王聽說更是心潮澎湃,對中藥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他知道這将有助于他更好地了解和運用中藥治療患者。

附《中藥之功效差別大全》合集

中醫狀元:深入講講“功效”内涵,附《中藥之功效差別大全》合集
中醫狀元:深入講講“功效”内涵,附《中藥之功效差別大全》合集
中醫狀元:深入講講“功效”内涵,附《中藥之功效差別大全》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