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作者:藝術眼ARTSPY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共同發起的“新文化制作人第二季:活性建築”入選方案展覽“影之道”舉辦期間,9月17日,《藝術新聞/中文版》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主題研讨會“在南方,建造未來”,串聯中國南方與全球南方,讨論自然、文化、社群與建築的互相關聯,當代建築如何激活傳統與地方文化,善待社群,乃至環境和資源問題作出的應對與改變。這也是結束疫情的隔離之後,來自中國南方的年輕一代建築師與全球南方其他國家的建築師第一次在公共文化空間中展開的深入對話。此次研讨會由CHANEL特别提供支援。

此次研讨會特别邀請了多位來自全球南方多個地區的建築師進行讨論,包括首位非裔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人、凱雷基金會與凱雷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布基納法索-德國),all(zone)建築設計事務所聯合創始人與設計總監、耶魯大學路易斯·康通路助理教授拉查蓬·喬楚伊(Rachaporn Choochuey,泰國),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莊慎以“建築,在全球南方”為進行主題演講;陳東華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教席助理教授、“影之道”策展人陳東華、“影之道”的參展建築師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龐偉與WAU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吳林壽則在研讨會的第二部分“來自中國南方的建築:生命力與可能性”展開了讨論。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從左至右:陳東華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教席助理教授、“影之道”策展人陳東華,凱雷基金會與凱雷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藝術新聞/中文版》主編葉滢,all(zone)建築設計事務所聯合創始人與設計總監、耶魯大學路易斯·康通路助理教授拉查蓬·喬楚伊(Rachaporn Choochuey)、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龐偉,WAU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吳林壽,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莊慎,《藝術新聞/中文版》出版人曹丹

進入21世紀後,作為由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模式與政治結構範式定義的“全球南方”,也成為文化、建築、藝術領域的重要言說與表達背景。對于以“北方”作為文化優勢地位的反思,對應着将“南方”作為創作環境與思想源流的變化。

在這樣的變化中,我們嘗試的視角則超越了此前由經濟發展所指向的相對不發達的“南方”的定義局限,在一個更具能動性的視野中,尋找着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來發現“南方”。

“在南方,建造未來”主題研讨會的主持人、《藝術新聞/中文版》主編葉滢在讨論之始談及,此次研讨會所涉及的建築多是善用有限的資源、深入當地社群,與自然、文化與社會環境相聯系,并具有自身文化屬性的中小型日常建築。這些中小型建築,包括學校、社群廣場、公園、植物園、家庭住宅等等,往往從社會更新面臨的問題入手,關照人的需求與建築的有效性,增強社群的聯系,其中有些建築更将建造和設計的中心讓渡給自然,将生态的修複放在建築與設計的中心位置。

在全球南方,這一群來自非洲、東南亞與中國南方的建築師們帶來的研究和實踐,正在将我們帶入建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從甘多到吳陽鎮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建築聯結的鄉村社群

在研讨會的第一部分的主題演講“建築,在全球南方”中,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拉查蓬·喬楚伊和莊慎分别從非洲、泰國和中國江南地區的視角分享了他們對建築及地區研究的思考。

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出生于布基納法索,在布基納法索和德國兩地接受木工教育訓練後,凱雷在2004年于柏林工業大學獲得了建築學進階學位。他的首個建築項目完成于他的學生時代——與其家鄉布基納法索甘多的居民合作設計、籌資和建設的一所國小,他講到自己接觸建築的契機,并不是因為看到某位偉大的建築師的十分精美的圖錄,因為在他所生活的布基納法索甘多,建築隻是充當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角色。他回憶起自己曾經與其他100名學生擠在一間教室内,搖搖晃晃的長凳上有裸露的釘子,是以他開始學做木工,學習如何修理長凳,他将這個故事歸為自己建築事業的起點。“我需要找到一種赢得信任的方法,動員村民們一起參與,因為如果想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必須建一所學校,并且需要使用當地可用的材料,因為隻有他們參與進來,以後在建築出現問題時他們才會懂得如何修複建築物。”他帶領着村民們用布基納法索甘多本土房屋所用的黏土建造學校,但通過改變粘土的配方使其防水隔熱。現在,這種粘土所制成的磚塊在當地已形成一項産業。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建築,在全球南方”主題讨論現場,2023年

但在建造初期,村民們心目中的現代化,與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認為的适合布基納法索甘多的現代化并不一緻,是以他認為建築師需要找到一種與村民溝通的方法,最終的目标是建造一座尊重環境、溫馨宜人、經久耐用,同時能給人們帶來舒适感的建築。而這種觀念的沖擊也會發生在中國,發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與村民共同建造的布基納法索甘多國小及其建造過程,圖檔來源:凱雷建築事務所

中國建築師吳林壽的《父母之家》是展覽“影之道”的參展作品,他在自己的老家廣東吳陽鎮給父母建造了一個房子,這個建築的施工團隊是由親戚或者本村或鄰村的當地工匠組成。在他看來,為父母造一座房子,最重要的是不要改變父母的生活習慣,這些習慣和習俗小到父母喜歡坐在矮凳上洗菜,大到在空間設計上需要考慮當地祭拜神靈的習俗。在他看來,如果談到建築的現代性,最重要的是需要與當下生活發生很大的關聯,“很多人對于所謂的現代生活有想象,認為農村裡的房子需要鋼筋混凝土,需要瓷磚,這才叫現代的生活方式,但是這種生活方式跟鄉村的生活習慣是斷裂的。”他也談到通過建造房子的行動和更多正在實踐的其他項目,能夠讓周邊的人連接配接起來,帶動村落或社群的收益,這些行為的意義在于重新連接配接,“重新連接配接我與土地、與外界的關系。”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上:父母之家,設計團隊:WAU建築事務所,主建立築師:吳林壽,項目地點:廣東省湛江市,完成時間:2022年,攝影:吳嗣銘;下:父母之家,紀錄片《影之道》靜幀,拍攝:沈蕊蘭

從曼谷到上海

在城市高速發展中,

他們如何做更“有效”的建築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建築師拉查蓬·喬楚伊(Rachaporn Choochuey)

“現代的建築建造方式強調經久耐用,可是放眼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疫情的發生證明了我們此前建造建築的方式是非常死闆且僵化的,是缺乏适應性的,因為人是無法在封閉的小空間内生活太久的,是以我覺得我們可以從民間建築中學到的一點是,它允許适應、改變,在處理材料和建造方式上可以更加随意。”出生在曼谷,總部位于曼谷的all(zone)建築設計事務所聯合創始人拉查蓬·喬楚伊這樣說道,她在建築實踐中注重“家”的概念,希望使用者進入建築後能夠有如同在家一般的感受。在上世紀曼谷的城市化程序中,店屋是當時曼谷最常見的建築類型,然而随着城市轉型,這種建築也被逐漸淘汰,all(zone)建築設計事務曾經做過店屋改造的項目S49,在底層的入口處保留了泰國家庭中最常用的桌椅和廚房設計。建築的正面和背面是有排孔的設計,地面鋪設了工業格栅,預制的工業金屬栅欄上可以懸挂小型植物,使光線和空氣流通,更接近内部的生活空間。改造的房屋并沒有使用厚重或昂貴的材料,相反,建築團隊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材料輕便、居住空間與外界的聯系和人居住于内的感受上。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all(zone)建築設計事務曾經做過店屋改造的項目S49,曼谷,圖檔來源:all(zone)建築設計事務

并不是有着玻璃幕牆、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外牆才能被看作是現代建築,all(zone)建築設計事務所曾在2017年曼谷東部為Wonderfruit節建造了一個場所,最終建築團隊使用輕薄的華夫格結構織物作頂,簡單的鋼制帳篷杆和便攜式混凝土底座作為主要結構,他們所使用的所有元件都可以拆卸、打包、儲存,并等待在不同環境的新地點重新組裝。拉查蓬·喬楚伊總是在探索輕便、能夠适用于多種場景的材料和建造方式,她說道:“建築會産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型,是以建築師需要思考、探索更多可能性,建造更少,但是更有效的建築。”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all(zone)建築設計事務,Marmalade Sky, Wonderfruit節日,2017,圖檔來源:all(zone)建築設計事務所

無獨有偶,上海阿科米星的創始人之一莊慎在疫情中也有一段特殊經曆,因為上海的隔離政策,他在去年經曆了在事務所辦公室被封閉的兩個月,對于人的适應性與空間的功能也有了親身經曆的新認知。莊慎的多數建築實踐和城市研究都以上海為中心展開,同樣經曆過一個快速城市化的時間段,他認為“面對未來空間的複雜需求與變化,建築學既有的認知與方法并不能應對,需要新的認知與方法。”以上海為例,過去四十年所經曆過的發展曆程可以被看作是一次時空的壓縮,仿佛電影中的快進,将原本可能需要100年的工作,幾百年的物質積累在短短40年間實作,這種速度和過程在世界範圍内都可以算是獨一無二的,但是這種獨一無二是否也帶來了相應的對建築、對社會和城市生活的認知方法?答案可能是不确定的,莊慎聯合創始的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便是一個通過城市中的觀察、時間和反思來探索認知方法的機構,“城市空間備援、建築的中性與使用的适應變化是相關聯的。”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建築師莊慎在“建築,在全球南方”主題讨論現場,2023年

阿科米星曾經在上海徐彙區永嘉路建造了一個口袋廣場,這裡是上海老城核心區,周邊分布着衆多老住宅區,相隔不遠的永康路和襄陽南路街道則是充滿新型活力的商業,政府希望能夠将危房拆除并改造成供市民公共交流的活動空間。“熟悉與多變,是我們為其營造的日常基調。”莊慎說道。設計團隊引進了鋼木結構的開敞圍廊,在下面設有座位,中間廣場則為旱地噴泉。建築所采用的轉紅色主體與周圍住宅相呼應,使其成為來往行人和附近居民眼中更熟悉的風景。談及設計的觀念時,莊慎說道:“針對日常環境中普通建築的改造,控制設計的力量和欲望,強調建築學的運用而非創造,不僅是一種值得重視的态度和方法,也蘊含着揭示平常生活本身張力的新契機。”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永嘉路口袋廣場,圖檔來源:Archdaily

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之後,是否也意味着即将迎來降溫降速的過程?他認為複雜性反而是從現在開始呈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築師面臨的工作更需要回歸到專業程度,不僅僅是盲目的跟随和建造,在莊慎以“不止于南方”的主題演講中,“要創造更多的有效性,甚至需要用更多的方式去創造這一的有效性,進而去彌補原來造成的問題,與妥善使用已有資源和既有條件來進行。”

回到人的尺度

煥發自然的生命力,

可以共享的觀念與未來

2020年,當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園揭幕時,觀衆可能會發現這個紀念園内是一片荒地,但如果幾個月、今年之後再次回到這裡,這裡已經被南方原生的、乃至外來的各種各樣的植物物種所覆寫,變成了綠地。在景觀設計師龐偉眼裡,他希望人們在這裡接觸到是一個真實的自然,而不是一個經過人工種植、人工美化的“仿造”自然。這個紀念園内,不人為種植一根草、一棵花,隻提供了場地和土壤,而當被問及植物從那而來呢,龐偉回答道:“風會帶來,鳥會帶來,昆蟲會帶來。”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上圖為2020年初揭幕時,紀念園内全是裸地,下圖為2020年9月,紀念園内已郁郁蔥蔥,圖檔來源: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

提及南方,是溫潤、陽光、雨水,是濃烈的,是一種活生生的生命狀态,但在社會發達和人口壯大的同時,自然卻在萎縮,龐偉提及過去建築學中有非常糟糕的東西,比如會在建築模型完成之後,加上人和植物作為“配景”。本來應該以人為本的建築,卻成為了中心和主宰。龐偉參展“影之道”的作品觀湖中心公園S雲廊中,他與季曉玲除了在景觀上的考量之外,也有着關于尺度的考量,希望找到一種方式,能夠讓人們回到較小的空間中。他們将建築的尺度拉回至家具的尺度,使人們能夠使用這些雲廊中的家具和設計,這麼做的最終目的,是将建築拉回至人的尺度。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觀湖中心公園S雲廊,設計團隊:廣州土人景觀,攝影:黃志堅

在陳東華所策劃的“影之道”中,他挑選了10個來自中國南方地區,特别是嶺南地區的建築項目,并将“陰影”看作是反映着南方特色的建築特點,建築中的首層陰影空間,實際上有着較強的公共空間屬性,它可以是集體性活動的内部空間,但也可以延伸至城市空間或周邊環境之中。

對話、聯結與共享的未來:來自全球南方的建築聚會

“影之道”展覽現場,2023年

展覽中的作品亦不是大體量、大規模的建築項目,而是散落在中國南方地區“城 - 鎮 - 鄉”中,這些建築也反映着三種不同的日常環境狀态。陳東華談到選擇這些作品的原因時也提到,這陰影面積所形成的空間是日常生活的發生地,具有煙火氣。而如果陰影延伸到南方的日常生活中,也許能夠看到人們自己搭建的棚子或陽台,這些非正式的搭建空間是從日常使用的功能出發,而非建築美學,“但這些自主性的民間搭建卻常常會湧現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構築形式。作為建築師我們也會經常從這些層面思考建築,如何讓一個作品充滿日常的煙火氣,而不是從建築師的角度出發思考審美的要素。”他說道,建築的公共性是一個核心價值。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空間和生活智慧所催生的空間,讓建築擁有了活力。

在面臨着巨大的環境和社會發展變化的今天,這些建築師密切關照着人居條件以及社群關系,在他們所處的地區進行設計觀念和建造方法的創新,并用介入現實的建築對這些變化給予回應。無論是在展覽“影之道”之間所展出的十個建築項目,還是弗朗西斯·凱雷、拉查蓬·喬楚伊和莊慎在非洲、泰國和上海所作的項目,這些項目并不追求巨大體量和醒目的标簽式建築,而是深入當地社群,尊重傳統與習俗,着眼生活所需,探索建築如何更好地被使用,讓建築成為“有效”的社群粘合劑與社會更新的動力。

20世紀後期以來,全球南方的國家和城市處于快速城市化、人口高速增長的階段,巨量的大型建築備建造出來以滿足發展需求。20世紀建造的大量超級都市建築,也成為“人類世“不可忽視的圖景。而在刻不容緩的環境與生态危機之下,建築也面臨着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談到未來,拉查蓬·喬楚伊說道,“可能未來就是現在,作為建築師,需要思考我們如何轉化那些曾經被快速建成的空間和建築,我們在這種情形下可以如何居住?”弗朗西斯·凱雷則強調社群和群體的力量,他說道,“建築師在疫情中所學到的,首先是位于全球各地的我們是一個整體,是以如果我們隻有單槍匹馬的力量還不夠強壯,處于危機中的我們應該學會互相分享觀念,激活社群,最好的方式是創造易于應用和全球共享的理念。”

“在南方,建造未來”

國際建築主題研讨會

主辦:《藝術新聞/中文版》

合作機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特别支援:CHANEL

出品:曹丹

策劃主持:葉滢

項目統籌:黃珍妮

項目專員:胡爽

項目協調:申采奕

撰文整理:林佳珣

(文章來源于TANC 藝術新聞中文版)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圖檔、視頻及音樂屬于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标注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并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