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秋分節氣話養生,社群醫生傳授小訣竅

作者:上觀新聞

9月23日是秋分節氣,徐彙區天平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主任醫師何欣,近日在天平66梧桐院鄰裡彙為社群居民主講秋分節氣的中醫養生訣竅。

秋分節氣話養生,社群醫生傳授小訣竅

“秋分節氣是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的标志,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着陰陽平衡的規律。”何欣表示,秋分節氣光照減少、溫差增大、濕度偏低,“而且秋季氣候幹燥,有‘秋燥’一說,最容易耗傷肺陰,易發生鼻咽幹燥、幹咳少痰、唇裂口渴、大便秘結、毛發不榮、咽喉幹癢、眼睛幹澀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痰中帶血,遇冷空氣易外感風寒,或咳喘宿疾發作。”何欣認為,根據《黃帝内經》所說“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理論,“平時應在晚上9點至10點入睡,早上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适。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人的生命活動就要與大自然的變化保持一緻,以順應自然,來維護和加強機體的陰陽平衡。”

何欣還給到場居民介紹幾招秋分養生小技巧。首先,秋分後,氣候漸涼,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疾患的朋友們,應特别注意胃部保暖。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是暖胃護胃佳品,早餐煮粥時放幾塊南瓜,或者在晚餐桌上加一道南瓜粉絲湯,簡單友善,營養美味。

其次,不少人在此時會出現手腳冰冷、乏力等症狀,尤其是偏瘦的女性,這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是以晚上要堅持泡腳。腳上穴位較多,例如湧泉穴,可通過熱氣往上蒸騰的作用将體内寒氣驅散,對于體虛的人有很好的提升陽氣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泡腳時間不用太長,15分鐘為宜。

第三,中醫認為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氣衰弱則牙松齒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以養腎固齒。叩齒也可不分時間、地點,隻要輕閉口唇,上下牙齒輕輕相叩即可。叩齒結束後,将口中津液緩緩咽下。

秋分節氣話養生,社群醫生傳授小訣竅
秋分節氣話養生,社群醫生傳授小訣竅
秋分節氣話養生,社群醫生傳授小訣竅

講座最後,何欣表示,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而且會“一場秋雨一場寒”,還是要做好降溫後的防寒保暖,“秋分節氣之後,橘子大量上市,從中醫角度來說,橘子具有的芳香味,可以化濕、醒脾、避穢、開竅。為應對秋乏,大家不妨在辦公桌或者卧室床榻邊放一些吃剩的橘子皮,還有利于促進睡眠。”

記者:殷志軍、陸翔、徐喆衎

編輯:甯平英

校對:陳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