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祖上闊過三次的東北,如今錢都去哪了?

作者:水瓶

本文素材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

一提到東北,人們往往想起“輕工業直播,重工業燒烤”的調侃,和十年流失一千萬人口的無奈。

那東北在曆史上就真的一直都這麼“拉胯”嗎?

其實不然,近現代東北富庶的程度其實遠超衆人想象。

無論是民國,還是新中國,東北都曾長期霸占中國經濟中心的位置。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如今東北的“衰弱”?東北的财富都去哪裡了?

白手起家的峥嵘

老人們常說“三窮三富過到老”,實際上東北地區在曆史上也曾有過

三次“高光時刻”。

祖上闊過三次的東北,如今錢都去哪了?

東北的第一次興起就得益于清末時期著名的

“闖關東”

運動。

19世紀下半葉,因為《瑷珲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的簽訂,大清失去在東北的大片領土。

如再不動作,恐怕祖宗的“龍興之地”都将淪為“羅刹鬼”口中的肥肉。

恰逢此時,

中原地區災荒,大量百姓因饑餓淪為流民。

一些走投無路的人便在清政府的默許之下,千裡迢迢地東出山海關,前往白山黑水之中尋求新的機會。

就此,轟轟烈烈的“闖關東”運動拉來序幕。

“闖關東”運動,

祖上闊過三次的東北,如今錢都去哪了?

一方面充實大陸東北地區的人口,客觀上達到“遷民實邊”,鞏固中央政府對東北地區的控制。

另一方面,

極大促進東北地區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為東北在民國時期的興旺與富庶奠定基礎。

據清政府統計,1840年東北地區人口大約為

300餘萬人。

到清朝滅亡之前,東三省人口已達到

1841萬,

大約1000萬人是從中原地區“闖關東”過來的。

人口的大量湧入為東北的發展注入豐沛活力。

其一,

是移民帶來先進的耕種技術和勞動力,加速東北地區土地的開墾和農業發展。

祖上闊過三次的東北,如今錢都去哪了?

其二,

是龐大的人口造就活躍的消費市場,關外地區工商業就此迅速發展起來。

如今我們講到東北總想到大豆,其實自清朝開始,東北就是全國重要的大豆産區。

在20世紀初,東北大豆就收獲大量外貿訂單。

在1910年東北所種植的大豆中,有13.8%的份額銷往日本,而出口到歐洲的大豆則占到76.4%。

自1907年到1927年間,

東三省出口的大豆占到全球外貿總量的50%。

依靠着發達的農業和商業,東北為大陸貢獻大量财政收入。

祖上闊過三次的東北,如今錢都去哪了?

根據清廷戶部檔案顯示,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

1908年,

奉天省也就是現在的遼甯,為清政府貢獻收入1580.7萬兩,占到全國第四,僅次于廣東、湖北和江蘇。

說當時東北是大清國發達的地區毫不為過。

東北地區的第二次興起是自民國建立到解放前的40年歲月。

說到民國時期的東北,一個人是我們無法忽視的重要存在,他就是

“東北王”張作霖。

雖然張作霖是土匪出身,但他強在愛國敬祖,知人善任和從善如流。

張作霖主政東北時期格外重視教育和經濟的發展,

祖上闊過三次的東北,如今錢都去哪了?

在他治下,東北成為當時民國罕有富庶與和平的“沃土”。

得益于豐富的煤、鐵資源,東三省成為當時國内少數擁有較完整工業體系的地區。

1923年,

奉系軍械廠下轄的煉鋼廠投産,當年

鐵産量就達到43萬噸,産鋼6.8萬噸。

而同時期

南方各省

鋼材總産量也不過

5萬噸而已。

有發達重工業做支撐,東北軍工産業強盛。

當時張作霖營建新廠,改組舊廠,将整合吸收奉天軍械廠的東三省兵工廠打造為民國第一軍工企業。

在廠内有一萬多台機床,占到國内軍工機床數量的一半以上。

兵工廠不僅可以一年生産6萬隻步槍,還能生産大量大炮和炮彈。

而在商業上,東北同樣發達。

1928年時,東三省對外貿易總額占到全國的35%。

難能可貴的是,當時東北是少有的能為國家賺取外彙的地區之一。

如1929年,東北地區貿易順差為一億零五百萬兩銀元,為當時民國政府填補近四分之一的貿易逆差。

民國時期東三省對民國有多重要?

1929年時,東北地區以僅占全國4%的人口,

貢獻出全國33%的煤、32.7%的鐵、21.7%的鐵路裡程、21.5%的外貿金額和85.5%的大豆産量。

為什麼日本人在一戰之後,千方百計地要霸占東北啊?

因為東北的富庶和其蘊含的潛力遠超日本本土。

“九一八事變”

後,為鞏固日本在當地的統治,同時也

為更好地掠奪東北地區的資源,日本政府将大量本土企業遷移至東北地區。

如1933年,日本政府将昭和制鋼所遷往今遼甯鞍山,建成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鋼鐵生産企業。

雖然說日本人掠奪式地開發,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資源枯竭,但客觀上确實為新中國重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建國後大名鼎鼎的

鞍鋼,

就是

在昭和制鋼所的基礎上建立的。

因為長期遠離戰火的蹂躏,東北成為全國少有的保持經濟正常運轉的地區。抗戰結束時,其GDP一度占到全國的85%。

為什麼解放戰争初期,國共雙方都派遣精兵強将逐鹿東北?

為的就是拿下這塊最寶貴的經濟重地。

而後來戰争的走勢也清晰地驗證這一觀點。

解放戰争時期,我軍之是以能全殲國軍最精銳的機械化軍團,決勝遼沈,拿下全中國,

靠的就是東北地區工廠生産出的重型火炮和大口徑炮彈。

東北地區的第三次興起,是新中國建國後那段計劃經濟下的峥嵘時光。

人民政權成立後,如何發展國民經濟成為擺在上司人面前的難題。為盡快建立支撐高水準、經濟快速發展的經濟基礎,

中央決定效仿蘇聯模式,走

優先發展重工業

的計劃經濟道路。

靠着踩中時代的風口,東北經濟再一次迎來起飛。

1953年,剛剛結束北韓戰争的大陸政府釋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新中國經濟實作快速複蘇。

有趣的是

“一五計劃”

其實在民間還有一個外号,那就是

“東北計劃”。

因為東北地區的表現在全國實在是太耀眼了!

因為具有豐富的工業原材料,本身就存在較好的工業基礎,加之距離蘇聯較近,東北地區成為當時蘇聯專家的“重點援助”地區。

當時,一共156個蘇聯援建的項目中,就有

54個——超過三分之一的項目落戶東北。

在“一五計劃”期間,新中國第一批汽車從

長春一汽

的廠房中緩緩駛出;長期霸占新中國鋼鐵之王寶座的

鞍山鋼鐵公司

伫立于遼東半島;

哈爾濱電機廠

生産的電機機組為全國廣大火電廠和水電站提供供能核心,而這些隻是其中些許代表。

在整個“一五計劃”中,東北在工業領域取得的成就可謂群星璀璨,依仗在重工業領域巨大的發展優勢,東北地區迅速成為大陸的經濟中心,如同發動機一樣引領着全中國的經濟發展。

1959年,遼甯省GDP位于全國第一。

1978年時,

遼甯省GDP排名全國第三,黑龍江排第8名,吉林省位居第18名。

此時,

廣東省

僅以185.9億元的GDP,位列

全國第五。

如同現今,發達的北上廣深吸引國内大量高素質人才一樣,

而過去東北的工業基地同樣也是全國出名的“網紅城市”。

來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紛紛懷揣着開發東三省,助力新中國的夢想來到這片沃土,參與到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中。

據統計,剛建國時東北人口大約占全國的7.1%,而到1978年戶籍總數約占全國9.0%。不到30年的時間内,至少有

超過一千萬來自外省的“移民”在東北紮根繁衍。

但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的東北早已物是人非,經濟萎靡。

那東,

北究竟是怎麼了?這些年創造出來的财富又去哪裡了呢?

長兄如父的付出

其實作如今東北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東北地區産業主要以

重工業

資源型企業

為主,前期投資大,收益回收慢。

與國家積極發展輕工業,

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的發展方向相悖。

都說“踩在風口上,豬都能飛”。

我們回顧近些年的國内經濟,

房地産、網際網路經濟、高新技術等

産業各領風騷。發展路線與國家意志相同的行業自然能扶搖直上,反之隻會在洶湧的時代浪潮下沉淪。

可以說當國家放棄計劃經濟,推進改革開放時,東北的衰落便已注定。

其二,是東北地區企業所有制結構,

國有企業過多,民營資本匮乏,

不利于經濟快速轉型。

現如今,我們能數得上的東北企業大都是國有企業,或是國有資本占主導的混合制企業。

可這些企業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效率低下,且受國家政策限制較大,無法靈活轉變經營方向。

當市場經濟浪潮席卷而來時,

東北工廠無法很好地調整自身經營,适應商品經濟社會,

最終導緻大量國有工廠倒閉,大批勞工下崗的悲劇。

而長期以來“依靠機關、依靠政策”的經濟思維習慣,又會變向“鎖死”人們的思想。這使得東北經濟長期處于“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衰退怪圈。

其三,是東北地區為全國大局,承載過多财政收入和資源配置設定任務,限制東北本身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三線建設、東北對全國财政貢獻和資源貢獻等多個次元觀察。

首先,

三線建設期間,東北向全國中部和西部轉移大量先進工業資源。

雖然此舉平衡國内工業經濟格局,但客觀上确實削弱,甚至是透支東北企業的整體實力。

在全國大搞三線建設的15年間,東北地區對國家号召不計成本,竭盡全力。

當時東三省執行對援助地區“三包一底”的标準,即包建好廠房、包人員裝置齊全、包建成順利投産,

從建廠到生産負責到底。

哈爾濱電表廠為援助蘭州,幾乎“搬空”自家廠房的先進裝置,甚至還包括4台國内獨有的現今裝置。

大連機床廠将整套液壓仿形機床工廠中的房間的員工和上司班子,潛入銀川長城機械廠。

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和貴州水城鋼鐵廠更是鞍鋼親自幫扶建成的...

後來據統計,東三省共向三線地區

遷移200多個事業機關,

援建

兩湖和西南地區共300多個經濟項目,

地外貢獻

100多萬高素質工程師和技工。

電影《你好!李煥英》中,那一個個操着道地東北話的湖北勞工,其實就是東北對三線地區“捐人”、“捐物”、“捐廠”的真實寫照。

可東北卻是以承受如何的困難呢?

三線建設15年,

東北地區對外援助物資和人員的價值,是同期國家在東北投入的4倍。

因為要支援西南西北的同胞們,很多東北企業中止在建的擴産項目,縮小企業規模,将大企業拆分為小公司,陸續遷往全國各地。

其次,長期以來,東北地區企業都是國家财政的主要貢獻者。直到上世紀90年代,在全國範圍内推進改革開放的财政負擔,很多是由東北企業承擔。

因為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很多大規模企業都是地方國企,甚至是央企。這意味着他們需要按政府規定,将大部分營業所得貢獻給各層級财政。

這種比例有多大呢?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據資料顯示,1950-1952年間,吉林省企業共向國家貢獻

5.69億元,占經營所得的75.5%。

新中國建立的30年間,遼甯一省為國家的财政貢獻,是國家在遼投資的4倍以上。

1999年,遼甯省為國家财政貢獻

1780億元,

排名

全國第二。

而有趣的是,當年遼甯GDP僅排名全國第七,這代表着以遼甯省為代表的東北三省,

長期以相對羸弱的經濟實力,承擔着過于沉重的财政上繳壓力。

觀察至此,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到2000年,全國針對社會固定資産共計投資近1.7萬億元,是否有地區為全國的發展傾盡全力,不惜透支自己呢?

其實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沒錯!就是東北三省。

最後,為促進國家快速發展,東北地區一直以自我透支為代價,向全國提供着各種的資源。

東北三省是塊寶。長期以來,東北都是大陸重要的

糧食産區、鋼鐵産區、煤炭産區和木材産區,

直到近些年情況才有所改變。

“東北老鐵”

們為全國人民貢獻資源的同時,自己卻在承受着貧困與誤會。

建國初期,東北地區鋼鐵産量一度占到全國總量的72.6%,即便經過三線建設的“大出血”,1983年時,東北鋼企的市場佔有率依舊占到全國的25.5%。

直到進入新世紀後,

華北和華東的鋼企崛起,這一局面才被徹底改變。

在木材方面,東北于全國同樣貢獻突出。

“一五計劃”期間,東北地區貢獻全國木材産量的87%以上。

1977年時,光是黑龍江一省之力就扛起全國木材産量的一半以上。

盡管如今的興安嶺已經育林封山,但東北各地林業局的介紹展闆,依舊在訴說當年的輝煌。

但東北地區是否依靠着産出基礎資源而積攢大量财富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從糧食上的資料就能看出其中一二。

2022年,東三省糧食收獲達到

2666億斤,

占到全國糧食總産量的

20.3%。

又是一個豐收年,可東三省農民年卻并沒有因辛勤耕種而賺得盆滿缽滿。

2021年全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達到18931元,東北地區平均農民收入低于全國水準4%。

興許有人會表示:

“那不過是東北農民不肯動腦筋,不願種植高價值作物,那是慵懶怠惰導緻的。”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我們姑且不讨論國家對于各個地區,在耕種農作物品種和土地使用類型上的限制,單就糧食銷售價格,我們必須承認東北乃至全國農民兄弟們為我們的貢獻。

要知道在2020到今年3月,全球範圍内爆發糧食危機,全球谷物價格指數上漲65%,但國内糧價卻并沒有是以出現大規模波動。是以究竟是誰在守護我們的飯碗呢?

可以了解這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大力補貼,但是否也該感恩

産量大省

農民兄弟的隐忍和奉獻呢?

現如今,每當政府公布各地經濟資料,輿論場上總有關于東北經濟低迷、“拉胯”的讨論,似乎現如今的東北是一塊失去希望與活力的土地,需要中央的轉移支付和重磅投資才能勉力維持。

那東北就真的是全國的拖累嗎?

壯士暮年的堅守

事實上,即便現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東北人民

“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的精神絲毫未減。

因為自然條件和區位配置,東北三省一直承擔着糧食主要産區的重任,為保證完成國家囑咐的産量任務,黑吉遼地方政府都小心翼翼守護着轄區内耕地的面積。

東三省面積共78.7萬平方公裡,占全國土地面積的8.4%。

但東三省

耕地面積卻高達

4億畝,

占全國耕地面積

20.86%。

黑吉遼三省群眾,

以不到全國10%的人口和土地,

耕種出全國

兩成

左右的糧食。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

東北也放棄耕地紅線,大搞房地産建設,盡情将農業用地劃歸為工業和商業用地,東北的經濟資料确實會好看不少,

但全國大米白面的價格會上漲到怎樣的地步?

除卻承擔保住全國群眾飯碗的重任外,東北在其他方面依然沒有“差事兒”,在不同的領域為共和國做出卓越的貢獻。

我們忘不了從沈飛出廠的一架架戰機,如何捍衛着神州的領空;我們忘不了三峽水電站機組跳動着誕生于哈爾濱的機械心髒;我們更忘不了在疫情肆虐的危急時刻,來自“老大哥”們樸實的身影。

2020年武漢爆發COVID-19疫情時,東三省共計向武漢疫區派出共計2000人規模的醫療支援隊,在第一批抵達湖北的1萬餘人的醫護援軍中占據20%。

在人們對新冠病毒傳播特性,病毒烈度和醫治手段都茫然無措的最前期,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抗疫護民的長城。

2022年初,上海市因疫情爆發被迫封城,東北三省再度傾盡全力為上海居民捐款捐物:

遼甯貢獻出

2300噸如新鮮蔬菜等生活物資;

黑龍江省

一口氣拿出3000噸大米;

吉林省也

在疫情肆虐、自顧不暇之際捐贈1000噸大米。

要知道當時正值冬春交彙,青黃不接之時,凡是在東北生活過的朋友們都知道糧食和新鮮蔬菜在春季最是稀缺,價格甚至比隆冬臘月還要貴。

可即便如此,當“老鐵”們聽說上海有難,依舊拿出珍藏的家底支援南方的兄弟,哪怕自己要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

就是如此,東三省一直默默地堅守着自己的崗位,忍受着不便與苦楚。

現如今中央一再出台政策,幫助黑吉遼解綁,江浙粵也與東三省結成互助小組,望着在黑土地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新興項目,我們堅信東北會擁有更好的明天。

結語

都說“老兵不死,隻是凋零”,共和國長子并沒有倒下,他隻是腿腳不便,行路蹒跚。

他肩上擔子太重,身上責任太大...

他并不想祈求手足的施舍與悲憫,他更想兄弟姐妹們常回家看看,也能扶助他奮起前行,去看看夢想中的星辰大海。

編輯:慧泓

責編:王

以上内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資料,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産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