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晚舟宣布全面智能化,任正非強調算力為王!華為吹響人工智能号角

作者:智東西
孟晚舟宣布全面智能化,任正非強調算力為王!華為吹響人工智能号角

智東西

作者 | 李水青

編輯 | 漠影

時隔兩年,孟晚舟再次刷屏了!

兩年前的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結束千日禁足從加拿大歸國,國人歡呼她走出美國無理控訴的陰影;兩年後的2023年9月20日,已任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的孟晚舟一席紅衣亮相,宣布了華為十年來的首次重大戰略轉向。

“為了抓住AI這一曆史性的戰略機遇,華為提出All Intelligence(全面智能化)戰略!”孟晚舟在上海舉辦的華為全聯接大會2023上說。這是孟晚舟就任後首次從集團層面釋出華為公司新戰略,也是華為自2013年提出All Cloud戰略後十年來首次調轉船頭,将其多年AI布局全面拔高。

孟晚舟宣布全面智能化,任正非強調算力為王!華為吹響人工智能号角

孟晚舟

全面智能化戰略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主張不謀而合,而任正非更進一步強調“大算力”。在8月底任正非與ICPC基金會及教練和金牌獲得者的學生的談話中,任正非稱:“我們即将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基礎就是大算力,今天的年青人,明天有可能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袖!”任正非的話外音,則是點明了AI大模型時代“得算力者得天下”的邏輯,讓人聯想到近期華為麒麟、昇騰晶片等一系列研發落地重要突破。

孟晚舟宣布全面智能化,任正非強調算力為王!華為吹響人工智能号角

任正非

當下正值大模型掀起AI算法與算力的角逐,除了華為,國内其他科技巨頭如阿裡、騰訊、百度、位元組等也已悉數下場。

市值超2000億美元的阿裡,剛剛在9月11日宣布啟動“AI驅動”為一大戰略重心;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稱大模型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而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宣布All in AI則更早,此外位元組跳動等大廠的高層雖然發聲較少,但大模型技術、産品、生态的動作一樣沒少……

科技巨頭們面向AI全軍出擊,無疑将改變中國大模型産業格局和發展程序。随着AI大模型推動AI生産從作坊式走向規模化,科技大廠處于更加主導的地位。中國大模型産業會走向赢者通吃還是百花齊放?這場AI和算力的世紀之戰又走向何方?引起全産業關注。

一、孟晚舟賭上未來十年,華為全面智能化

首先從華為全面智能化戰略說起。這一新戰略釋出看似突然,實則在幾個月前就已有迹象。

就在前幾天,華為最新款手機Mate 60 Pro接入盤古大模型,讓人們看到了大模型融入華為離使用者最近的終端的加速度。

而在7月7日的華為開發者大會2023(Cloud)上,當時華為雲總裁張平安接受智東西等媒體的采訪時就提到,盤古3.0大模型推出的背後,華為雲已經“All in AI(全面投入人工智能)”。不過在當時這仍是雲業務部門層面的定調,張平安也并未對如何All in AI展開解讀。

本次,孟晚舟宣布華為全面智能化戰略,可以說為華為此前的一系列舉措一錘定音。

孟晚舟明确了全面智能化戰略的目标:“加速千行萬業的智能化轉型”,并做出了三點細化:

1、首先,要讓所有的對象可聯接。這不僅僅是實體實體的,也包括邏輯的、虛拟的;這不僅僅包括數字化的裝置,也包括傳統的終端和裝置;這不僅僅要使資料上得來,也包括意圖下得去。

2、其次,要讓所有應用可模型。通過大模型範式,讓智能應用快速惠及每個人、每個家庭,以及每個組織。

3、第三,要讓所有的決策可計算。以算力的無所不在,加速智能的無所不及,并且讓資料在算力中不斷地釋放潛力。

全面智能化,很可能是華為全公司管未來十年的新戰略,意味着這艘大船将開向何方。

回顧華為公司層面船頭調轉的節點,從2003年開始,CT和IT在網絡基礎設施技術中相遇,華為提出All IP(全面通信協定化)戰略,推動通信領域的各類技術制式和協定統一,促進了聯接的無處不在。華為支援了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張網絡的穩定運作,聯接了全球1/3以上的人口。華為承建的5G網絡,體驗持續領先。

2013年,随着雲計算技術的發展,華為提出All Cloud(全面雲化)戰略,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更新。2017年,華為公司宣布,要打造世界的“五朵雲之一”。如今,這得益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全球客戶的信任,華為雲已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主流雲廠商之一,在全球部署了30個Region、84個可用區,聚合了全球4.2萬家合作夥伴、500萬名開發者,服務了全球300萬家客戶。

2023年,華為提出了All All Intelligence(全面智能化)戰略,開啟新征程。“從All IP,到All Cloud,十年一個台階,我們從未停止努力。”孟晚舟說,“為了抓住AI這一曆史性的戰略機遇,我們提出All Intelligence戰略。”

孟晚舟宣布全面智能化,任正非強調算力為王!華為吹響人工智能号角

華為近30年來的戰略變化脈絡

二、任正非下場劃重點,得算力者得天下

全面智能化,也意味着華為要全面投入大算力。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8月底的一次談話中稱:“第四次工業革命波瀾壯闊,其規模之大不可想象。今天的年青人是未來大算力時代的領袖!”他強調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礎是大算力,招攬算力人才,則預示着華為将彙聚力量突破當下嚴峻的算力瓶頸。這在孟晚舟本次的演講中得到了充分驗證。

孟晚舟在釋出會上談道,人工智能的發展,算力是核心動力。大模型需要大算力,算力的大小,決定着AI疊代和創新的速度。算力的稀缺和昂貴,已經成為了制約AI發展的核心因素。面對這樣的制約,孟晚舟明确提出華為要:“打造中國堅實的算力底座,提升“軟硬芯邊端雲”的融合能力,滿足各行各業多樣性的AI算力需求……華為将充分發揮在計算、存儲、網絡、能源等領域的綜合優勢,改變傳統的伺服器堆疊模式,以系統架構的創新思路,着力打造AI叢集,實作算力、運力、存力的一體化設計,突破算力瓶頸。”

衆所周知,華為自2019年起因美國實體清單禁令限制無法使用先進制程,導緻其旗下的麒麟、昇騰等晶片遭受重挫。而當下随着Mate 60 Pro傳出突破晶片限制的信号,華為很可能已經找到了大模型大算力晶片限制的破解之道。

而按照任正非劃的重點,從“AI+晶片”核心出發,華為的全面智能化一張戰略藍圖已經初步成型。

我們可以把時間線拉長到過去半年來看華為的動作。首先在大模型方面,華為已将自研大模型落地與第三方大模型MaaS(模型即服務)并重。

圍繞自研大模型,華為雲于2020年就啟動盤古大模型立項,2021年4月推出盤古系列大模型,包括業界首個千億參數中文語言預訓練模型,并在當時就現場示範了對話機器人。

2023年,随着ChatGPT爆火全球,華為在大模型方面卻一直隐而未發。直到7月7日,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3(Cloud)上,華為雲宣布推出盤古大模型3.0。盤古3.0提供100億參數、380億參數、710億參數和1000億參數的系列化基礎大模型,預訓練資料中包含了超3萬億tokens,推出了NLP大模型的知識問答、文案生成、代碼生成,以及多模态大模型的圖像生成、圖像了解等全新能力集。

當時,智東西與部分媒體對張平安等華為高管進行了采訪。當被問及華為雲做大模型的差異化競争力時,張平安尤其強調行業結合:“我們的科學家、數學家可以下到礦井、蹲車庫、下田頭,是以盤古真的是和行業的痛點深度結合而來,這是華為盤古大模型最大的優勢。”就在7月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登載了華為雲盤古氣象大模型成果。以行業大模型為差異化突破點,華為正探索将盤古大模型在政務、煤礦、金融、氣象、制造、醫藥研發、鐵路等行業落地。

再看看第三方大模型服務,9月20日,華為雲正式面向全球企業和開發者上線昇騰AI雲服務“百模千态”專區。“百模千态”專區收錄了業界主流開源大模型,并支援企業基于昇騰AI雲服務進行适配和優化,提供豐富的應用開發的工具鍊。

孟晚舟宣布全面智能化,任正非強調算力為王!華為吹響人工智能号角

除了在大模型算法和開放平台方面,華為在AI産業鍊方面布局較廣。

比如圍繞AI工程化平台,華為昇思MindSpore AI架構實際上是超20家大模型的背後秘密武器。昇思提供大模型全流程使能體系,覆寫從大模型開發、訓練、微調、部署的全流程服務支援。根據IDC在7月釋出的《中國人工智能軟體2022年市場佔有率》,2022年機器學習開發平台市場規模達35.4億元,華為雲僅次于第四範式,憑借31.1%的份額占據市場第二。

圍繞AI求解器,這是機器語言與使用者的橋梁,華為雲天籌求解器将運籌學和AI相結合的雲服務産品,可為企業帶來新的營運方式和決策方式,一舉在2023 WAIC上斬獲大會最高獎項“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SAIL獎(Super AI Leader)。

在底層存算網基礎設施方面,華為雲昇騰AI雲服務在烏蘭察布和貴安于7月初上線。據稱昇騰AI雲服務千卡訓練30天長穩率達到90%,斷點恢複時長不超過10分鐘,支援華為MindSpore以及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AI架構,支援便捷遷移。

華為為衆多大模型企業提供存算基礎設施。比如智譜AI推出的智譜GLM昇騰大模型一體機背後,就是基于華為昇騰系列AI處理器。而近期,中科院自動化所推出的紫東太初、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推出的訓推超融合一體機,也都基于華為AI大模型存儲産品。

在生态合作方面,華為雲加速連結行業龍頭,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裡與包括視覺中國、萬達、恒生電子、天眼查、潤達醫療等衆多各行各業的夥伴建立了合作關系,或釋出行業大模型。9月21日,華為雲盤古大模型AI生态加速營開營,招募30餘位優秀創業者共創大模型落地。

可以看到,華為在AI領域的布局之深和廣,并不是一日之功。全面智能化戰略的推出,則是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是華為長期AI布局的一次拔高。

三、科技巨頭All in AI,大模型産業變天

進入大模型時代,AI生産正走向規模化,這意味着資源和市場很可能向頭部科技巨頭彙聚,大模型産業的格局也将發生大的改變。

正如孟晚舟所說:“從小模型時代到大模型時代,AI技術的實用性發生了質的飛躍。”大模型通過吸收海量知識,一個模型可以适配多種業務場景。這種AI技術實用性的變化,正在改變AI産業的生産方式:大模型使AI從作坊式開發和場景化定制,走向工業化開發和場景化調優。

知名行研機構IDC今年5月對基于大模型的AI市場規模進行了預測:預計中國AI市場規模在2023年将超過147億美元,到2026年這一規模将超過263億美元。可見大模型應用市場的釋放很可能就在未來的三年裡,面向這一可觀市場,國内主要的科技巨頭都已經行動了。

提出全面AI化類似戰略的不僅有華為,還有其他國内首屈一指的科技大廠。包括阿裡、百度、騰訊等網際網路大廠都已經明确表态和采取行動,位元組跳動等新晉大廠相對隐而不發,但深扒技術、産品、生态布局一樣不少。

首先是阿裡,可以說和華為反應的速度幾乎一緻。9月11日,阿裡巴巴集團新任CEO吳泳銘上任的第一天,他就釋出全員信首先确立了兩大戰略重心:使用者為先、AI驅動。

如何AI驅動?吳泳銘提出對三類業務加大戰略性投入,分别是: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平台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以及全球化的商業網絡。吳泳銘在信中提到,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毫無疑問是AI帶來的全行業深刻變革”,“如果跟不上AI時代的變遷”就一定會被取代。

另一大科技巨頭騰訊還未宣布集團性戰略轉向,但行動也說明了一切。其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此前的股東大會上也難得地放出了大尺度論斷:“我們最開始以為這是網際網路十年不遇的機會,但是越想越覺得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

騰訊于9月7日宣布其自主研發通用大模型混元正式向産業亮相,同時宣布騰訊雲、騰訊廣告、騰訊遊戲、騰訊會議等超50個騰訊業務和産品都要接入大模型,這幾乎等同于宣布All in AI。

而國内大模型最早的“扛旗者”百度All in AI的步伐要更早。5月26日,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2023中關村論壇上說:“人工智能再次成為人類創新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第四次産業革命正在到來,而這次革命是以人工智能為标志的。”百度是今年最早釋出大模型産品、推出企業級服務和面向全社會開放的科技大廠。

另外,位元組跳動等新晉大廠的态度相對低調,但行動上一點不落下風。位元組旗下的雲品牌火山引擎于6月釋出的MaaS雲産品火山方舟,內建了市場上主流的第三方大模型;抖音旗下的對話機器人産品“豆包”已公開上線;此外,旗下資料智能平台等業務紛紛接入大模型,背後大量購入GPU的消息也不斷傳出……有些動作甚至比老牌科技大廠更快。

可以看到,短短半年,國内大模型産業格局已然風向轉變。

如果說在2023年上半年,大模型産業還是AI創企在扛旗呐喊,那麼在2023年下半年,大模型産業已經是科技巨頭扛槍沖鋒。做黑寡婦還是黑土地?包括華為在内的科技大廠都已經到了抉擇時刻,這或許關系到未來十年的發展。

結語:大模型時代,科技巨頭角逐“AI+算力”

随着華為科技大廠紛紛All in AI,當下已到了大模型産業格局變化的關鍵節點。AI大模型在降低AI落地門檻的同時,将AI生産推向規模化和場景化,也意味着資源和市場可能向大廠傾斜。科技大廠在這場AI競賽中占據主動權,但科技大廠之間的競賽也依然激烈,一場搶灘大戰才剛剛開始。拼戰略、拼技術、拼人才、拼生态,隻會愈演愈烈。

競争的另一面,是科技大廠都希望帶領創企、行業夥伴、開發者一同将市場蛋糕先做大。為此,孟晚舟也提出“在此程序中,通過算力底座、AI平台、開發工具的開放,支援主流大模型在智能化時代的‘百花齊放’,華為努力做好‘百花園’的黑土地。”而誰能夠真正将百花園和黑土地做起來,誰也有望在未來十年的大航海中拔得頭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