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晨曦
編輯|陳秋
營運|陳小妍
另鏡(ID:DMS-012)
“AI市場機會已經來臨,它一定會帶來一波長達10年以上,甚至比過去10年還要更大市場需求和機會。” 青雲科技總裁林源對另鏡表示。
青雲創立于2012年,2013年開放公有雲服務,至今已發展近11年,期間曆經三次市場機遇——從移動網際網路和數字化,到信創國産化替代,再到如今的AI和數智化。順應着行業發展趨勢,市場需求及客戶的變化,青雲自身産品和服務也随之疊代。
而談到AI,自去年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後,便在國内外掀起了AI熱潮。研究機構PitchBook釋出的一組資料顯示,2022年投資圈向生成式AI公司共投入13.7億美元(折合人民币約93.69億元),幾乎達到了過去5年的總和。
進入到2023年,微軟推新、谷歌入局,更是讓GhatGPT熱度持續推高,國内科技巨頭也相繼搭上這班車,包括阿裡、百度、騰訊、京東、華為、位元組、科大訊飛、360、商湯科技等均釋出了大模型。
今年7月,在第六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國内各大廠商亮相的大模型數量達有30多款,涉及大語言、工業、金融、汽車、醫療等諸多領域。
不僅如此,AI的熱潮也點燃了“人形機器人+AI大模型”領域,特斯拉、谷歌、微軟和三星電子等科技巨頭搶灘布局。
在林源看來,從客戶及市場需求來說,未來企業對于AIGC投入占比整個IT的投入一定會越來越高。當客戶需求旺盛,對企業的底層算力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使用者對算力的需求将是以前的10倍、100倍,甚至更多。”
以英偉達最新财報為例,今年二季度,資料中心營收為10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1%,環比增長141%,較分析師預期79.8億美元高逾29%,一季度同比和環比分别增長14%和18%。
對此,英偉達公司表示,資料中心收入主要來自雲服務商和大型消費類網際網路公司。基于Hopper和Ampere 架構GPU的英偉達HGX平台之是以強勁需求,主要源于開發生成式AI和大語言模型的推動。
從算力角度來看,目前大量的計算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湧出,仍是一個集中的建設的階段。但目前,算力供需失衡的痛點還難以解決,國際資料公司(IDC)釋出的報告顯示,全球資料量每年增長約60%,但算力每年的增速僅為10%。
同時,算力成本高昂,特别是東部地區,而且一些中小企業在面臨AI算力排程時,難以負擔高昂成本。
為了滿足未來使用者對于智能算力的需求,經過近兩年的營運和優化,青雲推出了AI算力排程平台。那麼青雲的AI算力排程平台有哪些優勢?在該方面的市場前景如何?對于雲廠商格局帶來哪些變化?
以下為精簡版對話實錄:
輕資産入局
Q:青雲推出AI算力排程平台,能否可以說下在算力方面的投入情況?
林源:之是以推出AI算力排程平台,是因青雲若想和大廠一樣拼投資,是不可能的,我們投入不了多少錢,但是會有投資人投入,你可以認為我們在和其他夥伴一起聯合營運AI算例排程平台,即我們投入的是技術和産品,以相對比較輕資産地方式,營運AI算力雲。
Q:如果算力的資源不夠,怎麼辦?
林源:不夠用的核心問題是,GPU晶片供貨問題,現在所有廠商都面臨相同的問題。但是大家的解法不同,大廠的解法方法是靠錢買。而青雲的解決方法是,目前很多公司已在算力方面加大了投入,有自己的供貨管道,他們對我們的算力平台是有訴求的,也就是說,很多人在幫我們投資底層的算力。
青雲推出的AI算力排程平台核心是排程平台,這不妨礙我們一起給客戶提供青雲的AI算力雲。
Q:青雲有投資方來承擔算力層面的事情,那麼我們現有的投資層面都有哪些類型?
林源:第一類是地方國資、地方央企,比如能源類的那些公司,本來要電力轉成算力,有非常強烈的意願;
第二類是地方政府,因為地方政府都需要新的工具聚集産業,激活GDP,是以他也有意願做這件事。有直接投資的,也有和央企或者銀行合作的;
第三類是生态合作夥伴,其中包括做大模型、AI晶片的公司。他們在各地做了很多計算中心,但是他們沒有平台,他們也想賣他的卡或者內建,但他們需要标準的平台,且喜歡和中立廠商合作。其實,我們也是他們的管道,我們一起提供AI算力雲服務。
Q:青雲在生态同盟中處于什麼地位?
林源:我們分為技術生态和商業生态。在技術生态方面,第一層是GPU。因為我們做的技術棧裡,一定會有GPU,就是異構的部分。包括主流的國産GPU,也包括國外的GPU。當然,我們談的是AI,是以在目前階段隻談GPU;
第二類是模型生态,需要有Model as a Service,這裡面有大家能看到的主流商業大模型,還有開源大模型。在模型跟晶片中間,其實就是算力排程層。算力排程層不僅僅靠青雲,也有很多廠商在做模型的加速和模型的驅動,包括很多是清華系、無問芯穹,它是做模型落地的加速。
在商業生态方面,是能拿到計算中心項目的人、投資建設的人,以及那些天生就能幫你售賣的合作夥伴,他有客源,他有AI最終客戶等。
是增量市場,而不是存量市場
Q:目前AI算力旺盛,對GPU需求激增,英偉達GPU闆卡價格也在越來越高。青雲加大了算力方面的布局力度,在這方面可以透露帶來了多大的營收嗎?我們在AI算力營收方面有哪些期待?
林源:營收問題不能提前說,大家隻能看公開财報,但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趨勢:AI算力現在更多是以訓練為主,後面我們更希望它進入推理的階段。但僅在訓練這一方面,增速應該還是可期待的。2023年以GPU為主的算力Cloud,就跟2013年的CPU雲一樣。從2013年到2017年,基本上所有公司都是100%的增長。
Q:目前整體算力排程的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您前面有預測AI算力市場規模,包括大家對AI算例市場的需求,但我們隻是做算力排程方面,在該方面的市場前景如何?
林源:從收入來看,一方面是AI算力排程方面,和原來傳統傳遞模式的生意類似;另一方面是AI算力雲,它既有産品的部分,也有服務的部分。
以青雲的規模來談,與過去的10年相比,未來10年的市場發展空間會更大,至少是10倍、100倍的空間。而我們能做到的,至少比我們上一階段能拿到的生意要更多的。未來它一定會成為主要的營收,但它還需要時間。
Q:AI算力排程平台會給現有的雲廠商格局帶來哪些變化?青雲是如何定位自己未來的位置?
林源:AI一定會對現在的雲廠商帶來變化。
從技術層面,一是AI對于底層的技術的需求,以及對于合作的模式,它是有别于上一個階段的;二是,既然會帶來改變,而且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市場會帶來一定的變數,但并不能說是重新洗牌;三是,大家都在往前做,很多公司都在做自己的大模型。我們自己不做大模型,但是我們深耕AI算力排程平台。是以面對新的AI應用需求,大家需要有很多技術積累。
此外,在資本方面,大廠可以自己投、自己建,但現在AI不缺投資者和建設者,但缺營運平台。歸納總結,不論是在技術側,還是資本側,AI是唯一的新生市場,它是增量市場,而不是存量市場。現在在增量市場,大家忙的不是競争,而是忙着如何為客戶更好的服務,解決算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