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國戰死卻成國家罪人,死前留下遺訓,後人牢記至今,一民族英雄

作者:麗君3668

在曆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忠誠的将領為了捍衛國家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英勇抗擊侵略者,即便面臨着孤軍奮戰的壓力,也毫不退縮。其中,聶士成是一位鮮為人知但英勇的軍事領袖,他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關鍵時刻,用堅韌的意志和卓越的戰術,書寫了一段振奮人心的曆史篇章。

聶士成,生于1836年,出生在合肥的鄉村。自幼便展現出對武藝的濃厚興趣,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堅韌不拔地錘煉着自己的身體和意志。随着年齡的增長,他以武童的身份加入了淮軍,成為了劉銘傳部隊的一員。他在淮軍中轉戰各地,積極參與剿滅撚軍和太平軍等戰鬥,甚至随軍進駐台灣,平定了熱河金河教的叛亂。到了1892年,聶士成因其傑出的表現升至總兵之職,并負責駐守蘆台的淮軍。

為國戰死卻成國家罪人,死前留下遺訓,後人牢記至今,一民族英雄

淮軍,是由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已經從最初的千人部隊壯大到擁有十幾萬兵力,并且擁有亞洲一流水準的北洋水師。然而,這支軍隊如同清朝的八旗綠營一樣,在日益腐化褪化。聶士成是淮軍中為數不多堅守勇武精神的将領之一。

與其他淮軍将領不同的是,聶士成不僅注重引進洋槍洋炮,還特别關注西式軍事訓練法,培養出士兵們的紀律和犧牲精神。這使得他的部隊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表現出色,成為了中流砥柱。而在1894年,聶士成的部隊被調往北韓,名義上是為了鎮壓東學黨的叛亂,實際上是為了防範日本對北韓的入侵。甲午戰争爆發時,雖然北洋水師損失慘重,但陸上戰鬥的情況更加令人沮喪,唯獨聶士成的部隊在摩天嶺打了一場勝仗。

為國戰死卻成國家罪人,死前留下遺訓,後人牢記至今,一民族英雄

摩天嶺地勢險要,是通往北韓和遼甯的重要通道。日軍迅速推進,追逐清軍不放,一直沖到摩天嶺下。聶士成采用了正面堅守,同時在側面布置了疑兵,迫使日軍不敢全力進攻。在雙方對峙的時刻,聶士成還派遣小股部隊深入敵後,騷擾敵人的後勤線,迫使日軍被迫後撤。随後,他趁勝追擊,與另一支清軍依克唐阿部夾擊日軍,奪回了連山關,并擊斃了日軍将領富剛三造。

為國戰死卻成國家罪人,死前留下遺訓,後人牢記至今,一民族英雄

自此之後,日軍再也不敢輕舉妄動,摩天嶺始終掌握在清軍手中,成為甲午戰争中,清軍在陸地戰鬥中的一處亮點。相比于那些隻顧撈取戰利品和牟取金錢的淮軍将領,聶士成更像一名真正的軍人,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戰鬥上,使他的部隊具備了強大的戰鬥力,能夠擊敗日本侵略者。然而,盡管他個人的英勇,卻無法改變整個軍隊腐化的現實。更為讓他絕望的是,他效忠的清朝政府對他進行了背信棄義的對待。

為國戰死卻成國家罪人,死前留下遺訓,後人牢記至今,一民族英雄

甲午戰争結束後,聶士成因其卓越的表現晉升為直隸提督,負責守衛京津一帶。他的部隊被更名為武衛前軍,并被調回天津,以守衛着朝廷的大門。那個時候,外國軍隊正漸漸逼近,八國聯軍的先遣部隊占領了大沽口。然而,他們立刻遭遇到了聶士成的堅守。與人們想象的不同,武衛前軍是一支現代化軍隊,裝備有機槍和大炮,而拿着大刀長矛的是義和團。

為國戰死卻成國家罪人,死前留下遺訓,後人牢記至今,一民族英雄

六月中旬,八國聯軍的先遣部隊到達廊坊,由于義和團拆毀了鐵路,聯軍無

法通過,不得不滞留于鐵路線上。聶士成的武衛前軍迅速抓住機會,集中火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由于八國聯軍的先遣部隊沒有攜帶重型武器,他們無法抵擋這場猛烈的沖擊,最終隻能撤退。

然而,盡管聶士成的出色表現,直隸總督裕祿卻将“廊坊大捷”的功績歸于義和團,而聶士成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更為不可思議的是,當地的義和團拘留了聶士成的親人,與一些新軍合謀,誣陷聶士成謀反,将他打上叛賊的标簽。

面對如此的不公正待遇,聶士成感到憤怒,但他堅決決心為國家盡最後的一份力。從此以後,他每一次戰鬥都親自親臨前線,沖鋒在最前沿。終于,在7月9日的一次戰鬥中,聶士成在天津城西的八裡台隕落,年僅64歲。他臨終前留下了一則遺訓,要求聶氏後人不得出國,更不得為外國人工作。這一遺訓至今已經傳承了百年,聶氏後人銘記着祖訓,守護着祖國的尊嚴。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聶士成在犧牲後竟然被慈禧太後責備為“不堪一戰”,雖然他為國戰死,卻成了國家的罪人,這種局面着實令人可笑。他的英勇犧牲沒有受到天津城内的文武官員的一絲吊唁,僅有20名親兵送他的靈柩。而天津城在五天後被八國聯軍攻破,聶士成的士氣也是以急劇下滑。直到1905年,有賴于袁世凱的努力,清政府才勉強承認聶士成的貢獻,追封他為太子太保,并賜谥号“忠節”。

聶士成的命運令人深感惋惜,他是那個時代的國家英雄,為保衛祖國英勇戰鬥,卻因政治陰謀和不公正待遇而黯然離世。他的故事也反映出那個時代充滿着變革與混亂,正如1911年清帝國的崩潰一樣,沒有一個将領和軍隊願意再次為其而戰。

在曆史的迷霧中,我們不僅能看到聶士成這位忠誠的軍事領袖的堅毅和勇氣,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榮耀和苦澀。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有些英雄默默無聞,卻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捍衛着自己的國家和尊嚴,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