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作者:南方加客戶

“雞娃不如雞自己,至少雞我自己效率高多了。”最近不少父母這樣自我調侃。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開學季,又開始各種卷起來,孩子卷、家長也不得不跟着卷。畢竟身處浪潮之中,不得已也沒辦法。

而有這樣一位家長,被稱為第一代“反内卷先鋒”,她從來不要求女兒學習,甚至在學校副校長約談時,堅持快樂與學習知識并不沖突。

而她的女兒呂亦池,并非我們想象中所謂被一味放任的孩子,她很有内驅力、興趣廣泛、清楚知道想要什麼,并有足夠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在國小時,不内卷的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跨過小升初這道坎,進入重點中學;後面考國外高中、名校大學、研究所學生,全都靠自己完成申請、考試。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從小“瘋狂玩耍”的呂亦池,如何以“不内卷”的方式,獲得通俗意義上成功的内卷人生?如何擁有所謂成功人生的同時,成長為自己?其中媽媽池莉的“反内卷教育”,究竟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1

為反内卷

不惜直接怼校長?

小亦池抓周的時候,堅決地舉起了一把鍋鏟,引得池莉哈哈大笑,開玩笑将來孩子可能是個廚師。

沒想到,聽後的朋友卻很認真:廚師是什麼好職業?孩子學習一定要抓上去。

在當時80年代,雖然“内卷”這個詞沒有流行,但教育焦慮已經比較普遍。人們傳頌神童甯鉑等中科大少年班學生,社會對孩子學習的普遍觀點是要“從娃娃抓起”,會走路、會說話開始就要為考上重點大學做準備了。

池莉也難免被教育潮流和身邊輿論所影響,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争,她還是選擇:

讓孩子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自然地獲得這個階段應該有的成長經曆和經驗。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于是她沒有跟其他家長一樣,把孩子送去早教班,在正常入園時間,征求了小亦池的意見,把她送進了自己選擇的育才幼稚園。

三年後,亦池升入育才國小。一進學校,校長、老師無不強調分數、競賽的重要性。而女兒亦池成為了那個小區衆人口中“瘋狂玩耍”的獨特孩子。

不曾想,從未補課的亦池,竟後來居上,成功考進當時最好的老牌重點中學——武漢外國語學校。

升入國中,一開學就有家長買來了《中考抓分攻略與秘訣》這類備考書,而亦池依然是那個對各種興趣愛好都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沒有題海刷題,和小升初一樣過了分數線,升入外校高中。

從國小到高中,女兒亦池的成長看似一直順風順水,但隻有池莉知道:這其中自己有多少次猶豫、糾結、動搖的時刻。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但支撐她堅持下去的,是對于教育發自内心的疑問:怎麼眼下就變成了如此急功近利的現狀呢?

一個人小時候成績的好壞,與若幹年之後的成就并不成正比;

一個人天生興趣和才能爆發與顯露的時間都不可預知,我們做父母的真的要這樣不顧一切地強行逼迫孩子學習嗎?

2

16歲開始獨立做教育選擇

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背後

進入高中以後,考上重點大學成為了孩子們的終極目标。“考不上就跳長江,長江又沒有蓋蓋子”是重點高中學生們最常開的玩笑。

高一的亦池,雖然全班第13名,成績很難是前幾名但也并不差,可她獨立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媽媽我要出國!”

自從有了出國的想法,亦池就開始自己考察合适的學校、自己投考,自己處理申簽、被拒簽和二次送簽,拒絕了媽媽的送讀,獨自走向求學之路。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來到C.C中學以後,英國高中的緊張程度不亞于國内,不過二者有所差別。

像英國聯考不是一考定終身,而是階段性、選取多次考試成績。英國聯考制度的學生與大學之間是雙向選擇,每個學生最多可以報考五所大學。

獨自在英國兩個寒假都沒有回家的亦池,在高中畢業考試中拿到了全A的好成績,最終被她最喜愛的甘地母校,倫敦大學學院(UCL)錄取。

進入大學,亦池努力學習、勤工儉學、做慈善義工,在大學期間甚至翻譯了一位美國小說家的新作,還考上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碩士研究所學生。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從高中到本碩,女兒這些年的求學和成長,讓池莉忍不住感歎,自己的孩子“成人了”。

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個天天玩耍的孩子、天賦很好,想努力的時候自然能一鳴驚人的故事;

而在池莉看來,她清楚地知道,自家女兒就是一個天賦一般的普通孩子。

隻是那些外人看來的玩,其實就是學習,在亦池快樂的玩耍中,學習到的東西更多,對課堂書本的知識也更有了解能力。

她也一直相信,教育不是小升初進不到重點,中考就别想進重點,将來重點大學就更是莫談了的闖關;

教育是追求孩子整個生命的快樂幸福、創造能力和價值感。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3

反内卷教育

并不是放任

可能在外人看來,這種反内卷教育,是父母的省事、是放任,但對池莉來說,這背後反而需要父母對教育更上心,傾注更多。

像看起來輕松的、發展各種興趣愛好的玩耍,與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勞倫斯·科恩認為,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遊戲讓孩子“在玩中學知識”、“在玩中建立自信”。

像女兒的自驅力,離不開池莉的信任和支援。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萊恩在七十年代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這個理論強調,每個人生來就有自發的動力,即内驅力,促進人自己去努力成長。

小亦池喜歡玩樂、不喜歡學習,池莉也沒有逼迫她學習。在充分的玩樂之後,小亦池的内驅力反而被極大激發。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像女兒亦池一次玩票性質的小說翻譯,背後她的考量是:

首先是可以檢驗出語言水準,中文和英文的;同時可以考驗她的契約精神,是否信守合同;是否按時完成每一道工作程式;

再次,可以反映出她的合作能力。出版是一個集體行動,亦池要與責編、美編、發行、宣傳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合作得好不好,全看亦池是否善于溝通協調,是否尊重禮貌但又善于求同存異,一年多的合作過程最終結果是否達到理想目标。

這都是課堂知識以外的知識,都是更加重要的知識,都是考試分數。

如果這種社會能力考核及格,那麼孩子将來的立錐之地之穩固,立身之本之牢靠,才有可能。

反内卷,需要父母在教育上關注更多、付出更多、給予孩子更多,才能讓孩子足以對抗内卷的潮流,足以成長為獨立的自我。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那天賦普通的孩子,靠自己成名校碩士?

當然池莉對女兒呂亦池的教育隻是個例,不一定每個孩子都适用。但在目前這個從國小到大學卷生卷死的内卷浪潮中,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池莉曾提到過,女兒亦池上國小後,關心的親朋好友再三提醒:亦池玩樂的童年過去了,是時候必須嚴加管束抓緊學習了!否則……

這和前段時間我們常聽到的,“一年級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二年級暑假是分水嶺,不補課就會被碾壓”,三、四、五、六.......十、十一年級的暑假都是拉開差距的分水嶺言論,如出一轍。

誠然,在選拔性考試制度面前,教育的好壞經常以分數為标杆。然而從孩子的長期發展考慮,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對孩子的期待:

不應該是成為一個不斷卷成功的人,而是成為一個不斷成長的人,這也才真正是孩子的底氣和資本。

好在,越來越多從80、90年代成長起來的父母認識到了這一點。

反焦慮、反内卷、反内耗,放下無用的焦慮,讓自己擁有一個松弛、平穩心态;

幫助孩子找到最适合的路,用長遠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長,讓教育回到它自己樸素的位置,讓孩子成為自己。

參考資料:

1、池莉《和女兒一起長大》

2、孩子教育:第一代“反内卷先鋒”:我溺愛了33年的孩子, 後來長成了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