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方有一座山,它叫景邁山

作者:蔣豐看日本
東方有一座山,它叫景邁山

◆徐迅雷

A

東方有一片葉,它叫茶葉;

東方有一樹茶,它叫普洱茶;

東方有一座山,它叫景邁山……

當地時間9月17日下午,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将中國雲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一共擁有了57項世界遺産,可喜,可賀!

這是全球首個茶文化世界遺産,填補了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的空白。此前國外已有咖啡、葡萄、龍舌蘭種植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本屆世遺大會從9月10日開到9月25日,曆時半個月,一共要審議50項世界遺産申報項目,包含原應在去年俄羅斯世界遺産大會上審議的24個項目,以及今年申請的26個項目。去年的大會原本在俄羅斯喀山市舉行,因為爆發俄烏戰争,那次大會“泡湯”了。

B

“千年萬畝”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于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公元10世紀以來,布朗族先民發現和認識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态系統,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這裡成為茶葉天然林下種植方式的起源地;曆經千年的保護與發展,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

今有人工智能,昔有人工智慧。“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人工智慧栽培古茶林的典型代表:

整個體系,主要由5片古茶林,9個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護林共同構成,儲存最完整、内涵最豐富,是大陸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典範,至今仍葆有蓬勃的生命力。它充分尊重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和動植物種群,讓森林得到利用、茶林得到保護、村寨得以延續,實作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景邁山古茶林就是古茶樹天然基因庫和茶文化資源寶庫。

其“林下茶種植”技術非常獨特,是景邁山的世居民族在原始森林系統中探索出來的。通過林下開墾,為茶樹生長創造理想的“漫射光”光照條件;同時利用森林完好的生态系統,使茶林處于森林的保護之中,防止病蟲害侵襲;不需要用農藥和化肥,即可生長出高品質的有機茶葉。在古茶林中多植桂花樹、樟樹等,其特有的香味會傳遞給茶葉,使茶葉具有天然的香氣……

遠山、近舍、炊煙、香茶——景邁山被譽為“世界茶文化曆史自然博物館”。古茶林中的9個傳統村寨,還有緩沖區内的6個村寨,是遺産的重要構成要素。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無論是選址,還是布局,還是建築風格,都展現了對生态環境的認識和尊重。

村寨有靈,茶樹有魂,“我們布朗族愛護茶樹,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每年4月,布朗族會迎來最重要的節日“山康茶祖節”,在茶魂台呼喚茶魂。景邁山茶文化以“和”為核心——天和、地和、人和,身和、心和、意和,洋溢着養生、修性、怡情、尊禮的精神内涵。

C

茶文化,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1200多年前,“茶聖”陸羽在《茶經》裡開篇就說茶為“嘉木”,有低有高,美而豐富。

茶起源于中國,毋庸置疑。印度曾經想争“起源地”,因為在1924年,英國少校勃魯士在印度薩蒂亞發現了一棵高13.1米的野生茶樹;1933年勃魯士的兄弟又在錫比薩加發現了一片野生茶樹,是以他們就斷定“茶的原産地在印度”。當然,這是個笑話而已。

如果“欲與天公試比高”,印度13.1米的野生茶樹,壓根兒就沒法和中國雲南勐海巴達山32米高的野生大茶樹相比。

如果看曆史,那更是讓印度人啞口無言:在中國貴州晴隆發現的茶籽化石,距今約165萬年;在浙江杭州蕭山的跨湖橋遺址,不僅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獨木舟,還發現了一顆8000年前的茶樹種籽,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樹種證據,同時還發現了茶釜;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發現了距今6000年的人工栽培的成排茶樹根……

差不多是陸羽寫《茶經》的時代,中國茶開始外遷種植。大約在公元804年,日本“遣唐使”從浙江天台把茶籽及栽培方法帶到了日本,這與中國佛教天台宗由日本高僧最澄傳到日本屬于同一時期。至于印度,到了1780年代才開始引種中國茶。

這次“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入選成為全球首個茶文化世界遺産,世界遺産大會的決定很對很正确,盡管時間上稍顯遲滞。它是中國雲南省的第6項世界遺産,是“活态”文化遺産保護的典例。

國家地理官網曾經公布“2022世界最佳旅遊地”榜單,全球入選的勝地秘境一共25個,中國僅有一個上榜,就是景邁山。入選理由這樣寫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化景觀之一,這裡擁有約113萬棵茶樹,其中最古老的已有1400年的樹齡。景邁山是11世紀貿易交流的重要路線茶馬古道的起點之一……”希望今後去景邁山旅遊的人,都是古茶林文化景觀的保護者。

“且将新火試新茶”——茶在文化中,茶道即文道;人在草木間,茶道亦人道。“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世界遺産之後,保護、傳承與發展就是應有之義,責任都系于人。

D

世界遺産分為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産,其中“文化景觀”是“文化遺産”中的一個特殊類型。

作為世界遺産大國,中國在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在入選的57項世界遺産中,文化遺産39項、自然遺産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産4項;其中自然遺産、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産的數量,都位居世界第一。相信在不遠的将來,中國将會達到60項世界遺産——60可是一個很完美的數字。

除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此前中國作為“文化景觀”申遺成功的,還有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自然美景的基礎上,有着璀璨文化的核心。

本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的文化遺産,豐富多彩,奪人眼目。從個體看,規模普遍相對較小,像“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這樣大規模的不多。

根據介紹,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有:

——印度的“寂鄉”桑地尼克坦。印度“聖詩”泰戈爾于1901年始建,這是一所國際大學和藝術中心,中文名意譯為“寂鄉”很有詩意。寂鄉是印度教育與詩的聖地,與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吉檀迦利》的成書關系甚密。它是泰戈爾和孟加拉國藝術學派先驅的思想結晶,其建築與裝飾借鑒了印度古代、中世紀的藝術和民間傳統,以及中國、日本、緬甸、波斯、巴厘島等地的裝飾藝術形式。

——高棉貢開的林迦之城或鐵木樹之城的考古遺址。該遺址位于吳哥西北約80公裡處,是座曾經的聖城,由衆多的神廟、聖所,相關的雕塑、銘文、壁畫,以及水利結構等組成。

——德國埃爾福特的中世紀猶太人遺存。地處圖林根州首府埃爾福特老城的中心地帶,由老猶太教堂、猶太教浸禮池和石屋等組成,它們是猶太建築中罕見的範例。曆史文化名城埃爾福特,是德國儲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市之一,十多年前我曾經去參觀過,當時隻是去看過地标“雙子”教堂和“屋橋”克萊默橋,如果那時猶太人的文化遺存已經入選世界文化遺産,那一定會去看看。

……

它們都是全人類共同的珍寶,需要好好呵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