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山一葉鑄傳奇——探秘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作者:光明網
一山一葉鑄傳奇——探秘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這是一片神奇的葉子,它散發着濃郁獨特的香氣,浸潤千年;這是一座充滿生态智慧的山,林茶共生、人地和諧,展現出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樸素智慧……

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項目日前在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上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中國世界遺産增至57項。

南方有嘉木

群山連綿不絕,青翠欲滴;雲霧缭繞潤澤,清風拂面。

景邁山,平均海拔1400米,是雲南普洱茶區最具标志意義的一座古茶山。

秋日,漫步在景邁山古茶林,就像靜靜品讀一部茶書。這處新晉世界遺産地位于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由5片古茶林、9個古村寨和3片分隔防護林構成,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學者譽為“茶樹自然博物館”“茶葉天然林下種植方式的起源地”。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千餘年來,這裡延續着人茶共生的古老故事。

一山一葉鑄傳奇——探秘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一段坡度達20度的石砌小路是景邁大寨的茶馬古道遺存(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景邁山古茶林是世界上儲存完整、面積較大、種植曆史悠久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有千餘年曆史,其中集中連片面積達1.8萬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副局長周天紅說,這裡樹齡50年以上的老茶樹有300多萬株,其中樹齡逾百年的古茶樹有100多萬株,樹齡最高達五六百年。

“遠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隻見高大喬木下,錯落分布着大片2米多高的古茶樹。周天紅說,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熟悉茶樹生長習性,利用自然生态系統,在森林中育茶種茶,呈現出“高處是喬木層—中間是茶樹等灌木層—地表是草本層”的立體群落結構,不同古茶林片區間還保留森林作分隔、防護之用。

一山一葉鑄傳奇——探秘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景邁山大平掌古茶林一景(無人機照片,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順着古茶林往山坡下走,來到糯崗古寨,這裡保留着景邁山傣族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曆史風貌。在村落裡,幹欄式木結建構築房屋依山而建,圍寨心分布,街巷皆可通向寨心。如糯崗古寨這般布局,分布在茶林中的9個傳統村落,共有居民近5000人,傳統民居建築530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文物建築321座。

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産标準,這一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充分尊重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和動植物種群,實作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遺産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也展現了對生态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山水為體,人文為魂

公元10世紀至14世紀,布朗族先民發現和認識了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态系統,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遇到災難死掉;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财寶,也怕你們吃光用完;是以隻給你們留下茶樹,讓子孫後代取用不盡。”這是景邁山布朗族群衆世代相傳的“茶祖遺訓”。

在景邁山古茶林,森林—古茶林—村落的空間組合、與天然林相似的茶林生态系統、特殊的茶祖信仰以及世居民族文化,創造了獨特的山地人居環境。

“相較于梯田式、農莊式台地茶園,景邁山古茶林是特色鮮明的傳統的林下種植方式和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統穩定性的維護方式。”北京大學世界遺産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說,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産活動在茶林外的山地人居環境,彰顯了古代先民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合理、可持續利用自然的卓越生态智慧。

一山一葉鑄傳奇——探秘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在景邁山大平掌古茶林,傣族姑娘在采摘茶葉(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景邁山上及周邊地區,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漢族等各民族友好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裡的群衆制定鄉規民約,将古茶林作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來愛護、繼承和發展。如在早期開辟茶林時,村民們就在外圍劃定隔離帶;不得随意砍伐古茶林中的高大樹木,違反者要進行處罰;鳥類、蜘蛛治蟲害,枯葉當化肥,茶樹不打農藥;茶葉隻允許采摘七成……

一山一葉鑄傳奇——探秘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在景邁山糯崗古寨,傣族茶農安闆選在整理茶架(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文化景觀是“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陳耀華說,景邁山的氣候、土壤、水文、局部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特别适合大葉普洱茶生長和儲存,而景邁山世居民族在漫長的生産生活實踐中與茶相伴,創造了包括種茶制茶、食茶用茶、品茶詠茶等在内的一系列茶文化。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填補了《世界遺産名錄》中‘茶’主題項目的空白,生動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曆史和傑出成就,彰顯了中國在世界茶葉起源、種植、貿易和茶文化傳播領域的主導地位。這個項目也是‘活态’文化遺産保護的‘中國案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說。

明天會更好

2010年,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工作正式啟動。10多年來,保護管理水準不斷提升。2010年以來,普洱市136萬餘畝茶園完成生态化管理,其中瀾滄縣完成37.9萬畝,極大提高了茶葉品質。2013年以來,當地陸續實施村寨文物保護展示、消防防雷及古茶林監測項目。在具體實施中,優先采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延續傳統幹欄式民居建築結構、特征和風貌,并進行适應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護傳承遺産真實性、完整性的同時,推動遺産保護成果惠及當地群衆。

多個保護管理體系也逐漸建立:建立古茶林、傳統村落等要素保護管理長效機制;發揮群衆主體作用,一體推進景邁山文化傳承、生态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謀劃好“茶+旅遊”“茶+生活方式”等業态……

一山一葉鑄傳奇——探秘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在景邁山布朗公主茶廠,布朗族姑娘葉香在給顧客泡茶(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景邁山,村民的日常生活裡,婚喪嫁娶、商讨要事、化解沖突,都離不開茶。

在瀾滄縣芒景村,年近八旬的布朗族老人蘇國文退休後緻力于傳承發展民族文化。為引導村民積極參與,他編制“芒景村遺産保護學習手冊”,專門提到茶産業應該如何發展保護。

采茶、攤晾、殺青……談起茶,21歲的布朗族女孩葉香如數家珍。受家鄉茶文化的感召,大學畢業後葉香回到景邁山,在家裡的布朗公主茶廠工作。她說,古茶園要保護好,文化更要代代相傳。

一山一葉鑄傳奇——探秘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在景邁山芒景村,布朗族茶農南康在火塘邊做烤茶(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古茶林中,架裝置、泡新茶……22歲的傣族女孩仙金在茶林裡直播售茶,不到一年銷量已達2萬份,銷售額80餘萬元。“要把生态好茶賣到各地,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景邁山。”她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和茶商慕名前來景邁山。村民們通過銷售茶葉及從事餐飲、開客棧,獲得豐厚收入。去年底,景邁山的15個村寨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

一山一葉鑄傳奇——探秘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

景邁山芒景村文化活動室内,年近八旬的布朗族老人蘇國文(右)在給村民介紹生态和文化保護知識(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關于古茶林未來的保護和發展,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将堅持保護第一、規劃先行,提高保護管理系統性、規範性;鼓勵引導村民,特别是年輕人從事茶文化傳播、茶産業發展實踐;深化有效利用,規範旅遊發展,推動世界文化遺産“活”起來,更好推動遺産保護融入現代生活。

文字記者:王長山、嚴勇、何春好、趙智欽

視訊記者:何春好、張旻曦、周陽、佟璐

海報設計:姜子涵

統籌:黃小希、何雨欣

來源: 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