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館裡養生餐“一号難求” 這種模式适合複制推廣嗎︱豫觀察

作者:大象新聞用戶端

大象新聞記者 王琳 陳鄭伊

中醫館裡養生餐“一号難求” 這種模式适合複制推廣嗎

“沒想到打敗飯店的竟然是中醫館”“建議全國開連鎖”,社交平台上兩條高贊評論再次将中醫推到大衆視野。

山藥茯苓雞蛋餅、山藥葛根玉米羹、酸梅湯……近日,鄭州一家中醫館的養生餐火了,不少人不惜排隊幾個小時前去打卡,可謂“一号難求”。

将一些常見藥材融入日常飲食,到中醫館裡吃養生餐,是年輕人一時的新鮮,還是中醫創新路上一條新的賽道?這種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國複制推廣?

中醫館裡養生餐“一号難求” 這種模式适合複制推廣嗎︱豫觀察

中醫館裡養生餐“一号難求”背後

不把脈、不看診,但不少人不惜排隊一兩個小時,隻為吃上一頓傳說中的養生餐。

因為慕名前來的人太多,該中醫館不得不選擇了限号。據該中醫館企劃部主任楊瑞芳介紹,“現在已經接待不過來了,是以中午限200個号,晚上則限100個”。

中醫館裡養生餐“一号難求” 這種模式适合複制推廣嗎︱豫觀察

楊瑞芳解釋,因為廚房并非他們的主營業務,中醫館還是以診療為主。中醫館裡的養生餐為何會如此火爆?

實際上,這些養生餐并非是這家中醫館剛推出的“新品種”,而是他們為前來看診的人準備的簡餐,且已有幾年曆史。

對于養生餐突然爆火的原因,身處其中,楊瑞芳坦言她也無法勾勒出一張完整的起因經過圖,但是她“能明顯地感覺到,現在的年輕人對養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疫情過後,人們對中醫的接納度也越來越高。”

一組資料也從側面驗證了楊瑞芳的觀察,據唯品會2022年資料,截至12月8日,中醫保健用品銷量同比增長了86%。

中醫館裡養生餐“一号難求” 這種模式适合複制推廣嗎︱豫觀察

“中醫+飯館”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國推廣?

“建議全國推廣”“建議全國開連鎖”……記者留意到,中醫館的養生餐火了之後,網友們建議全國推廣的聲音此起彼伏。網友們的期待能否照進現實?這種模式适合在全國“複制”推廣嗎?

“我認為是可以做的,但是什麼樣的人去做很重要。”出生于中醫世家、該家中醫館創辦人李嘉慧以中醫的起源回答這個問題,“自古醫食不分家,且中藥湯劑始祖伊尹最初就是一位廚子。”

中醫館裡養生餐“一号難求” 這種模式适合複制推廣嗎︱豫觀察

同時,作為一名中醫師,在看診的過程中,李嘉慧發現很多患者的疾病是由不良的飲食習慣引起的。“中醫實際上是老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把中醫裡的常識和智慧融入日常飲食和生活,是可以讓大家少生病或者是不生病的。”

實際上,記者經過梳理發現,國家在中醫藥的發展方面,無論是在“十三五”還是“十四五”的規劃,都着重提到了要發展養生保健服務,推動中醫藥與餐飲的融合發展。

“藥膳本身也是中醫的一部分,在促進醫學保健方面,讓老百姓多掌握一些是有好處的,可以推廣,但是要注意規範。”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第四附屬醫院院長蔣士卿告訴記者,尤其是藥膳會用到一些藥食兩用的食材,國家相關檔案有明确規定,藥膳要嚴格按照一定的比例。

蔣士卿以常見的藥食兩用食材舉例,一種食材隻要能入藥,就是有藥性的,比如說一個人本身身體已經比較虛,那麼就不應該再大量使用茯苓,否則就會傷身。

中醫館裡養生餐“一号難求” 這種模式适合複制推廣嗎︱豫觀察

中醫是否也能跨界?

茅台聯合瑞幸賣咖啡、聯合德芙做酒心巧克力,在萬物皆可跨界的時代,中醫是否也具備跟其他領域跨界合作的可能?

蔣士卿認為,還是要區分情況,以入口産品為例分析,如果都是食品,跨界合作無可厚非,但是在中醫裡,還是要講究适應症的。

比如藥膳,蔣士卿解釋,如果讓本身不懂中醫的人去做這些産品,可能會适得其反。“老百姓常說‘是藥三分毒’,所有的藥材都有偏性的。如果不講規範,萬一出問題,可能會毀掉中醫。”

在采訪的間隙,記者留意到,楊瑞芳的手機頻繁響起。來電号碼顯示來自全國各地,幾乎都是咨詢加盟事宜的,但均被她婉言謝絕。“中醫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是要一輩子去做的。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去規劃,但是絕對不做加盟。”

李嘉慧坦言,正因為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其實也擡高了這種模式的門檻。“把中醫融入生活既不是一個概念,也不是一時的噱頭,需要具體到食材,落實到一餐一飯,需要用心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