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7年4月24日,蘇聯宇宙飛船“聯盟”1号以近140米/秒的速度,重重砸向地面,宇航員科馬羅夫直接被燒焦。令人震驚的

作者:講曆史的依依

1967年4月24日,蘇聯宇宙飛船“聯盟”1号以近140米/秒的速度,重重砸向地面,宇航員科馬羅夫直接被燒焦。令人震驚的是,在飛船升空前,科馬羅夫就知道他回不來了……

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強國展開激烈的太空競賽。蘇聯在1961年搶先完成人類首次載人宇宙飛行。不到一年時間,美國也實作了這一目标。為搶奪太空龍頭老大的位置,雙方立即展開下一階段的競賽——登月!“聯盟”1号飛船正是蘇聯登月計劃中重要的一環。

1967年4月23日淩晨,在蘇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聯盟”1号宇宙飛船搭乘運載火箭拔地而起。它的使命是與一天之後發射的“聯盟”2号載人飛船進行對接,并于三天後傳回地球。

駕駛這架飛船的宇航員,是40歲的科馬羅夫。為了完成這個重任,科馬羅夫進行了非常艱苦的訓練。而在訓練途中,他驚訝地發現這款新型飛船在設計上存在重大缺陷,如不改進,恐難完成此次飛行任務。他多次向上級反應這個問題,但均石沉大海。

其實蘇聯航天部門對“聯盟”1号存在的問題心知肚明。早在“聯盟”1号載人飛行之前,聯盟号飛船就進行了3次無人駕駛發射試驗,三次全部失敗。

然而面對當時愈演愈烈的美蘇局勢,蘇聯航天部門最後選擇相信經驗豐富的科馬羅夫能完成這一使命。這種過份的自信,最終導緻了科馬羅夫的悲劇……

“聯盟”1号的發射過程很順利,隻540秒,飛船就進入了預定軌道,開始繞地飛行。然而當飛船繞行到第2圈時,問題出現了。

地面指揮中心突然收到科馬羅夫的報告:飛船左邊的太陽能電池闆出現故障,沒能展開,飛船出現供電不足。

指揮中心立即訓示科馬羅夫進行手控調整,使飛船朝太陽方向旋轉。科馬羅夫努力嘗試,但沒能成功。

在這種狀态下,飛船别說堅持三個晝夜,第一個晝夜,電能就會耗盡。

飛船飛行第5圈時,問題依舊沒有解決。按照計劃,第7~13圈是宇航員的休息時間。于是指揮人員讓科馬羅夫趕緊休息,最大限度節省體力和電能,地面的專家們則趕緊争分奪秒地商讨應對之策。

他們一緻認為,“聯盟”1号已不能繼續執行任務,要全力以赴做好飛船在飛行第17、18或19圈時着陸的準備。而飛船要順利着陸,當務之急是控制它的飛行方向!

“聯盟”1号上有3個不同的飛行方向控制系統。其中天文定向系統由于左邊太陽能電池闆沒有展開,不能使用;離子定向系統在淩晨不可靠;手控定向系統難度太高。

經過較長時間的讨論,指揮中心最終決定,在飛船飛行第17圈時,使用離子定向系統實施着陸,對于這個系統能否正常發揮作用,當時誰都沒有把握。

很快,飛船開始飛行第17圈,科馬羅夫根據指令,嘗試使用離子定向控制飛船方向,實施着陸。然而離子定向的傳感器工作不正常,行動最終失敗。第18圈時,科馬羅夫再次嘗試,可還是以失敗告終。

連續兩次失敗,指揮中心不得不改變政策,讓科馬羅夫在第19圈,不要再使用離子定向系統,改換手控定向。

這是一個難上加難的任務,所有宇航員都沒有練習過,但作為蘇聯宇航員中第一位工程師、學生時代在實體和數學方面多次獲奧林匹克競賽大獎的科馬羅夫,他有信心做到。

果然,指揮中心等來了好消息——飛船飛行第19圈時,科馬羅夫以他高超的技藝成功控制了飛船的飛行方向,并順利點燃了制動火箭,飛船脫離軌道,進入了大氣層!

聽到這一消息,地面人員興奮不已。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危險過去了!然而大家期盼中的勝利,最終并沒有到來……

就在飛船傳回艙飛至7公裡高度時,由于減速傘盒存在設計缺陷,減速傘沒能打開,傳回艙極速墜落。最終,莫斯科時間6時24分,“聯盟”1号傳回艙以近140米/秒的速度,重重砸向地面。強烈的撞擊導緻減速火箭爆炸,傳回艙燃起熊熊大火!

救援人員趕到現場時,飛船還在燃燒。經過一個小時的清理挖掘,在一堆碎片中,人們終于發現了科馬羅夫的屍體——一個已經被燒成30×80厘米大小的黑炭球。科馬羅夫不幸成為人類航天史上第一位因載人航天遇難的宇航員……

“聯盟”1号的悲劇與聯盟号飛船存在設計缺陷、以及蘇聯當時的航天計劃安排過于倉促密不可分。而明知此次太空之行存在重大風險,科馬羅夫卻毫不猶豫地踏上征程,其大無畏精神令人欽佩。

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這句話深刻诠釋了人類對太空的向往。而面對這片未知世界,人類不僅需要過硬的知識,更需要像科馬羅夫那樣過人的膽識!

1967年4月24日,蘇聯宇宙飛船“聯盟”1号以近140米/秒的速度,重重砸向地面,宇航員科馬羅夫直接被燒焦。令人震驚的
1967年4月24日,蘇聯宇宙飛船“聯盟”1号以近140米/秒的速度,重重砸向地面,宇航員科馬羅夫直接被燒焦。令人震驚的
1967年4月24日,蘇聯宇宙飛船“聯盟”1号以近140米/秒的速度,重重砸向地面,宇航員科馬羅夫直接被燒焦。令人震驚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