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1歲張學良:我的錢是不會捐給中國的,6億美金資産全部捐獻

作者:墓史迷蹤

“我的錢是不會捐給中國的。”101歲的張學良在晚年的時候将自己高達6億美金的資産全部捐獻給了哥倫比亞大學,由此可以看出,他得是多麼無情的人。

張學良出生在一個軍閥家庭,他的父親張作霖,在東北的實力可不容小觑。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張學良,學富五車,腰纏萬貫,這些詞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過了。

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張學良先後到日本和美國進行留學學習,接觸到了更加多元的外國文化,也為他在能夠在軍隊管理方面實作創新提供了基礎。

然而,還沒等到張學良享受好這種奢靡的生活,張作霖就去世了。父親的離開對張學良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因為身為長子,他必須在這個關鍵時刻站出來主持大局。

在東北,張作霖的名号是響當當的,張學良深知不能把父親的名聲毀在自己的手裡。為了更好地管理隊伍,張學良開始鑽研軍事戰略和指揮技術,不斷提高自己運籌帷幄的能力。在不斷努力下,張學良逐漸撐起了東北軍統帥的職位。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地區危機四伏。面對嚴峻的局勢,張學良頂着很大的行動壓力,打還是不打,至于要走哪一步,群眾都在時時刻刻盯着他的動向。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張學良還是決定執行不抵抗政策。

對此,張學良的看法是,戰争隻會給這個國家帶來無端的犧牲和破壞,這種看似退縮的道路才能保證黎民的安全,避免無意義的流血。此外,他堅信和平才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但是,張學良退縮的舉動引發了國人的非議,正因為張學良的不抵抗,才導緻了東北地區淪陷,才給黎民百姓帶來了更大的傷害。張學良低估了日軍的侵略野心,他口中所謂的和平之道,在日軍眼裡剛好是占領全中國的一個台階。

可是到了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突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聯共抗日,成為中國抗日戰争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次事件一出,國人對張學良的評價産生了巨大的反轉,甚至還有人稱他為“民族英雄”。可也正是這次政變,使得張學良今後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軟禁中度過。

“西安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可不打算放過張學良,便将他直接囚禁。直到1990年,張學良才全面恢複人身自由。之後,他便前往美國夏威夷定居,直至2001年逝世。

但是世人對于他的遺産配置設定産生了很大的疑問。在臨終前,張學良鄭重宣布,他會把自己6億美金的資産全部捐獻給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

至于如何配置設定财産,對于張學良來說,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深陷國共兩黨的鬥争中,把資産留給哪一方都會對國家産生非常重大的影響。是以,張學良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把資産留給了學校,用做人才培養的教育資金。

隻是緊接着就會出現下一個問題,要把資産留給國内的學校還是捐給國外的學校?思前想後,張學良決定把目光放長遠一些,便把資金留給了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等學府。

可是要具體到哪所大學呢?經過調查研究後,張學良發現自己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非常具有這個資格。張學良去世後,如他所說的一樣,他的所有遺産全部捐贈給了哥倫比亞大學。

對于張學良的這個決定,國人再次産生了的質疑。有人稱,放着國内的學校不管,轉身去建設國外的學校,這種行為與叛徒有什麼差別?隻是細想之後發現,張學良的這個決定也不無道理。

如果國内人才能夠前往芝加哥大學求學,在獲得一定的國際思維之後再回到祖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或許,這也是張學良當時考量的一點。

張學良的立場非常特殊,在審視他的行為時,應該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予以解釋。關于他的巨額财産,其實我們應該多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如果設身處地地去處理這份資産,能不能做到像他那樣從多個層面思考。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有沒有勇氣直接放棄這高達6億美金的資産,沒有留給子女,而是選擇捐贈。

101歲張學良:我的錢是不會捐給中國的,6億美金資産全部捐獻
101歲張學良:我的錢是不會捐給中國的,6億美金資産全部捐獻
101歲張學良:我的錢是不會捐給中國的,6億美金資産全部捐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