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象力就是生産力”,諾貝爾獎的世界能否裝下雨果獎的腦洞?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記者:丁舟洋 每經編輯:劉豔美

當地球上科學成就最高獎項的諾貝爾獎,遇上被譽為“科幻文學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諾貝爾獎的世界,能不能裝下雨果獎的腦洞?

9月10日,首屆科學與科幻創新論壇在成都拉開帷幕,台上的科學家、科幻作家和台下的中國小師生們,共同度過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教師節。世界著名科學家、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邁克爾·萊維特,和2023雨果獎入圍的中國青年科幻作家江波、海漄,完成了一次科學與科幻的對話碰撞。

“想象力就是生産力”,諾貝爾獎的世界能否裝下雨果獎的腦洞?

左三起依次為:邁克爾·萊維特、江波、海漄 圖檔來源:主辦方提供

萊維特曾在數學、實體上卓有研究,最後生物、化學方面取得成就。當他被在場的中國小生問到他如何進行跨學科研究時。萊維特回應稱,自己對化學的了解比任何其他學科都要少。“但這些曆史悠久的學科在今天已不再泾渭分明,如果你把醫學和數學的平均起來,你就得到了化學。很多好研究,正是來自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探索。”

至于科學靈感的敲門,更常常在于不經意間。“也許在你日常做飯、洗澡時,也許在你讀一首中國古詩,或是讀一大學幻作品時。”萊維特說。

論壇後,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首屆科幻銀河獎得主吳顯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今天,科幻不應隻被視作是一個小衆樂趣。“我們應形成想象力就是生産力的共識。從孩子開始,呵護想象力、保護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生産力”,諾貝爾獎的世界能否裝下雨果獎的腦洞?

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首屆科幻銀河獎得主吳顯奎 圖檔來源:主辦方提供

“如果有人告訴我不能犯錯,那我會變得很無聊”

雖然被在場的中國小生們喚作“萊維特爺爺”,但76歲的萊維特沒有表現出半點的“跟不上時代”。他沒有助理随行,肩背雙肩包,腕戴智能手表,拿着手機用智能軟體将會場内容實時翻譯。

AI這個時髦新詞,在萊維特眼中是古老的。1967年,萊維特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在圖書館看了很多相關内容,在他看來,人工智能真正實作質的飛躍是因為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強大。

作為交叉學科“計算生物學”的先驅,萊維特首創蛋白質和DNA的分子動力學模拟方法,緻力于蛋白質結構預測技術的關鍵評估。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因“為複雜化學系統創立了多尺度模型”而一起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簡單地說,始于DNA(脫氧核糖核酸)結構和蛋白質結構的計算生物學,就是使用不同的方法來了解從生物中獲得的數字。在這項基礎科學的突破下,抗體設計和藥物研發等應用領域得到極大推動。

在萊維特看來,熱情、好奇和提出問題是永遠值得珍惜的品質。“熱情代表着你對一件事是非常深愛的。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沒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了。”

“在我12歲時,計算機剛剛問世不久,那時候的計算機像我們的報告廳那麼大。我非常幸運,很早就發現了這是我所熱愛的事情。”萊維特回憶道。而現在,萊維特仍喜歡“玩手機”,他熟練使用微信、支付寶、淘寶等應用軟體,還在B站上開了開設賬号做科普UP主。

萊維特認為,最近一年,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已經寫了60年的計算機代碼,我年紀漸長,但有了ChatGPT的幫助,我的程式設計效率提高了10倍。是以,我認為每個領域中都将與這種新智能進行互動。人工智能将是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非常聰明的朋友,我們必須繼續提問,繼續保持好奇心。”

在談及對年輕學生們的寄語時,萊維特把“不要害怕犯錯”放在第一位。

“建議大家保持熱情,同時嘗試你不擅長的事情。通常我們都被教導不要犯錯,但犯錯很重要,如果你在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你必然會犯錯。如果有人告訴我,你不可犯錯,那我會變得很無聊。是以,接受自己可以犯錯,并向學習嬰兒學習走路一樣從跌倒中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萊維特表示,“此外,鍛煉身體也很重要,增強體育運動,還會教會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增進我們的情商。年輕科學家最大的危險之一就是工作過度。”

科幻閱讀體量小,興趣愛好可以當飯吃嗎?

江波,從晶片工程師到科幻作家;海漄,從銀行從業者到科幻作家。這兩位入圍2023雨果獎的“斜杠青年”,讓想要躍躍欲試動筆寫科幻的讀者們備受鼓舞。

“繁忙的銀行工作能幫我解決物質基礎,但持續寫科幻是我在庸常生活之外,實作自我價值的一個通道。”海漄說,“我從小喜歡看《科學畫報》,國中時熱愛的《科幻世界》雜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精神啟蒙,對科學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真的是促使我走上科幻創作的最重要動力。”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的專業背景,給江波的科幻寫作帶來“硬核”底色。他現在除了還有一點兼職的工程師工作,其餘時間都投入到科幻創作。

“想象力就是生産力”,諾貝爾獎的世界能否裝下雨果獎的腦洞?

科幻作家江波畢業于清華大學微電子學專業 圖檔來源:主辦方提供

“一旦你能寫出一本暢銷書,回報就不是問題了,我現在還沒有寫出一本暢銷書。”江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和很多科幻作者一樣,寫科幻是江波的興趣愛好,而這個興趣愛好能不能當飯吃,一直以來也備受讨論。“我認為,在沒有能寫出一部暢銷書之前,要做好心理準備,對寫作給帶來的最低收入能否維持基本生活,要有個清晰的判斷。”

“我一向不支援初出茅廬的年輕作者辭掉工作去寫科幻,因為一旦你出現經濟問題,心态會變得很浮躁,還會把很多功利性的東西帶進來。我認為你首先要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基礎,再把你的其他時間投入到寫作中去。”江波說。

能否把科幻創作變成一項職業甚至事業,還有賴于科幻産業土壤的情況。

據《2022年中國科幻産業報告》,2022年中國科幻産業總營收877.5億元。吳顯奎分析指出,其中電影占83.5億元,遊戲約占565億元,科幻衍生品為48.3億元,科幻文化總營收150.3億元,科幻閱讀僅占30.4億元。“這裡能看出什麼問題?第一個就是科幻閱讀的體量小,第二是有影響的科幻大片太少,第三是科幻衍生品明顯不足。”

“想象力就是生産力”,諾貝爾獎的世界能否裝下雨果獎的腦洞?

圖檔來源:《2023中國科幻産業報告》

如何引導科幻作為産業來發展,吳顯奎認為,首先需要凝聚共識——發展想象力就是發展生産力。“我們要呵護想象力、愛護想象力,想象力是科幻文學的源泉,良好的科幻閱讀生态則是科幻産業的源頭。”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