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修理自行車
創業經驗:技多不壓身,堅持學習擁有一技之長,誠信經營不坑人、不欺客,每個人都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核心提示
城市越來越繁華,時代越來越進步,很多東西被遺忘,而後被淘汰。曾經随處可見的修車攤,也逐漸消散在城市建設的鋼筋水泥裡。
在東風新村萬寶二區市場巷子口,有位老修車匠,一輛鐵皮車、一箱常用工具,僅兩三平方米的小攤位,在此經營了25年之久,他就是孫玉臣。
61歲的他,用雙手撐起一個家,靠修自行車在大慶買房落戶。從排隊修車月入六七千元,到如今一天修三五輛自行車,孫玉臣從未想過改行。他說,守着修車攤,不光為了生計,更多的是修車的快樂和手藝傳承。
A
苦:生産隊裡趕馬車
“孫叔,車胎又癟了,幫忙給瞧瞧呗!”
孫玉臣推了推眼鏡,将自行車放倒,取出内胎、充氣、試水、打磨、貼片……一套動作如行雲流水,不到10分鐘補完,周圍的人看後贊不絕口。孫玉臣笑着說,修車如同醫生看病,最關鍵的就在撬、剪、粘、搓幾個動作,隻要有點耐心,修修補補都是小問題。
“我老家在巴彥縣農村,姊妹7個,我排行老四,上面有3個姐姐。當時,家裡孩子多,吃不飽飯是常事。上國中時,要走12裡山路去鄉裡上學,天蒙蒙亮就得出發,天黑了才進家門,餓了就坐在山坡上啃玉米面饅頭。我爸身體不好,國中我上了半年,16歲就辍學到生産隊掙工分了。每天3點鐘下地幹活,6點鐘回家吃飯,中午休息倆小時,下午幹到天黑,一天能掙12個工分。因每年鏟地時間短,為多掙工分,我學趕馬車、耕地、裝車、運貨天天不得閑,咱腿腳勤快,半年就出了徒……”
回憶起往事,孫玉臣眼中有淚。他說,隻要弟弟、妹妹們能上學,自己累點不算啥。會趕車、能幹活,22歲時,家裡蓋了新土房,他跟鄰村姑娘結了婚。
日常使用的修車工具
B
勤:免費幫工學修車
“那時候,自行車可是稀罕物件,是結婚的三大件之一,誰家要有個飛鴿自行車,比現在有轎車還要牛氣。當時憑票購買,可物資緊俏,就算拿到購車的票,也不一定能買到自行車。鄉裡供銷社有個專門組裝自行車的老師傅,我每次趕馬車去鄉裡,都會幫老師傅幹活,搬運配件啥的。一來二去,老師傅看我挺勤快,就讓我在一旁看。組裝一輛自行車能掙5元錢,當時老師傅跟我說,學到手都是本事,說不定啥時候就能用來養家糊口。”
此後,中午喂完馬,孫玉臣就跑到供銷社幫忙,他漸漸地從組裝小配件,到後來能單獨組裝整輛車,老師傅就在一旁看,裝錯拆了重裝,還正式收他為徒。
随着經濟發展,自行車成了當時出行的重要工具,永久、飛鴿等品牌的自行車也成了熱銷品。孫玉臣會修自行車,誰的車子出了問題都找他,他也是個熱心腸,經常免費幫忙。每次修車,他都弄得滿手、滿臉油污,别人笑他傻,可他卻說,鄰裡之間就應該互相幫襯。
舊零件攢起來,壞零件琢磨修,破零件多了,他竟組裝成一輛舊車子,這讓他特有成就感。
C
拼:拖家帶口闖大慶
“我姐和我妹都在大慶,我爸也被接進了城裡,家人都勸我來大慶闖一闖,将來孩子也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1990年,我扛着行李卷來到大慶,租了間平房,在工廠裡當臨時工。咱沒學曆,也不懂技術,隻能出苦力,裝卸水泥、沙子,啥活兒都幹,雖說也挺累,可按月開工資,在大家的幫襯下,日子過得也挺美。”
話不多,肯吃苦,孫玉臣在機關年年被評為先進,也得到了上司的賞識,不僅工作轉正,工資也漲了。正當他憧憬美好未來時,工廠卻解體了,他下了崗。
“當時孩子上學,家裡開銷不小,工作8年的廠子黃了,我難受、心慌,甚至有些迷茫,不知将來該去幹啥,每天隻能喝悶酒。有一天,我妹妹說大哥你不是會修自行車嗎,不行就擺攤修自行車吧,再咋說養家糊口不成問題。1998年,萬寶小區建成之後,我就開始擺攤修自行車。”
那時騎自行車的人很多,修自行車生意也很紅火,每天從早忙到晚,最多時一天能修20多輛,周圍的商販也來找孫玉臣修三輪車。有時候,商販們着急,就追到家裡,他也不含糊,拿着手電貪黑修車。漸漸地,修車攤越來越忙,他也成了大家公認的修車匠。
緊螺絲等小活不收錢
D
守:修車買房日子美
“1999年補胎收費1元錢,後來漲到2元,現在收費5元。車鍊子上油、輪胎打氣、緊螺絲啥的,算幫忙,不收錢。每年的4月到6月,生意最火,也最掙錢,每個月淨剩六七千元錢,在當時算得上高工資,比機關上班賺的要高好幾倍,是人人羨慕的手藝人。”
說話間,孫玉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咧着嘴笑。兩條小凳子、一盆水、一個充氣筒和一箱工具,别看攤位小,這可是他安身立命的全部家當。憑着修車手藝,2000年,他在萬寶一區買了樓,将女兒供成了大學生,全家人紮根城裡,成了大慶人。
“你瞧,我修車也20多年了,孫老師是我師傅。這些年,他帶出的徒弟可不少,他總說有一技之長吃喝不愁,現在修車的少了,可咱不忍心丢下這門手藝。”
采訪中,不時有老顧客來修車。收費低、手藝好,是大家對他的評價,好多人上學時在這裡修車,如今又帶着孩子來修車,大家都說來這兒修車感到親切。
因常年修自行車,孫玉臣的手上留下了一道道滄桑的印記,粗糙的手掌上布滿了老繭。孫玉臣說,騎自行車的人少了,修車的人也就少了,可每個月收入也還算穩定。他從未想過改行,守着修車攤25年,不僅僅是為了生計,也為了遇到更多老友,更是為了手藝的傳承。
文/攝 大慶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