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作者:善本古籍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

《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羅绡與纨绮。

這首《缭绫》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缭绫不僅是詩的題目,也是一種唐绫的品名。千載以降,後人雖然還能傳誦白居易的詩篇,卻無緣見到缭绫這種珍貴的織品,留下無盡遺憾。而在最近問世的《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一書中,趙豐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由詩到物,全面梳理了缭绫的名義、工藝、制度及社會文化,為讀者展現唐代絲織的繁榮圖景。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敦煌遺書中抄錄的撩(缭)绫歌

唐代絲織業全景

中國古代絲織業源遠流長。迄至唐代,絲織品已有衆多類型,名目各自不一,讓人眼花缭亂。是以,趙豐教授在《尋找缭绫》的前幾章,首先結合紡織工藝,解釋不同名稱具體所指的織品,及其規格特點,并重點對绫類織品進行詳細讨論,介紹其産地、紋樣、組織方式等内容。

古代曾存在多個絲織業中心,各地均有專長與名品。白居易詩中所說的缭绫則生産于越地。趙豐教授因而專辟章節,介紹江南特别是浙江的絲織。早至良渚遺址所屬時期已經發現了織機遺存。自六朝至唐代安史之亂後,曆次人口南遷為江南地區帶去新的經濟活力,絲織業蓬勃發展。趙豐教授特别指出薛兼訓等官員提倡絲織的功績。到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江南地區是唐王朝賦稅的重要來源,越中進貢的各類絲綢更在長安享有盛名。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良渚遺址内發現的織機殘片

各式絲織品的制作離不開女工的辛勤勞作,但她們在曆史中默默無聞,其貢獻被長期掩沒。白居易創作《新樂府》詩,本為上達民情、諷喻時政而作,立意遠紹《詩經》、漢樂府,深具現實關懷。《缭绫》作為其中之一,題旨即是“念女工之勞”。而身着绫羅之人,許多也是出身寒微、服務于上層的歌女、舞女,甚至沒有人身自由。白居易盡管身為進階官僚,卻能體察下民困苦,以他的詩文為線索考察史事,仍可略見唐代織工樂戶的生活境況。

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

服飾是人外在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着人的社會文化身份,對貴族和官僚來說尤其如此。唐代制度中對不同品級的官服應選用的材料、顔色、紋樣和配飾,均有詳細規定。不僅是正史志傳,白居易自己也有大量描述服飾的詩句,趙豐教授一一勾稽,呈現在書中。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張果老見明皇圖》局部

相比嚴肅的服制規定,宮廷、貴族女性繁麗多樣的服飾顯示出高度的審美意趣,更加引人注目。趙豐教授通過傳世繪卷、壁畫、俑塑和出土織物,結合文書等史料,對四時服樣、婦女妝容、伎樂舞蹈等諸多方面展開叙述,描繪出多樣的社會生活圖景。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韓休墓壁畫中的樂舞場景

複原缭绫

長期以來,人們隻聞缭绫之名而未見實物,這一局面終于随着考古工作的新進展而告終。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開啟,在數以千計的唐代珍寶中包括多件絲織品,同時,在地宮發現的《衣物帳》中也明确記載有“缭绫浴袍五副各二事”。經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國絲綢博物館專家的共同研究,确定編号為T68-D的直領對襟團窠紋長衫,就是《衣物帳》記載的“缭绫浴袍”。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缭绫浴袍

對這件浴袍進行細緻研究後,趙豐教授随即組織多個學院團隊與公司,在文物保護“全鍊條”的理念下,着手缭绫的複原工作。在選用合适的原料、确定組織、密度與紋樣後,順利複原出浴袍面料。之後,趙豐教授進一步嘗試還原缭绫的色彩,采用天然染料與傳統工藝,複現白居易詩中的“染作江南春水色”。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複原的缭绫面料

複原團隊選擇生葉揉染、制靛浸染等工藝,嘗試馬藍、蓼藍等不同植物制備染料,經過多次試驗,确定品種以及合适的比例、溫度、時間等要素,成功複原出藍、綠兩春水色。白居易曾歌詠的缭绫,又完美地重制于世人之前。同時,我們在《尋找缭绫》圖書的封面上也使用了缭绫紋樣,讓讀者朋友,可以更直覺地感受唐代絲綢紋樣,解讀白居易《缭绫》詩。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空運來的藍草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染色後的缭绫面料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趙豐 著

16開(380頁)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3年8月

168.00元

内容簡介

趙豐教授從白居易《缭绫》詩出發,結合唐代遺存的絲綢圖像,以及工藝圖解等資料,分析唐代絲綢及絲織業的發展、成就,不僅闡釋其中的美學意義,還延伸至相關的社會文化史背景。對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乃至唐代絲綢種類與紋樣、絲織業的生産制度與規範、唐代的服飾妝容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解讀。并在文物保護“全鍊條”理念的指導下,依據出土實物重制了唐代缭绫織品。

名家推薦

文本解讀與名物研究如何結合?此書堪稱範例。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莫砺鋒

作者拈取白居易《缭绫》中的詩句為全書每一個章節命名,由是串聯曆史——人物遭際、政治事件、織造制度——和唐代絲綢的方方面面,以缜密的構思,近乎周備的證據鍊,講述了一個充滿細節的故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揚之水

趙豐是科班出身的理工男,專業紡織印染和絲綢科技,業餘時間頗事吟詠,工七律,時常在旅途中制為篇什,發送友朋賞析。這次他以白居易的《缭绫》詩為主線,串起唐代絲綢的方方面面,從技術解詩詞,以詩詞釋實物,真是一本圖文并茂、技藝雙美的好書。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榮新江

内頁實拍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絲綢與詩歌的互證——《尋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詩與唐代絲綢》

書中含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白氏文集》卷四《缭绫》宣紙複制頁

來源:浙江古籍出版社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