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1908-1968),也為人熟知,曾用過張瑾、稻農、羽毛時間等名字,深圳縣(今神州市)杜家莊村人。曾就讀于天津工商大學、北京大學、中法大學,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大學畢業後,他在北平東郊闵巷的一家法國醫院擔任翻譯。
1931年5月,張靜在天津加入中國共産黨。不久,由黨的派回家,與宋玉光、文雲等人組成了饒陽中央縣委,作為宣傳委員會。
民國在21年(1932年)後傳回該村,包括張碧清、王雲中、西衛村的馬希婷在内的12人是中國共産黨黨員。5月,杜家莊黨支部成立,張靜任書記。12月,張靜被任命為中共深縣委書記。縣委成立後,張靜以眼科醫生為掩護,在老城露露縣設立專委會地下聯絡站,便于組織聯系。
21年(1932年)在沈賢寺,他散發反對稅收、蔣介石借美國錢财、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傳單,震驚了國民黨的深縣當局。那天晚上,一名警察局長吓壞了,在睡夢中大聲喊道:"今晚,500名共産黨員來暴動!結果,所有縣政府官員都驚慌失措,熬夜。
這時,張靜等人在杜家莊國小從事一家秘密印刷廠。用細砂紙代替鋼闆雕刻,用紗布包裹在棉絮上,塗上油墨,代替油印機印刷傳單。之後,傳單在交通路口分發。為了防止被強風吹走,磚塊也被用來很好地壓榨。有時,張靜把他僞裝成一個寬大的師傅,西裝革履,戴着金眼鏡,騎自行車,在市場上向人群翻閱傳單。
民國22年(1933年)的冬天,張靜幫助杜家莊為幾十個農民開辦夜校,啟發農民思考窮人為什麼窮,為什麼資本主義地主富有,向他們灌輸革命思想,弘揚共産主義。這時,特委督察範克敏叛逃,張靜被出賣,他很冷靜地通知有關同志調職,他被藏了起來。但他注重知識分子中黨員的發展,在上司農村階級鬥争方面做得不夠,沒有及時聯系原來深北農村黨支部、引導,導緻當時的深圳縣委沒有形成強有力的上司核心。
1934年5月23日至中華民國1月(1936年)期間,張靖與高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但堅持獨立工作。他十分重視農村教育,為杜家莊鄉鎮高中的建設進行了徹底的設計和積極的宣傳。
1936年2月25日,張靜在坪山縣開了一家小藥店,秘密擔任中共石門市委宣傳部《正沿日報》的編輯。26年(1937年)"七七"事件後,張靜先後擔任仙縣黨委書記、縣委書記、中央縣清(縣)和清(縣)中央縣委書記、中共中央委組織部、幹部科長, 延安市中部地區黨委代理書記。哈爾濱解放後,曆任宣傳部長、組織部長、哈東土地委員會代理書記。天津解放後,曆任天津市十一區黨委書記、天津市處理工會主任、天津市文教委秘書長、天津文化曆史博物館副館長。
1968年冬,張靜因病在天津去世。我結束了革命的一生。
注:本文轉載自《神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