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傳回家書,信上會寫什麼?
也許會和夥伴相約擇日同奏那首未完成的《長歌行》。
會回憶起昔日自由馳騁、看遍河山的約定。
會訴說雖身在海外,仍不辍的拳拳愛國之心……
這一封封來自國寶的家書,出自剛完結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第三集,賺足了網友們的眼淚。
這部僅三集的短劇由兩名自媒體部落客自制,時長加起來才17分鐘。單從班底或制作來看,《逃出大英博物館》似乎沒有“爆”的潛質,它為何火遍全網?
劇雖短,細節多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劇情并不複雜,講的是大英博物館裡一盞玉壺出逃尋鄉的故事。時長短、節奏快,卻處處是細節。
·被選中的“文物代表”
在大英博物館,有約2.3萬件來自中國的文物,許多都沒有名字和介紹,隻有編号。而“出逃”的小玉壺——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并非古文物,而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挺于2011年所作,2017年被該館購藏。
文物前輩們之是以派小玉壺帶着任務回家,正是因為她的來路和年代最為清晰,“她是‘清清白白’的,記得回家的路”。
男主角張永安的名字,則出自大英博物館内的另一件文物,北宋磁州窯“家國永安”題記瓷枕。第三集裡,文物們集體高喊“家國永安”,那種觸動與震撼,唯有國人能懂。
·隻住兩個人的櫃子
回到張永安的出租房時,小玉壺感慨,這麼大的櫃子隻住兩個人。那是因為在大英博物館,可沒這麼“奢侈”,文物們“擠”在一個展櫃裡是常态。
在國内逛博物館時,一件文物一個展櫃是标配,展櫃标有其詳細的介紹。而可憐漂泊在外的文物們,身份“不詳”,有些甚至沒有保護罩,任由往來遊客觸碰,這也是為何小玉壺剛出逃時臉上髒兮兮的。
·小玉壺掃購茶葉
小玉壺和張永安在超市購物時,瘋狂往購物車加茶葉,也很符合其“壺”的本性。在運輸茶具的過程中,為了減少颠簸,會在茶具裡面裝滿茶葉。小玉壺這是在為回家做全方位準備啊。
·瑰葭路
瑰葭,歸家。小玉壺踏上了瑰葭路回到中華大地,尚且在外流浪的文物們,何時能歸家?
台詞直擊觀衆内心
從觀感上來說,《逃出大英博物館》後期配音可能讓不少人感到出戲,但它樸實而真摯的台詞卻能擊中人心。
“黑眼睛黃皮膚,能聽得懂我說話的就是家人。”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小玉壺憑借外貌和語言,認定張永安就是“家人”。網友說,終于明白為何“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了。
在聽到張永安不耐煩地表示“從哪來回哪去”時,小玉壺難掩欣喜,激動問“你要帶我回中國嗎?”在小玉壺的心中,她的根源就是中國。
讓網友集體淚崩的一段,則當屬文物們對親友、對祖國的思念傾訴。這些因人禍而漂泊在外、不得歸國的文物,承載着厚重的曆史與古人的千言萬語,它們要說的話很多,最後皆化作一句“家國永安”。雖流浪,雖難安,雖未知歸期,仍心系家國。
而盡管很想回家,小玉壺完成傳遞家書的任務後,還是選擇回到大英博物館,并表明她和其他文物不會逃回來。一句“中國人不做那種偷雞摸狗的事,他們說,總有一天,我們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批判盜竊者行徑,又彰顯浩然正氣與大國風範。
心系國寶歸家之路
說到底,這部短劇的主題就是“國寶歸家”。
《國家寶藏》第一季曾有一期,演繹了器身、器蓋異國分離的商皿方罍“身首合一、完罍歸湘”的故事,文物“活”化成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和對回家的殷切盼望。
《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開篇,則演繹了《永樂大典》“珠還合浦,曆劫重光”之路上的艱險與傳奇。這部“萬書之書”曾流散于世界各地,經曆過數載劫難之後又重新被收錄回來。
“國寶歸家”,總能激起我們心中最深厚的家國情懷,引起強烈的情緒共鳴。不久前,大英博物館被曝約2000件館藏文物莫名其妙失蹤,環球時報刊文,要求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在此時播出的《逃出大英博物館》,以小玉壺的故事牽出千萬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在輕松的叙事當中承載厚重的情懷,正切中大衆情緒,引起廣泛讨論。
與《國家寶藏》《典籍裡的中國》等節目比,《逃出大英博物館》顯然是小制作,與主流媒體比,它的閱聽人也不夠廣泛。不得不承認,這部短劇有缺憾,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它的優點:有笑料有溫情,節奏緊湊明快,正如一位網友的評論,“如果這樣一種新穎的方式能讓文物保護走進更多人的心裡,那這就是自媒體的一部分意義所在吧”。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達到這一資料的10倍之多。
小玉壺帶回國的一封封家書,是流離在外的文物對回歸的殷殷盼望。萬裡歸家路,不知何時能行至,但終有一天,我們會把這些國寶們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