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朝梁:讓國産直升機飛得更快更遠

徐朝梁:讓國産直升機飛得更快更遠

徐朝梁在檢查AC313A直升機機體。受訪者供圖

徐朝梁:讓國産直升機飛得更快更遠

人物檔案:徐朝梁,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作為AC313型号的總設計師,成功主持AC313大型民用直升機的研制工作,首次攻克國産直升機在青藏高原運作的世界性難題,結束了大陸高原地區長期無國産直升機可用的曆史。

【總師對話】

  在今年的抗洪搶險一線,AC313等民用直升機大顯身手,為空中救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AC系列直升機“家族”成員還在不斷擴充,大陸航空應急救援裝備體系也将再添“利器”。

  在AC313基礎上研制的“吉祥鳥”AC313A(以下簡稱AC313A)已于2022年5月完成首飛,将有效提高國産大型民用直升機航空應急救援能力,更好地支撐大陸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目前,AC313A正在進行緊張的試驗試飛,按計劃将在“十四五”期間完成适航驗證并傳遞使用者。

  作為AC313型号的總設計師,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徐朝梁見證了國産直升機高原技術實作從“跟跑”到“領跑”的飛躍。

  幫“吉祥鳥”克服“高原反應”

  記者:直升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産品,是先進制造業的展現。目前,大陸直升機産業發展現狀如何?

  徐朝梁:大陸直升機産業在幾乎一片空白的基礎上起步,曆經70多年發展,走出一條引進、消化、吸收,直到自主創新的道路,現在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輕、中、大型國産直升機型号譜系。

  在大陸大型民用直升機中,AC313的表現非常亮眼,代表着大陸自主研制研發能力實作重大跨越,其發展型AC313A将更上一層樓。

  記者:您能具體談一下AC313A的過人之處嗎?

  徐朝梁:AC313A是一款13噸級、單旋翼、帶尾槳的多用途國産民用直升機。通過賦能多項新技術,AC313A在高原高寒環境的适應性、靈活機動性、可靠性和荷載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研制AC313A的重要意義在于,其進一步提升了大陸直升機在高海拔地區的航空救援能力。

  記者:高原的氣候條件會對直升機造成什麼影響?

  徐朝梁:AC313A最大吊挂起飛重量為13.8噸,灑水能力為5噸,可以運輸28人。在4500米高海拔地區,AC313A的載重能力預計超過1.3噸,可飛行600公裡。在低海拔地區,AC313A的載重能力可以達到4噸至5噸。

  不過,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氣逐漸稀薄,直升機的發動機功率會大幅下降,造成載重能力也跟着下降,導緻事故發生率增高,這些問題在大陸青藏高原地區尤為突出。

  記者:為了幫AC313A克服“高原反應”,您和團隊做了哪些工作呢?

  徐朝梁: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如提升了傳動系統的功率,配裝更先進的發動機,更新了機電、航電、飛控、操縱等系統,增裝健康監測系統、旋翼防除冰等機載裝置。

  2012年,AC313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号合格證,成為世界上第一型取得4500米海拔地區A類适航證的大型民用直升機。AC313A将是繼AC313之後又一款性能卓越的大型民用直升機。

  大型民用直升機“初長成”

  記者:直升機在民用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國産民用直升機現在主要有什麼應用場景?

  徐朝梁:大陸民用直升機産業起步較晚,但通過自主研發和國際合作等途徑,民用直升機型号研制和技術研究發展較快,呈現出“一機多型、系列發展”的産品格局。

  AC311系列、AC312系列、AC352系列、AC313系列等民用直升機,可以用于飛行訓練、公安執法、通信指揮、航空拍攝、醫療救護、電力巡線、農林作業、森林防火、搶險救災、搜尋救援、海上石油服務、公務飛行等領域。我們還在不斷開展市場研究,分批推出輕、中、大、重型直升機系列産品,滿足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

  記者:200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上,直-8直升機編隊飛越天安門廣場。直-8是大陸首款可以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直升機,它的改進研制是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您是直-8總設計師,能否介紹下這個型号的發展路線?

  徐朝梁:2002年,我接手直-8型機平台技術改進工作後,在業内專家的幫助下,制定了換發、換旋翼、換航電、傳動改進、适航驗證的技術路線,形成了“長期規劃,分步實施;突破高原,覆寫海域;一機多型,系列發展”的總體思路。

  記者:AC313的研制是否充分展現了這一總體思路?

  徐朝梁:是的。AC313研制既充分利用了直-8型機平台,同時又實作了重大創新突破。例如,為實作AC313上高原的目标,有别于俄羅斯、美國等采取的大直徑旋翼傳統技術路線,我們采用小直徑旋翼緊湊型總體氣動布局設計,探索出另一條上高原的技術路線。同時,我們不僅使AC313達到了民用低噪聲等要求,還使其實作了高原性能全球領先。

  數字化與智能化成未來研制方向

  記者:能适應複雜環境,具備高安全性、舒适、經濟、環保等特征,是一款優秀民用直升機的主要标志。您認為,研制性能優良的大、重型直升機平台及民用直升機,最關鍵的技術點是什麼?

  徐朝梁:民用直升機要追求高安全性,最大限度保護公衆安全。

  大陸已具備研制13噸級以下民用直升機的能力,但研制更大噸級的重型民用直升機,還要跨過多道技術難關,需要實作研制能力的重大突破。

  民用直升機噸位加大使得旋翼尺寸、傳動鍊功率、機體空間和載荷重量顯著增加,整機剛度設計及動力學比對等更為複雜,給材料研制、精密制造、強度驗證、飛行試驗、使用維護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向未來民用直升機的發展需求,我們還要持續進行技術創新,設計新構型直升機,開展大量科研攻關工作,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傳統構型直升機飛不快、飛不遠的難題。

  記者:設計新構型直升機是否要進行很多改變?

  徐朝梁:可以這麼說。新構型直升機的一個設計要點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航空綠色化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已經着手開展圍繞全電/混電直升機、多旋翼子產品化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的關鍵技術研究。

  此外,無人化也是直升機設計的方向。同時,直升機産生的振動和噪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傳統難題,需要下大力氣解決。

  總之,我們希望,未來新構型直升機可以飛得更快更遠,運載效率更高且綠色環保。

  記者:近年來,為了滿足綠色、智能的發展要求,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提出數字航空戰略。那麼,什麼是數字航空?該戰略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徐朝梁:數字航空就是将最新的數字化技術進行快速應用并形成生産力,以保障航空工業科研、生産的創新高效進行。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提出數字航空戰略,并将其作為一項推動裝備研制生産全面邁向數字化與智能化的重要抓手,旨在建成基于“雲”架構的高效、安全的全新航空工業數字化能力體系。

  記者:目前,在應用數字化技術方面,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進行了哪些探索?

  徐朝梁:近年來,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積極落實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提出的數字航空戰略,推動數字航空在直升機研制中落地生根,具體工作如下。

  一是積極主動參加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數字航空專項工程建設,有序開展基于數字孿生的預測性維修系統的開發與實施,建設面向實用效能的快速服務保障能力。

  二是在型号研制中,推進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打造直升機正向研發體系的數字化建設,開展基于大資料的直升機旋翼系統壽命預評估、全生命周期需求管理、虛拟內建仿真驗證技術等研究應用。

  三是積極擁抱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IT架構開發和資料治理工作,建設行業級工程資料中心,打造靈活、高效的資訊化自主開發平台和資料管控平台,有效提升綜合管理能力和戰略決策能力。

  人才是航空工業的未來

  記者:結合個人成長經曆,請您談談當初是如何堅定地選擇直升機行業的?

  徐朝梁:回顧個人的成長經曆,我面臨過三次人生的重大選擇。

  一是聯考後報志願。我的家鄉距江西省景德鎮市很近,那裡是“中國直升機搖籃”——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所在地。兒時,我常看到飛機在天空飛過,對神秘的飛行器産生了極大的興趣。聯考後填報志願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直升機設計專業。

  二是畢業後擇業。讀大學時,我曾獲南京市高校羽毛球比賽亞軍,一家南京企業是以向我抛出“橄榄枝”。不過,出于對所學專業的熱愛,在大城市和直升機之間,我毅然選擇了後者。

  三是留學與回國的選擇。2000年,我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做通路學者,進行複合材料結構沖擊吸能課題研究,并取得了攻讀博士學位的入學資格。這時又面臨一次選擇。

  記者:您為什麼放棄繼續留學,決定回國深耕直升機事業?

  徐朝梁:在這個人生選擇的關鍵當口,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上司鼓勵我在直升機行業有所建樹,并給予我主持直-8平台研發項目的機會,堅定了我回國繼續從事直升機設計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記者:中國航空工業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鬥,默默奉獻。請您談談目前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人才隊伍的發展狀況。

  徐朝梁:人才是一個行業的未來。曆經數十年,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建設了一支規模較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000餘人,其中國家級人才17人、省部級人才56人;研究員200餘人,進階工程師900餘人;博士90餘人,碩士1300餘人,碩博士占比超過45%。

  記者: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都進行過哪些探索?

  徐朝梁:針對行業的具體情況,我們探索出“六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路徑,具體為“教育訓練交流、導師帶徒、實踐鍛煉、專項工程、崗位評價、激勵機制”。

  記者:您能詳細談談“六位一體”嗎?

  徐朝梁: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推出多級教育訓練機制,打造多種學習交流平台;推進新員工“啟航”工程,實行“思想+業務”雙導師制度;實施“721”人才培養模式,即70%的工作時間用于崗位鍛煉、20%用于專業課程教育訓練、10%用于通識課程教育訓練;推進領軍人才建設工程,實施“雙青”計劃,重點培養大批青年骨幹人才;拓寬員工晉升通道;建構多元化薪酬激勵機制等。

  記者:您對吸引優秀青年投身直升機研制領域有何建議?

  徐朝梁:一要培養興趣,從科普教育做起;二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航空報國理想信念;三要重視職業規劃,讓青年樹立人生奮鬥目标。

【記者手記】

  采訪徐朝梁很不容易,他總是很忙,出差已經是常态。

  身材清瘦,嗓音柔和,講話時慢條斯理,音調低緩而富有節奏,這是徐朝梁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2010年3月18日,AC313成功首飛;2011年9月,AC313登陸位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學營;2022年5月17日,更新後的AC313A首飛成功……AC313的每個重要時刻,都深深地刻在徐朝梁的腦海中。

  提到AC313機身七彩吉祥鳥的塗裝時,徐朝梁更是飽含深情。“這一創意來自傳說中的吉祥神鳥,它披着七彩霞光、踏着祥雲,為人間送來了幸福和安康。”他說。

  從直升機總體設計到旋翼構造、從傳動系統到人機功效、從目前形勢到未來發展……說起直升機,徐朝梁總能在漫長的科研曆程和複雜的技術網絡中,準确找到關鍵核心點,言語中充滿睿智。

  “他有強烈的創新意識、開闊的思路、長遠的眼光和超強的親和力。”共事多年的同僚這樣評價他。

  幾十年的直升機科研之路,讓徐朝梁的生命與直升機産業緊密地連在了一起,仿佛他就是為直升機而生。

如今,徐朝梁繼續攀登技術高峰,去實作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我們拭目以待。(記者 矯陽)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