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 牛曉天
編輯| 照雪下玉關
成都飛機工業有限公司(成飛)被收購了?而且還是100%控股。近日,一則消息引爆了國内輿論,能夠設計生産殲20戰機的成飛公司,被中航電測以174億元的價格收購,擁有100%控股權。
要知道,單架殲20戰機的價格,就在1億美元以上,坐擁世界上最先進的五代機之一,手握賺錢神器,為何隻賣出這麼低的價格呢?名不見經傳的中航電測,到底有什麼深厚背景,竟然能吞下成飛這種巨型企業集團。
一家能生産世界最先進五代機的國有企業,為何要以這樣的低價被“賤賣”呢?這場堪稱“螞蟻吞大象”的收購案背後,是否隐藏着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成飛集團的前世今生
航空報國、航空強國,“讓祖國的藍天不再寂寞,讓祖國的大地甯靜祥和”,這就是成都飛機工業有限公司的目标。
1956年4月,根據大陸和前蘇聯簽訂的援建協定,确立了第二批援建大陸航空工業19項的協定書,國營132廠就是這批建設項目中的一個。而這個工廠,就是成飛的前身。
1958年10月,132廠正式動工興建,1964年初步建成。當年11月,成飛生産的殲5甲飛機首飛成功,大陸第一架自行設計試制的高亞音速殲擊機在這裡誕生。
有了第一架成功試制的經驗,成飛此後一發不可收拾,1966年,大陸首架殲擊教練機——殲教5型飛機成功首飛。
此後,132廠成為大陸戰機最重要的設計制造工廠,各類型号的飛機不斷傳遞空軍,踐行着“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誓言。
2002年,殲-10開始軍檢移交,國産三代機開始裝備大陸空軍。2011年初,殲20成功首飛,威龍出世,标志着大陸擁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五代機,并且擁有自主知識産權。
殲20是大陸自主研制的中遠端、重型第五代隐身戰機,具有優異的中遠端制空作戰能力和良好的對地、對海精确打擊能力。攻守兼備,擁有優秀的資訊戰和對空對地優勢。
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頂尖的五代機之一,而且整個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能自行設計制造。殲20的橫空出世和不斷改進,為大陸國家安全提供了巨大助力。
可以說,一個殲20的價值和意義,就不是區區174億能夠替代的,那作為中國戰機的領軍企業,為何還要以174億的價格“賤賣”自己呢?
而且成飛集團作為國有企業,如此低價有沒有可能涉及國有資産流失呢?收購方中航電測又有何能耐,一口吞下成飛這頭航空業的大象呢?
意在借殼上市?
中航電測這個企業,雖然不像成飛那麼出名,也沒有叫得響的産品,但公司實力和地位也不容小觑。
作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一家骨幹企業,中航電測主要生産機載裝置,如感應傳感器、電阻器、汽車綜合能耗減速器等,還有一系列的測試儀器,在業内頗具影響力。
不過中航電測再厲害,和成飛在業内的地位相比,還是天差地别。可以說,在成飛集團面前,中國整個軍工産業鍊都是小弟一般的存在。
此時中航電測以174億元的價格将成飛收入囊中,無異于螞蟻吞大象。而這樁買賣能成功,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
一是中航電測和成飛集團,同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頭頂有着同一個母公司,兩者相當于兄弟公司。是以中航電測收購成飛,對母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而言,根本就是左手倒右手,其實也沒什麼太大的差別。
另外,兩者都屬于國有企業,無論什麼價格出售,所有資産依然屬于國家,并不存在國有資産流失問題,是以類似黑幕交易之說,自然也無從談起。趁機散播類似消息的人,肯定是包藏禍心。
二是成飛被收購,也存着借殼上市的目的。中航電測本來就是上市公司,成飛的資産全部注入中航電測之後,相當于實作了借殼上市的目的,可以避開繁瑣的審批程式,直接進入資本市場。
而成飛一旦成功借殼上市,必将對大陸的軍工産業鍊,帶來一系列深層影響,促使大陸航空航天産業以及國防産業再上一個新台階。
借助中航電測這個殼,成飛成功上市後必将獲得更豐富的資金來源和更安全的資金保障,對促進研發、鞏固其在大陸航空産業中的上司地位大有裨益。
上市意義何在?
大陸目前已建立起完整的軍工産業,各類戰機的生産線也比較完備,成飛一旦上市,憑借着自己在行業内的優勢地位,必将對整個産業鍊帶來颠覆性的影響,甚至可能會重構産業鍊。
借助資本市場,成飛也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資源并提供資源使用率,集中更優秀的資源,推動大陸戰機推陳出新快速發展,實作1+1>2的效果和更好的規模效益。
有了錢,成飛就可以加速研發不斷進步,提高公司的技術水準,進而帶動整個軍工領域的發展。有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沒有上市的成飛,面臨着資金短缺困境,無疑會嚴重拖累研發進度。
作為大陸最先進的戰機制造企業之一,如果不能持續創新,不能及時推出新型戰機,不但影響公司聲譽,讓研發人員感覺毫無用武之地,還可能對國防安全帶來嚴重不利影響。
畢竟大陸現在面臨的外部環境,遠沒有到高枕無憂的時候,這就更需要先進戰機,對内可以維護祖國領空安全,對外可以震懾宵小,確定各類牛鬼蛇神不敢越雷池一步。
當美國在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戰機的基礎上,依然在努力研究新戰機的時候,就注定了大陸的軍工企業不能裹足不前。
以前制造行業有一句話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但幾十年的發展證明,如果自己突破不了相關技術,我們能買到的,也隻是技術強國想賣給我們的而已,即便再有錢,也永遠買不到最先進的技術。
軍工方面就不用說了,就連非軍工方面也同樣如此。當年歐美俄等國搞國際空間站,中國帶着資金和誠意想參與其中,弄到最後卻是熱臉貼了冷屁股,雖然投入巨資,依然接觸不到核心技術。
國際空間站如此,全球導航系統也是如此,歐洲搞伽利略全球導航的時候,大陸又熱切參與,想和歐洲共建這一系統,結果依然如故,被歐洲視作人傻錢多的冤大頭。
最後逼得沒辦法,大陸自己搞了天宮空間站、北鬥導航,然後就沒有歐洲什麼事了。過幾年國際空間站運轉不動了,想在太空開展科研工作,隻剩中國天宮,想進入就要先打申請再好好學中文。
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這些是絕對不可能實作的,但現在自己有了技術,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這就是研發高科技的原因所在,我們不想繼續當歐美的血汗工廠,我們也要過富裕且有尊嚴的生活。
174億賣虧了嗎?
雖然就航空工業集團内部而言,無論成飛集團賣多少錢,都不存在資産流失問題,但作為一個局外人而言,成飛真的隻值174億嗎?
到底是不是隻值這個價,我們不能隻看一架殲20賣多少錢,而是要考慮成飛本身的利潤有多少,企業資産價值又值多少。
首先一點,大陸的軍工企業都屬于國有,這就注定了它們存在的意義不能隻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承擔起研發制造先進武器的重任,成飛集團就是如此。
成飛存在的意義,就是研究制造最先進的戰機,然後以最優惠的價格武裝部隊,確定大陸國家安全。一架殲20看似售價很高,但其成本也不低,再加上前期投入的巨額研發費用,也許這個價格隻是保本而已。
無論如何,成飛在殲20身上,肯定是不可能賺到大錢的,畢竟賺錢不是成飛的第一要務。但一個企業不賺錢,又哪裡有資金搞研發呢?在新技術研發領域,一步慢步步慢,一旦因為資金不足耽誤研發,後邊想追可就難上加難了。
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這樣的結果都不是國人樂意看到的。于是,這才有了這次“借殼上市”的交易,進入資本市場之後,成飛就可以大幅減少缺乏研發資金的擔憂。
從各方面來看,成飛攤子雖大但利潤并不會特别高,是以就公司自身資産來說,很可能也就相當于174億。
但看問題必須看本質,表面上成飛174億賣“賣身”,但完成交易後,可以更輕松地從資本市場獲得融資支援研發,這方面的助益卻是無法衡量的。
收購完成後,成飛如果能吸收更多資金,相信以之前的技術積累,在新戰機研發方面必定可以獲得更大突破。
五代機已經列裝,六代機也正在研制當中,相信成飛搭上資本市場這條線,以後必定能繼續領先一飛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