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是個群雄并起的時代,當時全國各地紛紛湧現出能人異士。而各個國家也是發奮圖強,想要在戰國分裂結束前成為最後的赢家。
根據曆史記載,戰國時期的戰争規模非常龐大,動不動就是數十萬人開戰。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戰國時期的實際戰争規模有多大?
難道殺神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秦國真的殺了150萬人嗎?
今天就帶大家揭秘真實的戰國,具體緣由聽我細說。
01
戰争規模大,但沒你想象的那麼大
在各位眼中戰國時代的戰争,是不是動辄就是數十萬數百萬的大戰呢?動辄就是戰場絞肉機般的存在,到處都是血肉橫飛呢?但事實上或許并沒有那麼誇張。
有一種觀點認為,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實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每次幹仗都是全民總動員,戰争規模自然很大。乍聽這種說法挺有道理,可仔細分析卻有不妥之處。
大規模戰争的前提是國内必須要有足夠人數的成年男子。根據一些史料中所提供不太确切的數字,戰國中期齊國人口約500餘萬,秦國人口約600至700萬,趙國人口将近300萬……
所有諸侯國加起來總人口約2500萬至3000萬左右。按照這些數字再結合全民征兵制度,各國擁有數十萬人的軍隊似乎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可問題是,當時這些諸侯國有沒有這麼多人呢?
02
戰國時期人口少,是以戰鬥人員數量有局限
以齊國為例,《戰國策》中提到齊國國都臨淄有七萬戶,以至于臨淄的人們“摩肩接踵”、“揮汗如雨”。
按照一戶五人的算法,臨淄總人口約為35萬。這個人數對現代城市來說毫不起眼,可在戰國時期卻是難以想象的數字。
以當時的生産力、運輸條件,要長期供養一個擁有35萬人口規模的城市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情。
戰國時期的臨淄僅僅是諸侯國的國都,不斷面臨戰争壓力的齊國臨淄人口規模能達到極盛時期唐長安城的三分之一?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由此可見,戰國時期的人口資料存在很大水分,實際人口可能遠低于2500萬至3000萬這個數字。
而且,即便戰國時期人口真有那麼多,各國能出動那麼龐大的軍隊嗎?答案也是不現實的。
以秦國為例。假設秦國總人口為650萬,男女比例1:1,男性人數就是325萬。如果十五歲到六十歲之間的男性占當時男性總人數的75%,那符合參軍年齡的還有227.5萬。
宗室、官吏、裡正、伍老、特殊工種、殘障人士(戰争時期殘障人士數較多)等群體無需服兵役,扣除掉這些人之後,剩下符合标準的頂多180萬。
一般情況下,每家每戶隻需要一名成年男性去服役,其餘的在家鄉從事生産。是以,這180萬人中需服役的最多三分之一,也就是60萬。
如果秦國常備軍為60萬,那麼“長平之戰”中秦國出動60萬人可能嗎?所有士兵都派上一線,地方上難道不需要軍隊鎮守嗎?
更何況60萬大軍在前線對糧食、物資的消耗根本不是區區幾百萬人能供養起的。是以即便是粗略計算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戰國時期的戰争規模被嚴重誇大了。
03
“誇大'或許是常見的曆史現象
事實上,誇大人數的情況在當時的曆史資料中随處可見。
比如根據《史記》中的資料,秦國從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234年期間,共參加大型戰役15次,其中有14次殺敵數超過2萬,有4次超過10萬,最多的是“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
按照這些數字統計,秦國在長達130年的時間裡共殺傷敵人将近150萬。那麼秦國自己在這130年裡又該損失多少人呢?
有句話說得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算秦軍特别能打,傷亡100萬怎麼都得要。可是越到後期,秦國出動的軍隊人數就越多,這顯然不符合常理律。
類似情況還有西漢初年的“白登之圍”。根據《史記》記載:“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大緻意思是說匈奴冒頓單于率40萬精兵将漢高祖劉邦圍困在白登山。可問題是,以當時北方地區的生産力和生存環境,匈奴可能湊出40萬大軍嗎?
由于我們不能親眼見證,而史書記載又有些驚為天人,是以這其中很難令人信服。
04
總結
戰國雖然是群雄并起的大時代,戰争不可避免。有句話說得好,一将功臣萬骨枯,但并不代表戰争士兵的數量會像我們想的那樣,誇張到無以複刻的地步。
事實上可能就是精銳部隊碰撞後決定勝負。
而且破壞容易建設難,如果死了那麼多人,後來秦朝的強大和建設又要靠哪些人完成呢?
大家覺得在戰國時期,秦國殺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