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良藥未必苦口!這五種甜中藥你吃過嗎?

俗話說良藥苦口

我們平時吃過的中藥

也大多數都是苦味的

但其實

有一部分藥食同源的“甜”中藥

一樣能夠保健治病

我們平時也可以買些放在家中

飲食保健兩不誤

↓↓↓

一、大棗

【中醫視角】

大棗,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曆史,被列為“五果”之一,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用于治療脾虛食少便溏、血虛萎黃、神志不安等病症。

【西醫視角】

大棗中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果糖等成分,具有鎮靜、降壓、抗疲勞、抗衰老等作用; 同時大棗中豐富的維生素,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稱,可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

【食用方法】

大棗的做法非常多樣,可水煎代茶飲,可煲粥,可炖湯,可蒸食。破開去核食用較為安全有效。

常用大棗的6種搭配及其功效:

1.大棗加枸杞:清肝明目,養血安神;

2.大棗加當歸:補氣生血,緩解便秘;

3.大棗加菊花:養肝清熱,滋陰明目;

4.大棗加生姜:驅寒補暖,補中益氣;

5.大棗加百合:養血安神,清心除煩;

6.大棗加玫瑰花:排毒養顔,疏肝解郁。

良藥未必苦口!這五種甜中藥你吃過嗎?

△圖檔來源:網絡

【注意】

體内有濕熱、痰濕、實火不宜食用,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同時大棗應避免過量食用增加胃腸道負擔。

二、龍眼肉

【中醫視角】

龍眼肉味甘,性溫熱,歸心脾經。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定志的功效,用于治療失眠心悸,體虛貧血,氣血不足。

【西醫視角】

龍眼肉中所含糖分非常高,其單糖容易被人體吸收,同時含有大量的鈣、鐵元素,能促進紅細胞及蛋白質再生,特别是對于産後體虛貧血的人具有較好的補益作用,可促進體力恢複。

良藥未必苦口!這五種甜中藥你吃過嗎?

△圖檔來源:網絡

【推薦粥品】

龍眼肉小米南瓜粥

用料:取小米100克、糯米30克、南瓜100克、龍眼肉20克。

做法:将上述用料煮至粘稠即可。

功效:滋補脾胃,鎮靜安神。且南瓜中富含的果膠和維生素可以保護胃黏膜,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

【注意】

1.孕婦及糖尿病患者慎用。

2.龍眼肉偏熱性,體内有痰熱,濕熱,陰虛火旺者不宜食用。

三、羅漢果

【中醫視角】

羅漢果味甘,性涼,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潤肺、利咽開音、潤腸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肺熱躁咳、咽痛失音、腸躁便秘。

【西醫視角】

羅漢果,也稱為“神仙果”。它有着高于蔗糖300倍的非糖成分-甜苷,幾乎不含熱量,經常被作為調味劑之一。同時羅漢果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營養價值非常豐富。

【我院特色膏方】

我院制作的特色膏方也常把羅漢果作為輔助藥材之一,對肝腎肺具有很好的滋養作用,可增強膏方補虛、延年益壽的作用。

良藥未必苦口!這五種甜中藥你吃過嗎?

△圖檔來源:網絡

【食用方法】

羅漢果食用方法也很簡單,直接生嚼或者泡水喝,可用于緩解肺熱上火引起的咽喉腫痛,稀釋痰液,幫助排痰。

四、玉米須

【中醫視角】

玉米須,也稱玉麥須,龍須,味甘、淡,性平。歸膀胱、肝、膽經。有利尿消腫、清肝利膽的功效。用于治療水腫、小便淋瀝、黃疸、乳汁不通、高血壓、糖尿病。

【西醫視角】

現代研究表明,玉米須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鉀、維生素K。

長期用玉米須泡水代茶飲,可調節血壓,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

玉米須中的皂苷類化合物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和血糖水準,雖不能完全代替降糖藥,但與之同服治療效果更好。

良藥未必苦口!這五種甜中藥你吃過嗎?

△圖檔來源:網絡

【食用方法】

1.玉米須來源容易擷取,采用新鮮的玉米須效果最好,炎炎夏日常來一杯龍須茶,香甜可口,清熱消暑,趕走夏日疲憊,提高機體代謝能力。

2.玉米須适用範圍廣,一般人群均可服用,幾乎沒有副作用。

五、白茅根

【中醫視角】

白茅根,味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療血熱吐血、尿血、肺熱咳嗽、胃熱嘔吐、濕熱黃疸、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等。

【西醫視角】

現代研究發現,白茅根主要成分有葡萄糖果糖蔗糖,檸檬酸草酸、蘆竹素及白茅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惡性良性腫瘤,免疫調節等作用,是以臨床也常用于腎炎,肝炎,肺炎等,其在新冠肺炎的中藥預防治療中也發揮着重要角色。

良藥未必苦口!這五種甜中藥你吃過嗎?

△圖檔來源:網絡

【食用方法】

每年春夏時節,廣東人喜歡把白茅根入湯煲成“竹蔗茅根水”食用,味道清甜,老少皆宜。

做法也很簡單,取新鮮甘蔗與白茅根(幹、鮮皆可)、馬蹄同煮,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的功效,對感冒發燒,咽喉炎等具有一定預防保健作用。

【注意】

白茅根性寒涼,脾胃虛寒,小便多而不口渴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