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戰模式中,能夠在正面戰場上使用的3本地面機關共有5個,分别是人族騎士、獸人牛頭人、亡靈憎惡、暗夜精靈熊德和山嶺巨人。其中,在不考慮版本強弱影響的情況下,又以亡靈憎惡和暗夜精靈熊德這兩個機關的登場率最高。可登場率最高3本近戰機關之一的憎惡,卻始終給人一種綜合戰鬥力不足,隻能作為前排肉盾使用的感覺。
憎惡之是以給人這種感覺,最關鍵的原因之一,在于輸出能力比騎士、牛頭人和熊德都低(由于山嶺巨人是個純粹的肉盾機關,在考慮輸出能力的時候,完全不用考慮)。雖然憎惡的攻擊力比另外3個機關都要高出一些,但較長的攻擊間隔直接限制了其輸出能力。
就攻擊間隔而言,憎惡、騎士、牛頭人和熊德4個機關中,騎士和熊德的攻擊間隔都是1.5,輸出能力高于憎惡是一種必然。牛頭人的攻擊間隔和憎惡一樣都是1.9,但粉碎技能的存在,讓其在攻擊力低于憎惡一些的情況下,傷害輸出能力超過憎惡。
種族控制(限制)能力不足,移動速度也相對較慢,難以打出傷害。想提升地面近戰機關的輸出效果,提升己方機關的移動速度和限制敵方機關移動是最有效的兩種方法。其中,人族騎士依靠高達350的初始移動速度,完全能夠做到快速切割戰場進行針對性打擊;牛頭人登場率雖然不高,可在老牛耐久光環和加速卷軸的加持下依舊能夠實作戰場分割并打出傷害。
暗夜精靈的熊德初始移動速度雖然隻有270(憎惡和牛頭人也都是270),可在小鹿持續減速敵方機關的情況下,能夠打出的傷害依舊不容小觑。唯獨憎惡非常尴尬,雖然有邪惡光環的加持,移動速度會超過熊德一些,但也無法與能夠獲得雙重加持的牛頭人相比,再加上亡靈部隊限制敵方機關移動的能力本身就不足,憎惡能夠打出的傷害再次降低了一些。
這裡大家還需要注意的是,版本更新後,有了裂甲之刃技能加持的人族騎士,依靠遠超其他機關的移動速度,完全能夠實作定點打擊。在對手沒有提前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無論是将對手的山嶺巨人還是蜘蛛作為攻擊目标,都能輕松放倒。
容易遭到限制,難以突破敵方前排陣型。由于亡靈開礦玩法成熟之前,一直都是對戰模式中最窮的種族,反魔法機關毀滅者成型需要花費的資源和時間又都非常多。憎惡在正面戰場上,被對手限制的可能性自然遠超其他機關,在被限制的情況下,僅僅依靠邪惡光環的些許移動速度提升,基本沒有突破敵方前排陣型打出傷害的可能性。
除了上述三大因素外,實際對局中,大部分玩家使用憎惡目的不同,也是影響憎惡輸出能力和玩家對其感官的重要原因。綜合各大版本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玩家使用憎惡無外乎兩個目的——保護後排蜘蛛和依靠疾病雲霧技能消耗敵方機關生命值。采用這兩種玩法後,任何一個機關的輸出都高不起來。
當然,因為憎惡本身是正常3本地面機關中,攻擊力最高的一個,還有着疾病之雲這個可以提升輸出的技能存在,若是能有一些增強部隊限制能力的機關存在,正面輸出依舊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