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樁架的作用

作者:古法練功
樁架的作用

孫氏武學的技擊基礎是拳手的内外合一能力。站樁,走架都是以此為目的。然而二者之作用又有差別,不可混為一談。

站樁的作用在于以形整為基礎,求以靜中之動。何謂形整?即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使力的傳遞順暢合理。此為整字在功夫修為中的初級涵義。手與足在站樁中是指手足相通,即足上之力能通‘達至手,手上之力能順達至足。其練法是,五指撐開,掌心内吸,兩足跟有外旋裡扣之意,但不顯扣。而肘,肩,膝,胯是力在手足之間傳遞的四個主要竅節。肘膝相合之要在乎三者:一是兩處之竅節要松開,即膝要裡扣,肘要下垂;二是同側肘,膝的兩條力向線要在同一平面上。同時,由左右兩側膝肘構成的兩個力向平面的内夾角要以45°為适(即外角的135°)。三是肘,膝兩關節處的曲率,其夾角要以135°左右為适。肩胯相合之要也在乎三者:一是肩胯要自然松垂。二是肩胯之根要内抽。三是豎項,豎項要與松肩松胯垂肘之意均勻互逆。如是才能作到外三合。

外三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根本是手足相通。其力學機制為“拱效應”(關于拱效應請參見《松柔之本質》一文)。此為外三合在站樁中的初級涵義,其在走架,技擊中的涵義則更為豐富,在此暫略不談。那麼,何為靜中之動?即外靜内動——身體在靜止狀态下體内真氣之所動。

樁架的作用

其源于内三合中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

何謂心?

并非單指心髒器官,而是指人體的全部感覺系統。

何謂意?

并非指某種固定的意識,而是一種無意之意。其是在一種無極狀态下,全部意識的渾融。

何謂氣?

并非指日常呼吸的空氣,而是指源于人體内的元氣,也稱之為先天真氣。

隻有人體系統處于中和狀态此氣才可能産生。所謂心與意合就是指在無極的意識狀态下,放心去感受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同時又不可将意識專注于任一種感受中。

隻有真正做到心與意合,才可能産生真氣,也才談得上意與氣合。那麼又何謂意與氣合呢?

樁架的作用

意與氣合是真氣産生後,意識由無極狀态進入到太極狀态,即意觀氣動,所謂無欲觀其妙,久之神,氣合一。需指出,此意仍是無意之意,不過此時意識已不是處于無極的狀态而是意随氣敷,故曰有極,此極便是真氣,亦謂之太極。在神氣未能合一之前,一定要以意随氣,而不能用意馭氣,故此意仍不是一種主動的意識。

孫劍雲大師曰:“有心馭氣,氣反奔騰,非真氣也。”

隻有當神氣真正合一後,才能做到意動氣至,氣動神明。這是練習方法與練習結果上的差別。拳手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後便可神氣合一,但此并非是内家拳術的樁功特色,站一些養生的樁或隻修靜坐,同樣可以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也同樣可以産生神氣合一的效果。

内家拳術的樁功特色是産生内外合一的效果,而要産生這一效果就必須通過氣與力合。

那麼什麼是氣與力合呢?

即在形整的狀态下産生形氣合一。

于是具有神氣形(意氣力)合一的效果。其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真氣由微漸著的充盈周身,進而逐漸代替拙力(局部的肌肉力量)支配形整,并進一步完善形整,産生最初的内外合一之效。

那麼,如何做到氣與力合呢?

樁架的作用

其要是,在形整的狀态下,也就是在外三合的狀态下,松空胸腹。

如是則腹中之氣能綿綿若存,胎息漸生。

故站樁具有兩大效應:

其一是中和以生真氣。

其二是産生靜止狀态下的内外合一。

但在這裡尚需做兩點說明:

第一,站樁産生的内外合一之整勁,是在靜止的狀态下生成的。

故此時拳手尚不能在運動中靈活地轉運此勁于周身。也就是說站樁不能使拳手在運動變化的狀态下仍具有内外合一之能。

造成這一結果的機理是,拳手通過站樁僅能感覺靜止狀态下的形整,在身體運動變化狀态下如何保持形整,蘊含形整,拳手在站樁中對此并無體會,故此問題不可能僅通過站樁來解決。

而拳手若不能在肢體運動變化中不失形整,則即使拳手産生了真氣,有很深的内功,也将由于肢體在運作中有悖于形整(即外三合),而無法在運動中将此内功完全轉化為内外合一之勁,産生本應具有的技擊之效。

那麼,為什麼有悖形整就不能産生整勁呢?

因為形成整勁的力學機制是拱效應,其是通過調節骨系來産生的,故即使沒有内勁,通過适當的調形就可以産生初級意義上的整功。

樁架的作用

所調之形就是形整。

反之,雖有内功,但若不懂調形之理,就形不成拱效應,也就無法形成在重力場影響下的作用力在手足間相通。是以,氣功大師未必就是國術家。

是以形整是整勁的基礎,無此,就形不成整勁,更談不上内外合一。

故由站樁直接過渡到散手對練不是正确的修為方法。

第二,并不是所有的樁都具有形整及内外合一的效能。一些純于養生的樁與靜坐一樣,因不具備形整而不能産生内外合一的效能。

一個能産生内外合一效能的樁,

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點:

其一是形整,構成外三合形成拱效應。

其二是使心,意,形能處于中和狀态,構成内三合産生真氣。

其三是結構自然簡約,易于轉換,使此式成為在實戰中肢體任意轉換而周身不失形整的基礎。具有内開外合自然适中的基本特征。如孫氏三體式便是這類樁功中的典型代表。

上面已述,站樁無法直接解決肢體在運動變化狀态下周身不失形整的問題,是以僅通過站樁,尚不能獲得肢體在運動變化狀态下周身随時随處都具有内外合一之勁這種能力。

要解決這一問題,獲得這一能力,則需要通過合理的拳式進行走架來完成。

如果說站樁是靜中求動,那麼走架的作用就是動中求靜。

所謂動中求靜是指習者通過合理的拳式由外動來開發内動,并在此過程中逐漸使内外之動相合,協同運作。

當拳手通過站樁已産生内動時,則動中求靜就是指在走架中使神氣形相協同。即肢體雖然運動變化,然而周身内外随時随處都要具有站樁時内外相合的狀态。也就是由合理的拳式所規範的肢體之動是不同形态下的形整狀态的互相轉換,同時這種轉換又能與體内真氣的運化相協同。

樁架的作用

故通過這種合理的拳式進行走架能使習者産生形雖動,但處處蘊含形整,不悖神氣,不離站樁時内外相合的效果,所謂動靜合一,俗稱動樁。

當習者通過拳式的練習,在運動中能使神氣形産生瞬時相合的效果時,則明勁初成。

當通過拳式的練習,使神氣形基本合一,達到循環無間,處處相合,但仍有轉換形迹于内時,則可謂暗勁初成。

當通過拳式的練習,使神氣形完全合一時,則雖于不意之中,仍能有感有應,神一動,氣便至,形即随,故而脫形,是謂化勁。

此階段練習走架要緩之悠之,其動似有若無,甚乎其微,久之神氣形完全合一,至此走架也罷,靜坐也罷,于行止坐卧中無時不可謂練拳矣。

那麼,為什麼此時練拳雖然脫離拳式但确不失整勁呢?

其因是,通過前一階段(明,暗勁階段)有形的拳式的練習,已使神氣形逐漸互相耦合協同如一。

而神與形的統一,使得神意已能支配轉運形整,進而将形整蘊于無形的神意之中,神一動,形(整)即至,分毫無錯,故能不拘規矩而又不失規矩,于是脫形。

反之,若不經拳式的鍛煉,雖然通過站樁已産生神氣相同,但卻無相應合理(合乎形整及真氣運化之理)的外動與之相合(協同),故在運動狀态下形不成内外合一之勁,更不用說将此内外合一之勁轉運周身了。

是以通過合理的拳式進行走架是拳手最終脫離拳式的必要前提。

綜上述,通過合理的拳式進行走架是産生以下兩大效能的必要條件:

1.是使習者在運動變化中具有内外合一,動靜合一能力的必要條件。

2.是使習者神氣形完全合一,最終脫去拳式的必要條件。

是以說通過合理的拳式練習走架是拳學修為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必要内容,也是欲達最上乘功夫的必經之途。

當然,并不是任一個拳式都可以産生上述效能。一個拳式若要産生上述兩大效能,必須具備下面三個條件:

1.在形式上,符合“九要”之規範,并能使機體在形整狀态下連續轉換和循環。即其形式是不同形整狀态的互相衍生,互相蘊寓。

樁架的作用

2.在内涵上,符合先後天八卦相合之理,能滿足真氣産生和運化的中和狀态。

3.在結構上,動作自然,簡約,适中,有利于實戰中随機演化。如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皆堪稱這類拳式之典範。

長期以來,對拳式的認識一直存在着兩個誤區。

其一是:不明内外合一,動靜相合之理,把拳式等同于招式,認為拳式就是串聯組合起來的招式。由于在實戰中有效的招式因人因時多有不同,是以當代拳師将他們在實戰中生效的招式貫穿成套路時,則可形成的套路會多如牛毛。于是,編拳的,套路越編越多。學拳的,學後忘前,一輩子也學不完。一經遇敵實戰,又往往因所學多為成法,而難以适從變化的敵情,于是出現亂拳打死老師傅之說。其實這種由實戰招式串成的套路如果拆解成散手對練的輔助性練習,本無可厚非。尤其經老師詳細拆講後,依此進行針對性的對練,對提高拳手的技擊能力是很有益處的。但是,倘若這些套路隻停留在用招的層次上,且有悖于上述三個條件(即不具有開發拳手内外合一能力的效用),則這種由實戰招式組成的套路就僅适合作為散手對練的輔助性練習,而不适合作為長期修為走架的基礎(除非按照内外合一的原則對其進行加工,提煉)。

其二是:不明拳學修為對人體機能的辯證生化之理。片面地認為,任何拳式都是對實戰技擊的一種束縛。不懂得合理的拳式正是使拳手完善自身,進而使其技擊能力超越任何形式,進入自由境界的必經之途。于是在拳術練習中,舍棄了拳式,其結果是将低層次的亂打與高層次的無形無意相混淆。把練拳等同于亂打,再從亂打中重新摸回練招的舊路。這就是被一些拳手美其名曰的所謂的“高層次複古”。遺憾的是,上述這兩種誤識在當今國術界裡非常普遍。甚至在國術研究流域,也有不少人将拳術的修為結果與修為方法相混淆,搞不清不同拳式的不同性質和不同性質的拳式的不同作用,研究中棄真拾僞的現象屢見不鮮。

比如北京某大學有位國術教授,素以研究形意拳聞名。但此公因出身于體操,故常用西方體操的觀念來研究形意拳。他反對将劈崩鑽炮橫與五行聯系起來,而提倡把劈崩鑽炮橫當做招式來練。熱衷于“一個崩拳九種打法”。對把劈崩鑽炮橫與五行聯系起來的人,他則大加攻擊,不僅要扣上一頂“司馬昭之心”的帽子,還要敷以“畫蛇添足”之靴。這位教授用他糊塗的觀念和偏狹的心态去解釋他尚未弄懂的形意拳,又怎能得出正确的結論呢?!

其實練習五行拳的首要目的,不是用招,而是修為習者的内外合一能力。其内修之要是為了開發髒氣,修為真氣在髒腑中的運化機制。比如,五行拳中所有要先練劈拳,是因為劈拳的練法可以開肺氣,具有打通肺經之效,而肺經是諸經之首,真氣要通達諸經,必須先通肺經,故要先練劈拳。是以修為五行首先是為了内通外整,逐漸完善身體機能産生動靜合一之效。

故孫祿堂老先生精辟地指出:“五行單習,是謂格物修身。”同樣五行連環對練所要修為的也不僅是技擊招法。而是通過這種循環對練的形式,使雙方能夠根據内外合一之勁的不同性質的變化,使其相合耦合,合理轉換,漸臻通順自然,合乎應用。至于為什麼要用五行生克來說明這五拳,是因為那時現代系統理論尚未形成,即是是有關專業的一流科學工作者也未能充分認清人體各機能系統之間的互相關系,更無人能表達這種互相關系。是以要表達這五拳的性質及這五拳性質之間所具有的數學中“群”的關系的轉換機制,除了借用中國傳統哲學中五行生克的關系最為切貼外,實戰也找不出什麼更為準确的表達方式了,這與畫蛇添足實不相幹。

樁架的作用

反之,熱衷于“一個崩拳九種打法”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因為功夫到家,一個崩拳的打法又豈止九種。1931年秋,孫存周先生任江蘇省國術館代教務長時,曾面對江蘇省警官學校的三十幾名警官說:“你們任意進攻,我隻用崩拳,把你們打出時絕不重樣。”實戰結果就是如此。這是因為拳手真正達到内外相通,動靜合一後,雖是一個崩拳其打法可因敵而變,又豈能限定在多少種。

又有拳手說:“拳術之上乘是拳無拳,意無意,講究無形神打,因為欲直達上乘隻需修為心意,而無需走架修行。”

這同樣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認識,是對“無拳,無意”的一種曲解。

高手是以能在技擊中産生“無拳,無意”的技擊效果,其内在機制正是通過形與意的修為,使兩者統一(神氣形合一),進而與拳手的禀性相融合,故而能使拳手在下意識(無意)中也能産生如同在有意識下的同樣合理的技擊方法,所謂真意。故無形是從有形中來。此外,倘若一個人在有意識下尚不知如何應敵,他在無意識下受到攻擊時,除了本能的躲避外,他又能如何找到正确的應敵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