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包豪斯”設計跨越百年曆史 它向世人傳遞了何種生活理念?

作者:北青熱點

編者按:

也許你還不知道Bauhaus(包豪斯)是什麼,但繼承了包豪斯設計理念的産品,或許早已融進你生活的每個角落。在《德國現代設計史》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德國包豪斯設計理念影響了蘋果公司、無印良品、PRADA等無數品牌。作家梁文道曾說:“不管你知不知道包豪斯這個名字,你都已經生活在一個由包豪斯締造的世界裡。”

如果在淘寶搜尋“包豪斯家具”,會發現有包豪斯風關鍵詞的家居品十分暢銷,往往與“中古”“簡約”等關鍵詞相連。我們生活中的建築、家具、藝術作品、服裝、廣告、字型的許多設計領域,可以說隻要簡潔樸素的幾何形式,都難以逃脫包豪斯的影響,就連這幾年十分熱門的“性冷淡風格”也是脫胎于包豪斯的延伸概念。

這個始于德國的風格很快風靡了世界,它的名字其實取自世界上第一所設計專業學校包豪斯學校,在它建立之初,沒有人預料得到這所設計學院将影響之後的設計審美,甚至是教育理念。

今年正好是德國魏瑪包豪斯學校設計展100周年,當時不被人了解的超前創意開啟了現代建築和工業設計的時代,包豪斯到底是什麼?又如何影響了後人的審美與生活?

1923年8月15日,首屆包豪斯主題展在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城市魏瑪舉行,這次展覽在六周内吸引了約15000名參觀者來到魏瑪,為世人展示了一個耳目一新的“創意烏托邦”。

100年後的今天,德國魏瑪小城又一次為自己是孕育包豪斯的搖籃而感到自豪,舉辦了百年紀念活動,今年包豪斯百年展的主題是“年輕包豪斯的革命精神”。

在百年紀念之際,本期重點回顧一群心懷創意與理念的年輕藝術先鋒派藝術家,是如何在百年前來到魏瑪,如何加入包豪斯學校,并以開創性的理念颠覆歐洲的傳統藝術教育的。

包豪斯名字的由來是德語房屋建造一詞的倒置寫法

不久前,我去參觀德國一所著名設計院的畢業生作品展,在衆多的作品中,一把非常簡約但看上去很舒适的流線型木制躺椅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争着躺上去體驗一把,這也是全場得分最高的作品之一。

我按捺不住好奇,找到設計者攀談了幾句,這才了解到他是用這個作品緻敬包豪斯學派的經典代表“瓦西裡椅”,這把瓦西裡椅的設計者是馬歇爾·布勞耶,他正是德國魏瑪的包豪斯學校的優秀畢業生。

對于布勞耶而言,材料的新舊無關緊要,隻要恰當了解、合理使用,就會展現出材料真正的内在價值。包豪斯學校被認為是20世紀建築和設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和實踐機構之一,布勞耶所說的“合理使用材料”就是包豪斯學校的教學宗旨之一。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譯,原是1919年在德國魏瑪成立的一所工藝美術學校的名稱。該校創辦人及首任校長正是著名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他将德語Hausbauen(房屋建造)一詞倒置,并為其命名“包豪斯”,直譯為建築之家。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希望通過全新的教育改革,探尋現代設計中手工藝與機械化生産方式的完美結合。

百年前包豪斯展覽推動家居品從手工開始過渡到工業量産

最初舉辦包豪斯展覽的願望是緻力于在工藝設計學院和美術學院的共同合作中,消除藝術家和工匠之間的差別和歧視。結果展覽開始時,包豪斯的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突然改變了包豪斯首屆展覽的初衷,在開幕式的演講中,他宣布此次主題展标志着生産工藝從手工制作開始過渡到工業化量産。

在藝術和技術的口号下,包豪斯的設計理念推動了工業生産原型的發展,也為此後低成本大規模地生産日常用品奠定了基礎。

除此之外,展覽期間專門成立的包豪斯出版社出版了《1919-1923年魏瑪國立包豪斯宣言》,這是曆史上藝術設計學院的第一份綱領性檔案。《包豪斯宣言》的開篇就強調:藝術家與工匠間并不應該有本質上的區分,應該打破界限,所有造型藝術之間的互相交流啟發是非常重要的。

包豪斯的任務是把建築從繁文缛節中解放出來,它所追求的是平民化的現代主義。這些主張全部納入包豪斯的教育體系之中,也正是格羅皮烏斯辦學過程一直所堅持的理念。其教育口号是“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将藝術與手工藝的重點置于各種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設計上。包豪斯将千百年以來設計為權貴服務的原則徹底打破,進而第一次将藝術與設計帶到了人們日常的生産與消費生活當中,是一場偉大的設計“運動”。

是以,若要問包豪斯到底是什麼?我想它不僅僅是一種風格,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思潮。

德國現代住宅社群、室内外風格都有包豪斯的影子

世界上第一座包豪斯建築“号角屋”也成了包豪斯學校在魏瑪的唯一一座建築。自1996年起,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在1998年之前一直作為住宅建築使用。如今,經過多次修繕,它已成為一座博物館。

号角屋是包豪斯主題展的實驗性建築,也是從外觀到内飾極緻地展現包豪斯理念的核心展區。1923年,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幾個月内就建成了。在這裡,大師們和學生們首次展示了他們對當代建築和理想家園的完美設想。

根據1923年的展覽記錄,參觀者可以在房子裡自由走動,逐一體驗實驗房屋裡的所有房間和設施。例如:兒童房與客房;廚房、食品儲藏室、分離式的飯廳;帶獨立工作間的起房間與獨立的洗手間、浴室。

當時德國人對一戰時的燃料短缺仍記憶猶新,是以在設計建造時特别重視節能。原本的計劃是在樣闆房周圍建造整個包豪斯住宅社群。

雖然這個計劃最終未能實作,但在德國的現代住宅社群規劃、建築外觀風格和室内格局設計上都能看到當年号角屋的影子。

從外牆材料到家具陳設,再到後來由拉赫本笃會修道士西奧多·博格勒專門設計用來儲存面粉、大米和糖的乳白色罐子,每一個細節無一不嚴格遵守了新客觀主義的原則。室内的家具由畫家、平面藝術家格奧爾格·穆切設計,包豪斯所有的師生都積極參與了這項實驗性的建築設計,他們即是藝術家也是手工匠,這是建築設計史上一次不可思議的實踐。

學校僅存在10年卻在外生根包豪斯如何深遠影響現代設計?

遺憾的是,1923年的這次展覽也是包豪斯學校在魏瑪舉辦的唯一一次展覽。1925年,包豪斯大師理事會決定遷往另外一個德國城市德紹,但德紹包豪斯學校于1932年關閉,并于1933年徹底解散。

然而,包豪斯的風格在其他地方繼續落地生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這座城市為衆多包豪斯建築師提供了一個新家,特拉維夫擁有超過4000座包豪斯建築,是無可争議的包豪斯之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産。現在,特拉維夫市與德國政府合作,開放了“白色城市中心”,旨在紀念與儲存包豪斯這一标志性建築風格。“白色城市中心”所舉辦的展覽也給予了來特拉維夫遊玩的人更多了解這一标志性建築風格的機會。

盡管包豪斯學校的教學事業在德國沒能繼續,但其後多名曾經共事的師生将包豪斯的精神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格羅皮烏斯在哈佛成立了今天的“哈佛設計學院”,他使包豪斯設計理念引領了現代主義思潮,也推動了後來的國際主義運動。

包豪斯的理念也影響了很多現代著名的設計師,比如曾設計了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和北京香山飯店的貝聿銘。貝聿銘雖未曾前往包豪斯求學,但其一生卻又與包豪斯有着緊密的聯系。據說貝聿銘投奔哈佛就是為了追随任職于哈佛大學高等設計研究院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包豪斯之父。

正因為如此,删繁就簡也是貝聿銘建築設計的标志。貝聿銘在其作品中繼承了包豪斯的簡約實用主義,注重功能性與美學的融合。他的設計呼應包豪斯的現代主義精神,展現線上條的清晰和材料的精心選擇,這大部分都要歸功于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革命性影響。

“功能至上”“少即是多”“設計為人服務”

如果選擇三個關鍵詞來概括什麼是包豪斯,我首先想到的是“功能至上”“少即是多”與“設計為人服務”,這也是包豪斯對設計教育理念的核心訴求。

在包豪斯之前,許多設計風格注重裝飾和華麗的外觀,常常在設計中強調藝術性和奢華感。包豪斯的“功能至上”意味着在設計中,功能性和實用性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美學要服從于這一原則。

大家應該都聽過“lessismore少即是多”這句話,這個理念正是出自包豪斯第三任校長密斯·凡德羅之口,他倡導“少即多”的建築哲學,主張美依賴的絕不是裝飾,空間的和諧本身就是更進階的美,建築理當塑造秩序來助人擺脫繁瑣的束縛。

“少即是多”作為一種設計準則,起源于工業時代的大規模标準化生産,與傳統手工制造形成鮮明對比,它通過強調功能性,引導産品設計追求簡潔造型,進而提升實用性和環境融合性。強調“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反倒延展了産品的品質與生命周期。

與包豪斯之前的設計觀念相比,許多早期設計隻強調裝飾性和奢華,注重藝術和獨特性,往往忽略了産品的實際使用需求,是所謂的華而不實。包豪斯的“設計為人服務”理念強調設計應當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為核心,将舒适度置于設計的首要地位。這一理念推動設計回歸使用者本身,使設計不僅是裝飾,更是為了創造出對人們生活有益的實用品。

設計師眼中的包豪斯“它促使我思考事物的本源”

為了真正了解設計師對包豪斯的看法,我專門采訪了身邊學設計和建築的朋友,其中,有着30年建築和設計從業經驗的蔡博士的答案讓我最為觸動。我和他暢聊了三個小時,他全程都很投入,甚至呈現略微激動的狀态。

每個人對包豪斯的評價不一,我問他:“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包豪斯時的情形?包豪斯對你來說有着怎樣的意義?”蔡博士仔細地想了很長時間,才認真地回答道:“我第一次接觸到包豪斯是在設計史的課程中,當時我感到的是沖擊與新鮮。老師舉例時講到了建築師路易斯·康,并提到對學校設計時的本質探索。”

接着他說起了設計與生活的關系:“在工作上和生活中包豪斯總是觸動着我,每當面對問題時,我會去思考事物的本源是什麼?‘設計’并不僅是表征于産品的外觀,更該是一種美學與技術的探索,一種态度與實踐,帶領人們在設計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優化設計的本質與表現力。”

我想刁難一下他,又不甘心地問:“由工業設計引發的現代設計概念為什麼既不誕生于藝術氣息濃厚的巴黎,也沒誕生于具有先鋒精神的紐約而是始于德國魏瑪呢?”

蔡博士聽後,會心地笑了:“很有意思的問題。從工業革命、電氣時代,到資訊時代、智能科技時代的四個近現代化階段,德國都不曾缺席。另外,西方近代曆史的兩次世界大戰,促使德國在現實處境中哲思辯證,德國人開始反思檢讨社會治理、工業設計教育上如何由人本的角度出發,實作産品創造的理論與方法。似乎在這樣的時空下,在德國哲學與工業的‘沃土’上出現包豪斯更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現象。”

AI時代下包豪斯是否受到沖擊?初級、重複的設計才可能被代替

我們還讨論了目前非常火的人工智能(AI)圖像處理對設計工作的利弊,也聊到了設計師會不會是以而大批失業的問題。蔡博士認為在數字化時代,雖然AI在很多領域有進步,但它還不能完全取代設計師。傳統設計師有很多特點是AI做不到的。比如,設計師可以用感情來創造東西,而AI不懂這些。另外,設計師能夠創新和嘗試新的東西,而AI不懂怎麼創新,但可以幫助設計師做一些重複的工作。是以,在數字化時代,設計師仍然有很好的機會與AI合作,一起完成更出色的設計。因為有了數字技術,設計師可以用更多不一樣的方法創造東西,AI也能更好地實作包豪斯的實用性和功能性的設計原則。

蔡博士的觀點我非常贊同,然而我更擔心的是傳統設計面臨的一些問題。數字工具的廣泛應用可能導緻作品失去了手工創作的獨特氛圍,而這種感覺在包豪斯的設計裡很重要。

另外,數字和人的關系變得不一樣了,設計師要在無盡的選擇中保持設計的純粹和簡約,這是一項極大的挑戰。随着人機互動的深入發展,設計師需要重新思考作品如何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保持人類情感和體驗。同時,如何有效傳承包豪斯的設計哲學和技藝,成為數字時代亟待探讨的教育問題。

最終,蔡博士和我達成共識:那些初級的、重複性的設計工作完全被AI取代隻是個時間問題,但這個時代仍需要好的設計師以創新的思維和對傳統的尊重,為設計領域注入新的活力。我們都很期待包豪斯150周年時又會産生怎樣的颠覆性創新,可以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和定義設計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文/任淼淼(現居德國)

供圖、攝影/任淼淼

(北京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