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作者:史為今用

前言

1823年,湖南省花明樓一個叫洪仁玕的農民家中誕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洪秀全。早在洪秀全出生之前,村裡就有傳言說洪家必出一個大人物。果然,這個孩子生來就與衆不同,五歲開始能誦讀四書五經,十幾歲便名震鄉裡。村民們見了洪秀全,無不對他贊歎有加,認為他必成大器。

然而好景不長,1837年,14歲的洪秀全赴廣東應考,卻三次落第,一時間對自己前程迷茫。這年冬天,洪秀全偶然獲得一本名為《好樂寶鑒》的書,這本書收錄了大量基督教内容,開啟了他的精神世界。看完之後,平等博愛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心懷大志的洪秀全,他感到自己找到了人生目标,開始踏上傳教之路。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一、命運的偶然還是天意弄人?洪秀全的傳教之路

1843年,20歲的洪秀全帶着兩個弟子來到廣西傳教。剛開始,很少有人相信他的思想,甚至被當地人視為異端。洪秀全并不氣餒,他堅持巡回各村落傳教,逐漸吸引了一些貧苦群衆。這其中,常凱申和馮雲山兩位青年是他最初的支援者。

常凱申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自小博覽群書,20歲參加鄉試時落第,一蹶不振,此後潦倒家鄉。他本來對洪秀全的傳教并不感冒,但多次與洪秀全讨論之後,逐漸認可了他的思想,成為洪秀全的得力助手。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而馮雲山是個礦工出身,家境貧寒,但聰明好學,有志向。他一開始便欣賞洪秀全宣揚的平等思想,加入洪秀全後,成為傳教的活動骨幹。

在兩人的協助下,洪秀全的傳教工作逐漸在附近積累了一定的群衆基礎。1847年,洪秀全決定正式舉旗起義,反抗腐敗的清朝統治。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二、從廣西到南京,洪秀全如何發動群衆?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正式舉旗起義,宣告建立太平天國,自稱“天王”。起義軍很快攻占了廣西幾個縣城。清朝這才意識到事态嚴重,但仍然輕視這支“烏合之衆”。

起義軍主力從廣西出發,在常凱申、馮雲山等骨幹帶領下,一路北上,所向披靡。他們所到之處,傳播天王的平等思想,得到許多貧苦百姓支援,紛紛加入起義軍。起義軍聲勢浩大,清軍屢戰屢敗。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1853年3月,起義軍進軍江西、湖南。此時,村民張獻忠也加入了起義軍。張獻忠出身佃農,家境貧寒,跟随起義軍尋找出路。他勤勞能幹,深受信任,後來成為重要将領。

同年12月,起義軍直指南京。1854年3月,太平軍經過三日激戰,攻陷南京。清朝統治的象征—南京,就此陷落。很多原本觀望的士紳看到起義軍如此壯大,紛紛加入太平天國。起義軍也得到了軍火資助。

起義軍之是以能迅速壯大,一個重要原因是洪秀全等人制定的平等政策吸引了廣大貧苦群衆。太平天國頒布的政策如平均地權、禁煙禁酒等,深受民心支援,大大鼓舞了起義軍士氣。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三、如何解決軍費問題?太平天國的各種籌資之道

起義軍壯大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軍費支出越來越大。起義之初,洪秀全實行“聖庫制度”,要求信衆自願繳納錢糧支援起義軍。但這遠遠滿足不了需要。

1855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号稱“天京”。面對軍費問題,太平天國采取了一系列籌資措施:

首先是攻城掠地。太平軍進攻各地時,會搶奪富戶和官府的錢财、糧食,全部上繳“聖庫”。起義軍也征收地主的财産,作為籌集軍需的重要來源。這使“聖庫”儲備得到迅速增長。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其次,太平天國還大力發展經商,以海外貿易獲得利潤。太平天國占領南京後,利用其區位優勢,發展茶葉等商品的對外貿易。他們銷往英法等國的絲綢、茶葉受到歡迎,賺取了可觀收入。這為起義軍提供了重要經濟來源。

通過這些方式,太平天國基本解決了軍費問題,保證了起義的持續發展。1858年,太平天國鼎盛時期,勢力範圍幾乎覆寫整個長江流域,清朝統治幾近崩潰。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四、腐敗内鬥加速衰亡,洪秀全末路何去何從?

然而好景不長,1860年之後,太平天國開始步入衰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統治集團内部出現腐敗争鬥。

洪秀全創立太平天國後,逐漸對重要事務不聞不問,沉迷于後宮。重要權力漸漸落在東王楊秀清等人手中。這些權貴之間為了權力、金錢不斷争鬥,政局動蕩。

太平天國占領南京後,上層生活奢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起義軍士氣也大不如前,軍紀渙散。許多群衆對太平天國失去信心,清軍乘機反攻收複失地。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1861年,楊秀清在權力鬥争中失敗,離開南京。此後,太平天國内讧加劇,各派系互相攻伐。原本堅固的團結破裂,起義軍實力大不如前。

1864年3月,清軍和西方聯軍攻克南京。次月,太平天國退守天京,洪秀全也終于走出後宮,親自上司作戰。但為時已晚,7月太平天國覆滅,洪秀全在流亡途中被俘獲,最後被淩遲處死。

洪秀全作為農民起義領袖,本有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但他建國後逐漸迷失自我,又不能限制部下,最終導緻起義破敗,可謂英雄末路誠然令人唏噓。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五、天國夢破碎後,洪秀全精神永存

盡管最終失敗,太平天國起義推動了中國社會解體封建的曆史程序,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它标志着中國農民起義高潮的到來,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争之一。

太平天國運動對當時腐朽的清政府和西方侵略勢力給予重創。它也促進思想解放,開啟了資産階級革命的曆史序曲。在辛亥革命、解放戰争時期,太平天國運動精神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而被繼承和發揚。

太平天國從不納糧,卻壓根不擔心軍費,靠啥和大清對抗14年?

結語

盡管洪秀全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失敗而自食惡果,但他試圖建立的平等理想和反抗壓迫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啟迪和激勵了後人,推動中國由封建專制走向民主自由。今天,我們緬懷洪秀全,更是緬懷他主張的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借鑒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