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頒布了新版《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範(試行)》,宣布禁止院士公開發表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同時禁止參加與本人職務職責和專業領域無關的咨詢、評審、評價、評估、推薦等活動。
新規一出,廣大網友都拍手叫好。
很多人都認為中科院這項規定太對了,因為大家苦“專家”久矣。
某些專家總是跨界發言,外行指導内行,發表不專業的意見,這些“意見”社會影響力又太大,容易誤導群眾,産生不良的社會影響。
還有人認為,這兩項規定簡直就是為某人量身定做,限制的就是那些成天跨領域發表意見,到處冒充“專家”的人。
但禁令一出,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就率先表示反對,認為該規定有諸多不合理的地方。
何院事認為這項規定現在隻是試行而不是正式實行
這就說錯了。
試行的規定它也是規定,它也是有效力和必須遵守的,他的說法是錯誤的。
科學哲學的專業職責之一就是反對僞科學。
何院士認為,自己身為科學哲學這一專業的博士生導師,有責任反對僞科學,是以即使通知正式通過,也不影響他對中醫非科學内容的批評。
科學哲學是20世紀興起的一個哲學分支,曆史不足百年,他拿着這個新興學科去評判至少有3000年曆史、博大精深的中醫,這本身就缺乏理論依據。不深入了解中醫,又怎麼能夠評判中醫呢。
這也是他說中醫有90%的東西都是糟粕,卻拿不出依據的原因。
該規定不利于百家争鳴的大方針
何院士認為,如果禁止對其他學科領域的正确批評,将不利于“百家争鳴”的大方針。
這種說法有些武斷,何院士憑什麼認為自己的意見就是正确的批評呢?
百家争鳴指的是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發發表意見,和其他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讨,促進本專業的深入研究和社會進步。不是跨界去發表一些似是而非,或者完全沒有依據,不夠客觀的意見,造成誤解和對立,那就不叫百家争鳴,應該叫跨界胡言亂語了。
所有的交叉學科都是他研究的領域
在意識到中科院的規定他隻能遵守後,何院士又說所有交叉學科都是他的研究領域。
根據百度,交叉學科是指不同學科之間互相交叉、融合、滲透而出現的新興學科。比如實體學與生物學交叉形成了生物實體學。
何院士是一個粒子實體、理論實體方面的專家,主要從事粒子實體及各種應用性問題的研究。他的另一個專業是科學哲學,如果交叉學科都是他的研究領域的話,那這個領域就太大了。
至少生物實體學、中醫哲學、中醫實體學、中醫科學他都得研究,然而我們并沒有看到他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研究成果,而他卻說中醫90%是不科學的,隻有10%是精華。還認為如果中醫人士維護這90%的糟粕,那就是僞科學,是反科學。
但讀者問他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是什麼時他又總是閉口不答,說不出原因。
連依據都拿不出來,這哪裡像是一個科研人員對待質疑時的嚴謹态度啊。
好笑的是,某人口口聲聲說中醫不好,卻偷偷跑去看中醫,被醫生實名揶揄:反中醫的人來看中醫,哈哈,自己不尴尬就行。
改口稱自己為中國公民卻不改頭銜
何院士稱,今後在今日頭條參與各種問題評論時均改稱為中國人民共和國公民何祚庥。不過他在頭條上挂的頭銜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并沒有删除,那問題就來了。
難道他發表專業領域的意見時才是院士,發表跨界言論時就不是院士了嗎?那這種認知也太精分了。
小編認為,不單是院士不能公開跨界發表與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某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網絡大V,或者官員、學者也不應該公開發表與自己專業領域無關的意見,以免誤導群衆。
隔行如隔山,言論自由不代表胡言亂語,在自己的非專業領域說外行話,是會被人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