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封神》裡的姬發能吃到蘋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科普中國

作者:雲南科協

最近熱映的電影《封神》有一段拍攝花絮,飾演少年帝王姬發的演員,在拍攝完騎馬戲份後,因其完成度好,順利拿下姬發一角,在告别與他合作的白馬(電影飾演“雪龍駒”)時,他最後給它喂了一個蘋果,感謝“雪龍駒”,助他開啟演員的征程。

《封神》裡的姬發能吃到蘋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科普中國

姬發騎着雪龍駒飛馳回家。圖檔來源:《封神》劇照

這讓人忍不住想,如果穿越到“封神”世界,送什麼給姬發能讓他對你印象深刻?

答案可能是——蘋果。不是因為姬發愛吃蘋果,而是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栽培蘋果。

姬發雖然是《封神》神話中的一個角色,但在曆史上确有此人,那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姬發約于前 1043 年去世,而最早的栽培蘋果傳入中國是在元朝(1271 年~1368 年)。根據曆史時代推算,他真的沒吃過脆脆甜甜的栽培蘋果。

野生蘋果“走西闖東”

水果和牲畜一樣,都是經過人類馴化之後才跌跌撞撞走上我們的餐桌。我們現在吃到的品種衆多的蘋果屬于栽培蘋果,它們是經過野生蘋果不斷雜交馴化而來,是被人類口味優勝劣汰過的“進化”種。

蘋果的起源和種植一直是現代植物學家甚至文學家、考古界關注的問題,最為主流(非唯一)的說法是,栽培蘋果的老祖宗是塞威士蘋果野生種,它們沿古絲綢之路向西到達歐洲,并與高加索的東方蘋果和東歐的森林蘋果互相雜交,形成豐富多彩的歐洲蘋果品種。歐洲蘋果品種向東交流傳入内地,與内地野生蘋果種雜交、馴化而産生了中國早期的綿蘋果,即“林檎(qín)”的俗稱,之後栽培漸廣。

巧合的是,經文學家和農學家考證,最早有記載蘋果的文字出現在西漢時期(又稱前漢,公元前 202 年——公元 8 年)司馬相如所著的《上林賦》中。文中記載:“于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nài)厚樸,梬(yǐng )棗楊梅,櫻桃蒲陶,隐夫薁(yù)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其中“厚樸”指的是梨,“柰”指的就是綿蘋果。《上林賦》就是網友們常說的“寫上林賦,得心上人”的《上林賦》,其中描寫的上林苑就在今陝西西安附近,也就是商周時期的西岐。或許這就是電影《封神》這匹“雪龍駒”和西岐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

林檎“出道”即大火

唐代(618 年—907 年)以後,柰又衍生出林檎(柰)和奈李。可通過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西省對花憶忠州東坡新花樹因寄題東樓》中的描述:“最憶東坡紅爛熳(màn),野桃山杏水林檎”,及章孝标的詩句:“白練鳥迷山芍藥,紅妝妓妒水林檎”中得到考證。

《封神》裡的姬發能吃到蘋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科普中國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林檎内頁

林檎(柰)是薔薇科蘋果屬水果,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沙果(花紅)。林檎深受唐高宗喜愛,其栽培者王方言因為将親手栽培的林檎獻于唐高宗而獲得文林郎(官職),是以林檎又被叫做“文林果”。

大名鼎鼎的林檎還一路“火到”日本,當時大陸的林檎被日本遣唐使引種回日本,是以日本後來也稱蘋果為“林檎”,日文稱“ringo”,沿襲了中國古代的傳統。

《封神》裡的姬發能吃到蘋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科普中國

林檎(花紅)。圖檔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那麼奈李、林檎,是怎麼演變成蘋果的呢?

蘋果之名初見“端倪”

“蘋果”一名的由來還要考古到《西遊記》裡的唐僧。據考證,随着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東晉高僧法顯法師第一次從國外引進佛經,後來唐代玄奘法師又将佛教經文引入大唐。于是,佛教中的一些花卉、水果被廣為傳播,其中蘋果的最早原型“頻婆”就是出自佛經。

因而可以看出,在唐代人們覺得頻婆和林檎相似,但依然有點“傻傻分不清”。有說法稱,頻婆果可能是原産于新疆的紅肉蘋果,這也就為蘋果一名埋下了伏筆。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林檎(沙果)被廣泛栽培和觀賞,深受人們喜愛。宋徽宗在《金林檎遊春莺》中寫道:“佳名何拔萃,美譽占遊春。三月來禽媚,嬉娛異衆倫。”此外,南宋詩人朱翌在《乞雙峰山頻婆果》(其二)中寫道:“我聞如來有佛眼,結子成時速寄來。從此慈悲修廣目,得争開處便争開。”

可以分析出宋代佛經翻譯認為頻婆果為“佛眼果”,于是便把原産于大陸錦葵科蘋婆屬的蘋婆附會成頻婆果,徹底劃清了頻婆和林檎的界限。

如果要更清晰地了解到林檎(沙果)與蘋婆的不同之處,不妨一起來看看它們二者的名片。

  • 林檎(沙果):

沙果,薔薇科蘋果屬的小喬木。沙果的樹冠為圓形;葉片為卵形或橢圓形,葉片的邊緣有極細的鋸齒;傘形總狀花序,生在短枝的頂端,花蕾時粉紅色,開後色褪為白而帶紅暈;果實為扁圓形,黃或紅色;花期 5 月,果期 7—8 月。

其肉質疏松,味甜酸而芳香不耐貯;稍貯後肉質即沙化,故名沙果。沙果原産中國西北甘肅、新疆等地,是中國的特有樹種,普遍分布于中國黃河流域和東北、河北、内蒙古東部一帶的海拔 50—1300 米的地區。

《封神》裡的姬發能吃到蘋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科普中國

林檎(花紅)。圖檔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 蘋婆:

蘋婆,别名為鳳眼果,俗名為枇杷果、七姐果,錦葵科蘋婆屬喬木,其古時名為“頻婆”,源出梵語,原意為“身影”,意譯為“相思樹”。産于廣東、廣西的南部等地,印度、越南等地也有分布。

《封神》裡的姬發能吃到蘋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科普中國

蘋婆。圖檔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當蘋果成為“有身份”的蘋果

據史料推測,第一個吃到“身份被認可”的栽培蘋果的或許是馬背上的民族。

元朝(1271 年—1368 年)是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傳五世十一帝。元朝疆域遼闊,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也較為繁榮,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一些産自中亞的改良水果被進貢到元帝國,因而蘋果随之被引入廣為栽培。

證明這一點的還是明代雜劇作家朱有炖的《元宮詞百章》之十:“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内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其中的“猩血平波”就是指“蘋果”。之是以叫“平波”是因為同為西域進貢“神果”,這種好吃的果子很容易和頻婆(蘋婆)聯系到一起,但由于唐代就有記載頻婆果(蘋婆),為了區分這些“神果”,隻能用“平波”等音譯的辦法來叫這種水果。

“蘋果”第一次出現是在元末賈銘的《飲食須知》,成為正式的名字是在明代(1368 年―1644 年)。明朝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中,出現了“蘋果”的詞條,從更為權威的角度普及了蘋果的名稱。

科學+文學

小小蘋果打破學科次元壁

随着科學的發展,植物學家站在科學的角度提出了栽培蘋果起源于新疆,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從宏觀角度上來看,植物學家們通過多樣性(生态學角度)和性狀上(形态學角度)分析了蘋果的起源。

所謂多樣性(生态學角度),是指起源地的“母親”蘋果類型非常多,它們都可以作為栽培蘋果多樣化的來源。性狀(形态學角度)則是指後代和“母親”蘋果長得像,性格也像。比如,李育農團隊曾為了探索栽培蘋果的起源,輾轉高加索、新疆,耗時十餘載來給栽培蘋果找“媽媽”。

《封神》裡的姬發能吃到蘋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科普中國

1.塞威士蘋果的多型性;2.新疆塞威士蘋果;3.新疆塞威士蘋果的多态性。圖檔來源:參考文獻[4]

從微觀角度上來看,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基因測序技術的成熟,科學家可以通過觀察細微的花粉大小,以及肉眼不可見的染色體、DNA 來研究滿足對蘋果起源等的好奇心。

孢粉學、核型分析以及分子标記是科學家們訴諸的幾種主要方法。孢粉學是指通過植物花粉的形态來研究植物的起源。植物花粉的體積越小,進化程度就越高。研究發現,蘋果屬植物中新疆野蘋果的花粉體積最大,由此确定新疆野蘋果較原始。

核心分析是指染色體倍數為多倍體的類群表現得更為進化,适應性更強。以此為理論基礎,發現塞威士蘋果染色體數目較為原始,支援塞威士蘋果是栽培蘋果原始種。

分子标記則類似于我們常見的“親子鑒定”。不同個體的DNA排列并不完全相同,通過分子标記的方法對個體的DNA序列進行遺傳标記,進而可以推斷不同品種蘋果的親屬關系。

基因控制:蘋果也能 DIY

作為好奇寶寶的科學家總會帶給人驚喜,通過基因組的研究,他們還搞清了可以控制蘋果甜度和大小的“基因控制器”。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蘋果野生祖先種、古老品種和現代品種的群體馴化和改良過程的遺傳特征,發現蘋果風味品質馴化過程中是酸度的變化起了關鍵作用,含糖量相關基因幾乎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在含糖量沒有變化的前提下酸度變小,讓蘋果變得更甜了,同時還找到了 Mα1 基因這個影響酸度的基因。

《封神》裡的姬發能吃到蘋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科普中國

栽培蘋果馴化過程中果實大小和味道演變的模型。圖檔來源:參考文獻[8]

不僅如此,科學家還成功破案了影響蘋果個頭大小的因素。蘋果大小和脫落酸(ABA)與水楊酸(SA)表達有關,果子越小其脫落酸(ABA)和水楊酸(SA)含量越高。

《封神》裡的姬發能吃到蘋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科普中國

參與植物細胞分裂和延長的植物激素 ABA 和 SA 在低重量果實中積累到高水準。圖檔來源:參考文獻[9]

蘋果是神奇的果子,帶給了科學家以無限的啟發,讓他們追随着蘋果的步伐,解開植物基因的密碼。

參考資料

[1] 段乃彬.栽培蘋果起源、演化及馴化機理的基因組學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7.

[2] 馮婷婷,周志欽.栽培蘋果起源研究進展[J].果樹學報,2007(02):199-203.

[3] 羅桂環.蘋果源流考[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02):15-25.

[4] 李育農.蘋果起源演化的考察研究[J].園藝學報,1999(04):5-12.

[5] 沈廣斌,丁燕燕.綿蘋果傳入中土時間考[J].農業考古,2014(06):255-259.

[6] 楊曉紅,李育農,林培均等.新疆野蘋果Malus sieversii(Ldb.)Roem花粉形态及其起源演化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92(01):49-54.

[7] Duan, N., Bai, Y., Sun, H. et al. 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the history of apple and supports a two-stage model for fruit enlargement. Nat Commun 8, 249 (2017).

[8] Liao L, Zhang W, Zhang B, et al. Unraveling a genetic roadmap for improved taste in the domesticated apple. Mol Plant. 2021;14(9):1454-1471.

[9] Lin, Q., Chen, J., Liu, X. et al. A metabolic perspective of selection for fruit quality related to apple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 Genome Biol 24, 95 (2023).

策劃制作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丨李彤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監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