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小秋
俗話說,“全國吃在廣州,湖南吃在嘉禾”,作為十大湘菜産業縣,嘉禾獨具地域特色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一道嘉禾名菜——“巴醩河魚”,來了解嘉禾美食的魅力。
“巴醩河魚”又叫“酒醩河魚”、“巴醩魚崽”、“炒河魚崽”和“炒幹魚崽”,随這道名菜流傳下來的民間俗語稱:“巴醩魚崽下飯,鼎鍋盤子刮爛。巴醩魚崽送酒,醉酒容易出醜。魚崽放個屁,巴醩好呷哩。”
“巴醩河魚”是老百姓飯桌上的家常菜,如果家中有人食欲不好,不想吃飯,肯定會特意炒一盤巴醩魚崽用來下飯。“來,炒了巴醩魚崽給你下飯,吃一點吧。”在屋裡聞到那股撩人味蕾、沁人心肺的鮮香辣味,馬上會激活味覺細胞,口齒生津,直咽口水,食欲大增。夾幾條沾滿巴醩辣椒的魚崽拌入飯中,三大碗飯不知不覺就進了肚,雙手松皮帶,巴掌撫揉圓鼓鼓的肚皮,惬意地說道:“太好吃了,太有味道了!”
“巴醩河魚”這道菜的選材、佐料、加工非常重要,萬不可馬虎随意。
首先得選魚,一定要新鮮的河魚!
常見的淡水河魚的種類可謂多種多樣,如黑魚、土鲮魚、禾花魚、麥穗魚等。這些魚主要生活在小溪、山塘、水田、溝渠、濕地、水庫,肉質鮮美滑嫩。
其次得取特别釀制的“酒醩”。
嘉禾家家戶戶好釀水酒、倒缸酒,酒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早酒一沖,一天威風”的美譽傳遍大江南北。隻因一位鄉村巧婦把河魚崽與釀酒産生的巴醩無意“邂逅”,才有了“巴醩河魚”的名聲。
舊時沒有碾米機,用原始的砻(嘉禾土話叫“擂子”)或石臼擂臼脫殼出米,本地人稱之為“糙米”和“糙子糯”,把糙子糯淘洗幹淨浸泡,放入木蒸籠裡加熱蒸熟後,倒入大圓口陶缸裡,撒入适量的“酒曲”發酵,洗淨手沾涼開水反複淘勻摁實,然後在中間掏出一個“酒窩”,天熱時用簸箕蓋住,通風透氣防蚊蟲;天冷時,則要用棉被或用稻草編織的“酒衣窩”包裹才能發酵。次日,酒醩開始發酵,香氣撲鼻。三四天後,酒窩會溢滿“糊醩酒”,舀一勺喝,醇香沁胃,口齒留香,再盛一碗“糊粥”吃,整天都是甜蜜蜜。待到糊粥完全發酵脫缸後,用大碗把糊粥盛入酒缸内,再倒入水(一般是一斤糯米兌加0.5-1斤井水或涼開水為宜),一周後就可以飲用。剛開壇揭蓋時水酒是甜的,叫“甜水酒”,酒量小的人特别喜歡喝。2周後不甜了,喝了有沖勁,稱之為“時酒”或“當時水酒”。再過幾周,水酒呈黃褐色,很像黃酒,口感比較老氣,此曰“老氣酒”或“刮槽酒”,後勁十足。喝幹了酒缸裡的水酒,把剩下的酒醩用手擠幹酒水或洗一下,減輕酒味,再加上食鹽、辣椒、姜絲和幾顆花椒拌勻,加多點鹽入壇腌一周以上,便成為“鹹酒醩”。而加少許鹽就會成為“酸酒醩”,是炒幹魚崽、臘魚的最佳佐料。特别是用糙子糯釀出的水酒,久存不酸,酒醩也是飽滿如初,晶瑩剔透,不幹癟。還可以用“過酒缸”加熱酒醩蒸餾出“火酒”,也叫“燒酒”。酒醩在鍋裡加水蒸餾出“燒酒”後,此時,剩餘的“稀粥”才叫“巴醩”,但是嘉禾人平時口頭上習慣把酒醩叫成巴糟而已。
如果在酒缸糊粥裡倒入蒸餾出來約35度左右的适量的“火酒”,從中秋節密封發酵到臘月過年,4個多月後,便可釀成“倒缸酒”。如果把糊粥加2斤涼開水裝滿酒缸,密封發酵至過年或次年,糊醩糯便會化為“脫缸酒”。
1986年,著名導演謝晉、演員劉曉慶、姜文等人,來嘉禾拍攝由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嘉禾籍作家——古華(羅鴻玉)先生寫的作品《芙蓉鎮》改編的電影。當時,他們喝了嘉禾的倒缸酒、脫缸酒後,也感慨地說:“嘉禾倒缸酒,好喝不上頭,明知不會醉,醉了不知道,容易軟腳”。
舊時,農村生産力低,生活水準不高,釀的水酒、倒缸酒也沒有現在的酒品質好,但是嘉禾人曆來熱情好客,喜好喝兩杯,不管有菜沒菜,隻要有親戚朋友來竄門,哪怕是夾一碗壇子菜、黴豆腐出來,都要勸人喝幾壺酒,直至有了醉意,客人搶住主人的酒壺百般阻止了才盡興。從嘉禾十大怪之首“怪酒不怪菜”,民諺“主不飲,客不樂”,嘉禾人的熱情好客也可見一斑。
其實,與“巴醩河魚”這道菜一同傳下來的,還有一段佳話。有一天,羅、劉、黃三位“老庚”在趕圩後碰巧一塊回家,在路過一村口遇到了李老庚背個魚簍在鋤田,互相打招呼問好後,李老庚趕緊上田洗淨腳,誠邀三位老庚到家裡喝酒,“走吧,今天老庚們難得碰到一起,家裡剛剛釀起有當時水酒,沒有好菜也要幹幾杯”。盛情難卻,恭敬不如從命。剛進李老庚家門,大家便聞到一股酒味,原來是李老庚的夫人在燒酒。看到來了客人,趕忙倒茶,拿花生、瓜子招待客人,但心裡卻在埋怨丈夫,今天家裡剛好沒米沒油了,好尴尬呀,可婦人還是笑臉待客,并歉意地說:“三位老同哥,好久冒來串門了,沒有好菜招待,莫見怪,但酒盡管喝。”“老同嫂,莫講客氣,随便随便。”幾老庚附應。婦人趕緊把魚簍裡的魚崽洗淨,掏淨魚鰓和内髒,用生姜、香蔥、料酒、細鹽腌制半小時入味,再洗淨倒入菜鍋,放入柴火竈加熱,不一會兒,又從櫃子裡找出珍藏的唯一一瓶茶籽油倒入鍋裡,再撒上适量的細鹽、老姜,文火慢煎至魚崽兩面金黃酥脆,熄火十分鐘後,再加熱,佐以生姜、大蒜、紫蘇、五香粉、辣椒等。魚煎好了,可婦人看着旁邊的酒醩,心想:今天飯菜不夠吃,何不在魚崽裡加些酒醩翻炒煎炖也可充饑,管它好不好吃,能管飽肚子就行。于是捧了幾把酒醩,擠幹酒水,撒入鍋裡,再加些腌制的剁辣椒,翻炒收汁,裝盤端出,沒想到香氣四溢。
“老同嫂,炒的是什麼菜,好香啊!”“喝酒,喝酒,冒得菜,對不起各位。”婦人又炒了幾樣蔬菜端出,四老庚把酒言歡,談笑風生,劃拳拼酒,好不爽快,酒過幾巡,七八壺水酒下了肚,個個醉眼迷蒙。忽然,黃老庚提議:“各位老庚,我們酒也喝醉了,老同嫂心靈手巧,今天特地為我們炒出一盤從來沒有吃過的佳肴,蠻好下酒,大家一起想一想,給它取個什麼好名字。”
羅老庚說:“好,老同嫂今天炒菜辛苦了,我給這盤菜取名‘巴醩炒魚崽’。”
劉老庚說:“叫魚崽炒巴醩。”
“這盤菜有魚有米又香,我給它取個文雅的名字,叫‘魚米之香’,可好?”黃老庚說。
“我看就叫‘巴醩河魚’吧,簡單明了。”李老庚說罷,又提議:“我們每人給巴醩魚崽吟詩一首,打油詩也行,作不出來,罰酒三杯,怎麼樣?”
“行,我先來。”羅老庚的打油詩張口就來:“巴醩魚崽炒一盤,席上兄弟劃兩拳。臉紅耳赤酒酣暢,再喝三盅又何妨。”
“好,好,好!” 一片掌聲。
劉老庚:“酒醩魚崽盤中香,倒缸玉液且盡歡。猜拳聲浪高一浪,不羨始皇隻慕仙。”
黃老庚:“泥鳅酒醩鍋中倒,魚崽亂竄想逃跑。未曾開席它先醉,佳肴下飯饑肚飽。”
李老庚:“特色嘉禾風味美,巴醩河魚入筵來。玉壺盛酒開懷飲,醉倒街頭半夜回。”
婦人看到四老庚,為了這樣一盤微不足道的巴醩河魚,竟也能喝出詩情畫意,禁不住說道:“你們講的這麼好,我也來湊兩句,怎麼樣?”
“好,請...請...說...”四老庚舌頭都捋不直了。
婦人:“酸酸巴醩炒河魚,喝得老庚耍糊塗。吟詩作對裝文相,再勸你們三大壺。”
說完,端起酒壺又去舀酒,一會兒,婦人端酒出來一看,四老庚都趴在酒桌上打起了鼾聲……
一傳十,十傳百,從此,“巴醩河魚”這道菜廣為流傳,且經過廚師的精心加工和打造後,早已跻身星級酒店了,也是食客們請客聚會必點的下酒菜之一。
如今,巴醩河魚的做法一般分為選材、煎炸、翻炒三步。首先,把新鮮的河魚崽掏去魚鰓和内髒,洗淨瀝幹,擦去表面水份。再用嘉禾三味辣椒、朝天椒、剁辣椒,切碎,佐以五香粉、蔥姜絲、紫蘇、蒜末以及酸巴醩或鹹巴醩。接下來,鍋裡倒少許山茶油,燒熱,倒入河魚崽,大火升溫煎熟,再以小火慢慢煎至河魚兩面金黃酥脆,再熄火降溫。最後,鍋裡留底油,加入調配的香料、酒糟翻炒出香味,淋少許醬油、蚝油(也可根據口味适當淋一點生山茶油),最後下蔥段、味精或雞精,随意翻炒幾下就能出鍋,一端上桌,保準勾起你肚裡的饞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