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延慶長城:蟠龍踞虎皇圖壯(續一)

作者:八達嶺長城

明代長城的經典代表

明代修建的内長城主線自懷柔西水峪進入延慶境内,往西轉西南方向到大莊科鄉龍泉峪西山頂,經過一段空白後複現于水關長城“川字一号樓”,轉西北方向經過水關長城、紅葉嶺到八達嶺景區北八樓,再轉西南經過八達嶺未開放長城、八達嶺古長城抵延慶長城最高點清水頂,再繼續往西南到花家窯子、石峽關,由石峽關轉南再轉東南進入河北省懷來縣境内。自東往西主要段落有:龍泉峪長城、水關長城、紅葉嶺長城、八達嶺景區長城、八達嶺未開放長城、八達嶺古長城、花家窯子長城、石峽關長城。外長城主線則由四海冶進入延慶境内後往西北一路經黑漢嶺、周四溝、上下花樓、白河堡水庫(此段長城又稱東路邊垣)後進入河北省赤城縣境内。除主線長城外,延慶境内另有南山路邊垣、南山聯墩、西撥子長城等多條支線長城,以及兩段北齊長城遺迹。

延慶長城經過大莊科鄉、劉斌堡鄉、香營鄉、四海鎮、永甯鎮、井莊鎮、大榆樹鎮、八達嶺鎮、康莊鎮等9個鄉鎮130多個行政村,現存牆體長179.1千米,其中夯土長城28.2千米,石砌長城103.7千米,磚石長城26.6千米,敵台473座,烽火台86座,關堡42處,遺迹21處。

延慶長城:蟠龍踞虎皇圖壯(續一)

龍泉峪長城雪景

延慶長城基本上沿着軍都山脈山脊修建,或削山設險,或建城築牆,向上搶占雄關險隘的制高點,向下扼守關山峽谷之咽喉。和密雲、懷柔長城相比,延慶長城除了具有建築高大堅固、敵樓密集等共同特點外,還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一是人工牆體最為連貫。延慶區内明長城主線除了龍泉峪段、八達嶺未開放段有石砌低矮牆體、幹碴邊牆體或山險牆體外,其餘全線都為磚石結構,牆體連續高大堅固,氣勢雄偉,建築規格和品質很高,在明代屬于一等邊牆。八達嶺景區段為後來人工複建而成,雖不是其原貌,但集中了明長城幾乎所有最主要的特點,堪稱明代長城的經典代表。但曾長期讓人不解的是,在這樣一個明王朝嚴防死守不惜血本修建長城的地域,從大莊科鄉龍泉峪西山頂往西到水關長城“川字一号樓”之間直線距離約20千米的地段,卻沒有任何長城修建的痕迹。據考證,明朝這裡确實沒有修建過長城,其原因是此地距離皇陵太近,不宜修建長城以免斷了龍脈。《明實錄》記載:“天啟二年(1622)九月辛醜,巡關禦史梁之棟、陳昌、保情形言 :出關口,登八達嶺,憑高拒下,其險在我,可守也。逾嶺數百步即岔道堡,地屬宣府。東至川草花頂約十裡(即‘川字一号樓’所在山頂),即陵之祖山。不修邊牆者九十裡……”從龍泉峪西山頂到水關長城“川字一号樓”之間是以被列為禁山,“山陵重地,欲修築牆墩,以固封守,而風氣所關,不便宜作,宜令内外守備,多植樹木,以滋保障”。此處留下的防禦空白,後來明朝修建了從岔道城到四海冶九眼樓之間的南山路邊垣來彌補,因為這裡距皇陵的距離已經“在九節之外,無傷龍脈,可築也”。那麼,梁之棟所說的九十裡和實際直線距離20千米之差問題出在哪裡呢?據實際測量,從西山頂到“川字一号樓”之間如果依據曲折山勢修築長城,其長度應為45千米,也就是梁之棟所說的“九十裡”。

延慶長城:蟠龍踞虎皇圖壯(續一)

水關長城最東端第一座敵樓,位于川草花頂山腰間的“川字一号樓”

二是長城種類最為豐富。延慶長城總長度雖然不及密雲,但種類在北京周邊各區縣中卻最為齊全,除了磚長城、石長城、幹碴邊長城外,還有北京周邊其他區縣所沒有的夯土長城和劈山長城,其中夯土長城遺存長達近30千米,在北京周邊很是少見。在位于南山路邊垣要沖的小張家口村,因靠近八達嶺北和岔道城,戰略地位重要,一個小小的村子周邊,曆朝曆代先後修建有磚、石、夯土和劈山等4種類型的長城,堪稱露天的“長城博物館”。

延慶長城:蟠龍踞虎皇圖壯(續一)

明代夯土長城遺迹從小張家口村中穿過

延慶境内目前被考古證明的北齊長城有兩段:一段位于石峽村附近,由南往北接内長城主線長城;一段位于大莊科鄉解字石村北,和内長城主線長城幾乎平行,并由解字石村向南進入昌平區大嶺溝再往八達嶺方向延伸。但實際上,延慶很可能擁有北京最早的長城——燕、秦長城。雖然目前考古成果并不支援這一結論,但《史記》曾記載燕長城由河北懷來向東經上谷至遼東。若此,延慶西南部應是其必經之路。而秦朝統一六國後将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配接起來,修築了東起遼東碣石,西至臨洮的萬裡長城,是以秦長城也很有可能經過延慶。如今,在河北懷來境内已經找到燕長城的西部起點,延慶境内到底是否有燕長城的遺迹,還需繼續考證。

未完待續

來源:《國家人文曆史》雜志

文/圖:王松紹

編輯:馮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