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人與事】庸人九病

作者:西河夜語

謝涼

  《三國演義》寫了很多的人才,有謀士,有武将,有辯士。謀士的典型代表有諸葛亮、荀彧、郭嘉,武将代表有關羽、張飛、姜維、張遼、曹洪、太史慈、呂蒙等,周瑜、陸遜既充當謀士,也是武将,擔當友善之任,是複合型人才,辯士則有李恢等人。這些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功績,事後來評價當然容易,事先鑒别起來還是有難度的,“三顧茅廬”的熱鬧場景中就有關羽和張飛不當諸葛亮是回事,這是第一個例證,與徐庶齊名的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都與劉備見過面,劉備沒有竭力相邀,則是另一明證。演義裡大膽啟用人才成事的也多,典型莫過于劉備聘用諸葛亮。

  庸人是與人才相伴随的,是以《三國演義》也寫了很多的地位高低各别的庸人。研究一下演義裡庸人的典型特征,也會有助于識别人才,這就是“反向思維”。再說,一個組織裡庸人很少或有一些但難登高位,即使做不了明星,也足以生存下去。

  庸人的特征可用九個字概括:懶、拖、推、傲、私、貪、假、愚、僵。也可以說,這“庸人九病”是官僚主義者的基本特征。

  “懶”是庸人最嚴重的病症,其他毛病都是随它衍生的。

  “懶漢”的具體表現:不主動,不肯提前找事做,事前不問細節;不積極,遇到困難不想辦法克服;不動腦,凡事不肯多思考;不做事,有時間,有條件,不肯做點有益于組織的事情,即使以舉手之勞可以幫人的事也不肯做;不請示,需要上司審批的事項擅自作主,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卻不向上司請示或求援;懶得與相關部門溝通;不報告,工作告一段落或出現意外情況,不向上司報告;不學習,放棄終身學習的習慣,技能上不思進步;不主動提任何建議,也懶得聽取他人的建議。

  演義裡的劉備雖然“忠厚”,卻是個懶漢。劉備“三顧茅廬”前不愛學習,認識不到文才的重要性,在曹操主動或被動物色到很多謀士時,他卻半個也沒撈着。即使進退失據、司馬徽向他推薦人才,卻也懶得去打聽,得了孔明,挽狂瀾于既倒,證明司馬徽薦人的眼光,也沒繼續主動招攬鳳雛龐統。其他因懶得聽取别人意見而失利或失敗者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喜歡“拖”的人時間觀念不強或很差,即沒有“節點”意識(具體起止時間)和長度概念。能一分鐘做完的事,拖到兩分鐘才完成;能當天解決的事,拖到第二天、第三天;該辦能辦的事拖着不辦,或隻辦一部分。有“拖”這毛病的,都會浪費資源,錯過時間還會導緻某些事辦不成,或釀成大禍。

  演義裡第一個因為“拖”而壞事的是狠人呂布,因妻妾言而困守下邳,無所事事,後來在白門樓殒命。

  “羊質虎皮”的袁紹則因小兒疥癬之疾而拖,錯過利用曹操與劉備在徐州争戰而無法分身的機會襲擊許都。

  諸葛亮六出祁山,有兩次因手下誤了糧草半途而廢。四出祁山時,第100回“孔明收得勝之兵,回到祁山時,永安城李嚴遣都尉苟安解送糧米,至軍中交割。苟安好酒,于路怠慢,違限十日。”諸葛亮以一時之仁未斬苟安,結果苟安到成都在散布流言,後主劉禅不加思考就令諸葛亮撤軍。五出祁山,諸葛亮再次斷送大好形勢,原因出在李嚴身上,“乃是李嚴因軍糧不濟,怕丞相見罪,故發書取回,卻又妄奏天子,遮飾己過。”此事在第101回。當然,李嚴是先“拖”後“推”,也算是禍不單行。即使軍糧辦不齊,如果不拖,早日通報,讓人有應急的辦法,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可見,堂堂正正行事的人也經不起庸人拖後腿。

  “推”恐怕不完全是庸人才有的毛病,《三國演義》裡的“智絕”孔明,在“忠誠”的光環下,偶爾也會“推”幾下,可見“争功诿過”是人之常情——隻不過,高明的人知道推诿不掉時不會嘴硬,而是選擇擔責,避免再次犯錯。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選擇街亭守将時,既不選勇武魏延,也不選對當地地理非常熟悉的王平,而是讓人自靠奮勇,錯誤地選擇了“紙上談兵”的馬谡。孔明揮淚斬了馬谡,責任固然可以推給馬谡,自己北伐失利卻是闆上釘釘。

  演義裡隻有三人玩過讓他人立軍令狀的把戲:第一個是周瑜,目的是置孔明于死地,為東吳消除一個強有力的競争因素,并不是推卸責任的意思,還說得過去;第二個是孔明,無論對方是否有能力負責任,都讓人立軍令狀;第三個是曹洪,讓張郃立過軍令狀,完全是一副推卸責任的嘴臉。在演義裡,曹洪的忠勇是沒得說的(如第6回寫曹操被徐榮伏擊,生死存亡之際,曹洪對曹操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将馬讓予曹操逃生,可見其“忠”,曹洪算不上一等一的武将,但也多次上陣立功),領兵方面就是庸人一個,如領兵守潼關時,輕易就中計,被馬超奪了易守難攻的關隘。曹操明知徐晃老成卻不用,戰勝馬超的難度無端增加,是自讨苦吃。

  現實中的“推”手雖然不如孔明高明,玩太極也很在行,即使是自己份内的事也推給别人,别人的事則完全不沾邊,遇事則躲得遠遠的。對于推不掉的事,則“努力”找借口不做,一是怕得罪人,二是怕事情難辦,影響自己的前途。“推”字當頭的人不會有“擔當”意識。有些事情要靈活處理才能得到積極的成果,不肯擔當,就會斷送大好機會,或者增加解決問題的成本。

  有感召力的上司者必定禮賢下士,有很好的親和力,庸人則相反,“傲”字當頭,目中無人且目空一切,組織或組織内其他人的利益不在考慮之列,主要特征是輕視他人,待人無禮,不守規則,不理會他人的要求,更有甚者,骨子裡阻撓他人成事。演義裡處高位而失敗的人相當多,如董卓,如袁紹。即使是孔明、張飛這樣的正面人物,因待人缺了禮數,輕者給自己結下絆馬索,重者丢了性命,前如孔明對苟安,後者如張飛待範達、張疆。鄧艾也算是一等人才,因輕易動怒,也将性命送在部下手裡。

  私心重者,多喜歡任用私人,賞罰不公平,面子觀點第一,本位思想嚴重,隻求個人或部門利益,或由個人利益為優先,無大局觀。第一個典型事例是袁紹、袁術兄弟,阻撓孫堅立功,斷送十八諸侯讨伐董卓的大好局面。至于很多小人因貪于小利私利出賣他人,就多得數不過來。

  “貪”有兩種情形,一種貪利,謀求灰色收入,侵占組織或他人利益,一種貪功,有點小付出就要求大回報,或者将他人的功勞劃歸自己名下。在這種人看來,争功是不二選擇,将自己的功勞放大十倍,對于自己的錯誤則避重就輕,能化為無形更妙。無才無德也想謀求高位,也是一種變相的貪。“千裡來龍,此處結穴”,利字當頭,庸人喜歡事事、處處讨價還價的特征,很容易看得出來。永遠不肯主動承認錯誤,是貪者明顯的表現。曹魏的曹爽、東吳的孫峻孫琳兄弟都是因貪喪命的典型。

  庸人喜歡弄虛作假。權利與義務關系對等,是一切組織的基本原則。庸人往往做不到對等,履行義務不到位,不誠實,無信用。不誠實是不能真實、完整地向他人陳述事情的真相,通常表現為拒不承認自己所犯的過錯,有些未完成的事卻謊稱完成,不管是哪一種,都會誤導他人。無信用是指不能兌現諾言,誤人小事大事。未全面履行職責,或者未能說出全部的事實真相,雖然未得到他人追究,也是隐性的“假”。

  演義裡的李嚴,本來與諸葛亮一起受劉備的遺诏輔佐劉禅,後來辦糧草不力,謊報軍情,誤了北伐大事,自己的前途也被斷送。可見,說謊是天下第一等惡事。現實中評測人員,首要的标準就是看是否有說謊的案底。

  庸人之“庸”,可以直接評測的是“愚”:智力低下,頭腦簡單,因而看不清利害關系。具體表現為:思維能力差,考慮問題不周全,決策錯漏多;未掌握應具備的社會知識,缺乏對人本性的認識;不加思考就拒絕他人的可行建議或合理建議;不具備任職資格,崗位能力低下,言行舉止與職務不相比對。演義裡第一号庸人是何進,第二号恐怕是袁紹,一招笨到家的“掩目捕雀”斷送東漢中興的機會。

  “僵”是“愚”的并發症,二者如影随形。思維僵化者,無視變化了的前提條件,墨守陳規;不知變通,缺乏靈活性;無視新技術、新産品、新方法,不想方設法提高工作效率。演義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馬谡失街亭,其次漢水之戰的徐晃,都是死搬“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教條,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曆史上的活典型則有“紙上談兵”的趙括。

  以上九病可以說是官僚主義的病征,染上一種足可稱庸人,染上兩樣三樣即可稱為病人,若染上四五樣或九病俱全,就會要組織的命。是以,任何一個組織要想基業長青,就必須系統規劃“診斷”工作,盡可能做到一“病”不染。從源頭上看,應嚴控用人關,職級越高的人要求越嚴,如果高管本身帶“病”,就大事去矣。掌舵人的組織治理理念和方法要順應時代潮流,要有相當的條理性,如果有系統的用人理念、理财思路和議事規則,庸人就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