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沿着江河,品讀典籍裡的中國

作者:文旅中國頭條号

“七夕到,太陽高,曬書曬衣好。”這句民諺在大陸流傳已久。為防典籍黴變生蟲,中國自古就有曬書、曝書的做法。每年農曆六七月間,中華大地由南向北,逐次開展拜書、品書、祭書、詠書活動,這項源自書籍儲存保護的活動與雅集雅趣、文化發展緊密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曬書傳統。

8月22日(農曆七月初七),2023年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啟動儀式在江蘇揚州舉辦。與此同時,内蒙古、湖北、安徽、四川、海南等地的特色曬書活動陸續開展。此次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指導,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各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及各古籍存藏機構等實施。

01

曬書,既是保護,也是分享

“古籍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其中蘊含着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然而,由于文言文、豎排版、繁體字等因素,古籍内容的挖掘、利用存在一定難度。”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表示,保護古籍的目的是要用好古籍,如何有效地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把其中蘊含的思想文化挖掘出來,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直是古籍存藏機關着力推進的課題。2019年,中華傳統曬書活動應運而生。

曬書傳統在古代文獻典籍中多有記載。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北魏賈思勰的農學專著《齊民要術》中也描寫了曬書的場景。《世說新語》中也有“郝隆隻曬腹中書”的典故:“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北宋時期,曬書成為當時流行的風雅之事,宮廷會在農曆六七月舉行曝書會,将珍貴字畫、書籍等拿出來曬,士大夫便可借此大飽眼福。《宋史》中有相關記載。元、明、清時期,文人、藏書家也在七夕前後賞書、拜書、祭書、傳書,曬書傳統均有記載。

“古時候曬書,一般是将書放置于陰涼通風處晾曬,一些比較講究的地方還要用竹簽把書攤開一頁一頁曬,可見大陸人民對書籍的愛惜。”張志清說,“在當代,‘曬’有‘分享’之意。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将古人的曬書傳統與‘曬’的當代含義相結合,擴充傳統曬書的内涵與外延,更多賦予其分享、展示、推廣古籍的功能,曬國寶、曬經典、曬技藝、曬傳統、曬文化新貌。應該逐漸将其發展成為保護典籍、傳承文明的節日。”

從2019年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發起至今,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已連續舉辦5屆,30餘個省區市數百家機關已曬出珍貴古籍近1000種,形成線上線下關聯、東西南北呼應的濃郁書香氛圍。曬書活動主會場從山東曲阜到浙江杭州,再到今年的江蘇揚州,主題不斷變化,形式愈發多樣,地方特色凸顯。

其中,“曬國寶”活動廣受觀衆和網友的喜愛與好評。“每部珍貴典籍大概都有一段曲折的經曆。”全國多位圖書館館長在曬鎮館之寶時感慨。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寫本《永樂大典》、山東省圖書館藏宋刻本《萬卷菁華》、重慶市圖書館藏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隋書詳節》、湖南省圖書館藏宋刻元修本《說文解字》……館長們在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古籍内容與價值的同時,還通過典籍中的累累朱印講述了其颠沛流離的曆史,以及古今藏書家、學者殚精竭慮儲存典籍的故事。

沿着江河,品讀典籍裡的中國

▲ 海南省圖書館曬書活動現場 海南省圖書館供圖

02

“江河”主題典籍曬出中華文脈

今年的中華傳統曬書活動以“江流萬古 文潤千年”為主題,将長江、黃河、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活動串聯起來,加強了各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曬書活動是文化和旅遊系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精神,特别是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也是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長江、黃河、大運河文化重大決策部署的一項具體行動,意義重大。

以大運河為例,張志清說:“大運河不僅承載着南來北往的漕運,還促進了南北經貿、文化交流,以及詩詞、小說、戲曲、繪畫等文學藝術的傳播。”今年大運河沿線的北京、河北、山東、浙江等省市,都以“文獻展覽+專題講座+展示體驗”等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了運河主題曬書活動,分享古籍知識,展示古籍制作、修複技藝,曬出了大運河的文化、鄉愁,以及運河新貌,如運河沿岸的文化新景觀和設施等。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揚州的運河文化,尤其是揚州深厚的藏書、刻書文化,“古籍裡的揚州運河文化”市集除了線下活動,還釋出“雲”逛市集視訊。江蘇省非遺傳承人芮名揚、沈樹華、李江民分别展示了雕版印刷工序中的寫樣、刻版、印刷3個關鍵步驟。揚州地方文化學者韋明铧、揚州大學教授單殿元,生動展示了清代李鬥花30年著成的有“揚州百科全書”之稱的《揚州畫舫錄》,以及有“最好的雕版印刷品”之稱、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揚州組織刊刻的《全唐詩》的故事及價值。

國家圖書館此次曬的《九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也受到了很多參觀者的關注。該圖不僅包括京杭大運河的流經地,還包括湖南、湖北等漕糧收集地、生産地,是以它是從洞庭湖開始,一直畫到北京。這份地圖不禁令人感歎,古代的水路,現代的鐵路、公路,彙聚在中華大地上,共同構築成大陸的經濟、交通命脈。

黃河、長江流經的省市區也開展了豐富的主題曬書活動,如内蒙古推出“黃河與長城的第二次握手”線上古籍展,河南省也将在洛陽舉辦隋唐大運河古籍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5屆曬書活動的衆多主題展中,家譜文化展獨具特色,且已具規模。舉辦多年的湖北曬譜節今年再更新,湖北省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共同主辦,同時關聯湖南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推出首屆華夏曬譜節暨湖北第十四屆曬譜節,通過家譜展、專題講座、曬譜活動、學術研讨、家譜資料庫展示等,展現中國家譜文化的源遠流長。四川省圖書館也首次舉辦“寶樹繁花——巴蜀家譜文化展”,海南省圖書館開展了“追本溯源——館藏家譜雕版刷印活動”。張志清表示,每個地區家譜的存藏量、刻印年代、姓氏等都與這個地方的曆史、人口、文化等息息相關,家譜研究兼具學術價值與趣味性。

沿着江河,品讀典籍裡的中國

▲ 在安徽壽縣圖書館舉辦的雕版印刷體驗活動 安徽省圖書館供圖

03

多方合力,古籍活化利用成果豐碩

2022年,中辦、國辦《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古籍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其活化利用、推廣傳播一直是各古籍存藏機關的工作重點。”張志清說,“從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古籍相關活動多了,存藏機關之間的走動多了,且大家越發認識到宣傳推廣的重要,與媒體開展全面合作。同時,各地存藏機關從最初配合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展活動,轉變為現在主動、自覺開展活動,且規模較大、形式活潑、成效顯著。”

近些年,通過多管道、多方式持續推進,大陸在促進古籍有效利用、推進古籍數字化方面成果豐碩,大量看似“高深”的古籍通過數字産品、音視訊等媒介走入百姓生活,廣受歡迎。

截至目前,全國累計釋出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達到13萬部(件),其中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建設的“中華古籍資源庫”釋出古籍影像資源超過10.2萬部(件),先後聯合39家機關釋出古籍資源2.8萬部(件)。這為學者和社會公衆研究利用古籍資源提供了極大便利。

各地圖書館、博物館及相關科研機構、科技企業還積極探索應用現代智能技術,推動古籍資源的智慧化建設、管理與服務,取得了許多創新成果。今年2月,由國家圖書館聯合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等機關研發的《永樂大典》高清影像資料庫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在國家圖書館釋出上線,公衆可從國家圖書館官網登入免費使用。這兩個項目是活化古籍資源的一次重要實踐,通過數字人文的理念和技術,将《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廣闊地域分布和繁雜人物關系形成系統知識圖譜,将《永樂大典》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及其流傳曆程生動展現,為大衆探索和了解古籍提供了重要途徑。

不僅如此,天一閣博物館、上海曆史博物館等采用智能傳感等技術,實作對古籍儲存環境資料的實時采集、動态監測與智能分析;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發“吾與點”古籍自動整理系統,能在10秒内完成約5萬字古籍文本的自動句讀和标點;國家圖書館通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應用,在文獻批量脫酸、破損書頁修補裝置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在古籍的大衆化傳播方面,各地注重将古籍保護與文物保護、非遺保護相結合,如開展“古籍修複技藝進校園”活動;創新傳統文化推廣方式,增強典籍文化的吸引力、傳播力,如中央電視台錄制《典籍裡的中國》專題節目生動解讀古籍;社會力量和科技力量也助力古籍保護與活化,如國家圖書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位元組跳動合作打造的中華古籍活化紀錄片《穿越時空的古籍》、“古籍新生”直播活動,廣受好評。

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繼續發揮好典籍博物館在古籍活化、服務公衆方面的主陣地優勢,讓古籍走出庫房、走近觀衆。

責編:武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