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臣硬設鴻門宴,強扭的瓜會甜嗎?
涪城初會,二劉相談甚歡,印象頗佳,可雙方的臣下卻感覺相反,應該說這所有人的感覺都是對的,隻可惜結果卻是錯的,是不能讓人滿意的。這種情況雙方的臣下應該都是清楚的,唯獨二劉不清楚,而且二劉好像都不太在意屬下的反應,可是沖突和問題往往也出在這裡。
張松設謀,欲殺劉璋
張松設謀想要在涪城殺了劉璋,方式就是鴻門宴,想要先下手為強。他通知法正,法正又與龐統講了。于是這幾位才臣就要準備鴻門宴,想要殺了劉璋。他們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地最為便捷的方式,也是最為有效的方式!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劉備竟然不同意。
是以就出現了龐統和法正勸說劉備的情況,這兩位死力勸說劉備殺劉璋,并且擔心機謀一洩就會反為他人所算。應該說這個擔心是有道理的,如果事實發展是這樣,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他們意識不到,他們這樣做但是在動搖根基,他們一時甚至都忘了根本。
法正似乎忘記了,劉璋是他的主人。而龐統似乎也忘記了,他當時勸說劉備,并讓劉備下定決心兵出益州時的說法。就算是拿下益州也是要善待劉璋的。而這種強攻硬取的不義之舉是不符合劉備的做事原則的。
恩信未立,不可枉動
不管法正和龐統如何勸說,劉備始終不肯同意。要知道劉備此時的堅持是非常寶貴的,是正确的。劉璋與劉表不同,劉表是托孤,而此時劉璋是請劉備幫忙共同對抗張魯。
對于人君來說,堅持仁義之道是正确的,這是文化傳承,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内容。而隻有文化才是恒久的,才可以長久地起到作用。
如果貿然殺了劉璋,看起來一時得利,但是從長期來看,則是得不償失的。正如劉備所言,初到益州,恩信未立,便貿然殺了劉璋,會失信于人,這種過失一旦犯下,恐怕永遠都難以修複。如果人心不伏,就算一時得利,恐怕也是危機四伏的情況。
老子一再地講曲則直,枉則正,有時候看似是直線的,結果卻未必是最好的。堅持樹立恩信,得到當地百姓的真心擁護,才是長久之計。
可惜的是劉備不能把這個道理說明白給這些臣下。關鍵還在于這些才臣,個個不凡,都有自己的一套,很難真正能聽進去别人的想法。這恐怕也是後來蜀國命運的伏筆。
才臣硬設鴻門宴,不歡而散
劉備不聽,法正和龐統便私下商議,決定私下硬設鴻門宴,就席間殺了劉璋。可是沒有想到,魏延上來舞劍時,劉璋的手下從事張任也拔劍對舞。這樣一來,引起雙方拔劍相持,成了真正的鴻門宴。
即使經曆了這一出鴻門宴,二劉的關系也沒有受到影響,還算是不錯。
後來張魯來犯,劉璋請劉備進兵葭萌關,這事才暫告一個段落。但是危機已經埋下了。而且後來劉璋在下屬的要求下,也做了相應的設防工作。
本文由睿達品經典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注:文中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我要上頭條##在頭條看見彼此##金粉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