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脊髓灰質炎(脊灰)病毒的傳播風險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世衛組織緊急委員會已在16日召開相關評估會議。25日,世衛組織釋出聲明說,經過讨論,委員會已向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就目前病毒傳播形勢及未來防控提出一系列建議,總幹事采納建議并于23日決定,脊灰病毒的傳播風險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據世衛組織介紹,自委員會上一次評估會議以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别報告1例和5例新增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病例;在非洲,自2022年2月在當地發現野生脊灰病毒以來,多個國家的協調行動已經讓情況好轉。自2022年8月10日以來,莫三鼻克沒有報告新增病例,但委員會認為,此前的相關評估尚無法排除馬拉威和莫三鼻克仍存在野生脊灰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對于“疫苗衍生”2型脊灰病毒,委員會表示,盡管感染這一病毒的病例數在持續下降,但它在國際上傳播的風險仍然較高。據介紹,當某一社群對脊灰病毒的免疫力降低到一定水準,口服疫苗中的減毒病毒可較長時間傳播,進而出現“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傳播”。
基于脊灰病毒的跨境傳播風險、部分地區病毒監測不到位、部分地區疫苗接種不充分等因素,委員會認為,脊灰病毒在國際上的傳播風險仍存在。委員會呼籲加強對病毒的全方位監測。
脊灰是什麼?
通過什麼傳染?
如何預防?
▼▼▼
脊灰即小兒麻痹症
具有傳染性
脊髓灰質炎(簡稱脊灰)又稱為小兒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脊灰病毒具有嗜神經的作用,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運動神經細胞,并以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損害為主。
脊炎病毒能夠引起急性腸道症狀,早期可有發熱、咽部不适、煩躁不安、腹瀉或便秘、多汗、惡心、肌肉酸痛等症狀。熱退後出現“不對稱性弛緩性麻痹”(少數人在發熱過程中發生)。
“不對稱性弛緩性麻痹”即肢體和(或)腹肌不對稱性(單側或雙側)弛緩性麻痹,軀體或肢體肌張力減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但無感覺障礙。
主要通過糞-口傳播
5歲以下兒童最易被“盯上”
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攜帶者是脊灰的主要傳染源。
該疾病主要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在發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經飛沫傳播。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也可傳播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人群對該病具有普遍易感性,發病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
接種疫苗是預防脊灰
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脊灰尚無治愈方法,目前最有效、最簡便的預防辦法是接種脊灰疫苗。
2000年,大陸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證明為無脊灰國家。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全球隻要還有一名兒童感染有脊灰病毒,所有國家的兒童就仍有感染該疾病的危險,全世界所有兒童都應完整接種脊灰疫苗。
大陸目前使用的脊灰疫苗包括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2種。其中,減毒活疫苗通過口服,滅活疫苗通過注射接種。
該疫苗免疫程式為2劑IPV(脊灰滅活疫苗)+2劑bOPV(二價脊灰減毒活疫苗),2月齡、3月齡各接種1劑滅活疫苗,4月齡、4周歲各服一劑2價脊灰減毒活疫苗。
以下人群建議按照說明書全程使用IPV:
原發性免疫缺陷、胸腺疾病、HIV感染、正在接受化療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近期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正在使用具有免疫抑制或免疫調節作用的藥物(例如大劑量全身皮質類固醇激素、烷化劑、抗代謝藥物、TNF-α抑制劑、IL-1阻滞劑或其他免疫細胞靶向單克隆抗體治療)、目前或近期曾接受免疫細胞靶向放射治療等。
編輯 | 張芷瑩 責編 | 張秀麗
綜合來源 | 新華社、廣東疾控
廣東衛生線上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