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作者:趙趙的期待

前言:

曆史是一面鑒,照亮今人的前行之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曾采取釋放死囚回家的舉措,這一典故飽含智慧,值得後人反躬自省。本文拟通過描寫李世民釋放死囚一事,折射出仁政與專制的沖突,讓讀者從中獲得啟迪,不枉此生讀史之興。

一意孤行的李世民

632年前,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登基為帝,但由于他是通過謀害兄長李建成和強逼父親李淵禅讓而獲帝位,其正統性備受質疑。為了穩固統治,獲得民心支援,李世民想方設法地進行各種讨好群眾的舉措。

632年春節前,李世民來到京城監獄探望死囚,看到滿屋子奄奄一息、仰天長嘯的死囚後,心生憐憫。他決定趁着春節前夕,放回這些死囚回家團圓。李世民向來重視節假日,他認為春節是一年之始,百姓團聚是天經地義的事,厲鬼也該有回家過年的機會。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于是沒有征求任何大臣意見,就下旨放回了390名死囚,并與他們約定過年後再回監獄受刑。

這一舉動讓朝中的文武百官跌破眼鏡。大臣們頻頻前來勸谏,表示擔心這些死囚狡猾難測,恐怕不會遵守約定。“這些死囚都是禽獸不如的罪犯,簡直就是惡鬼轉世,放他們回家隻會禍亂家庭和社會。”有位老臣不禁憤憤地說。然而李世民置若罔聞,堅持己見。

“陛下此舉實在太冒險了,萬一這些死囚趁機逃亡怎麼辦?”有位老臣不禁憂心忡忡地說。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就算逃了又如何?區區幾百人而已,朕的天下豈能是以就亂套了?”李世民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的國家江山堅固,不會因區區幾百人的越獄而動搖大局。

“這會讓天下人誤會陛下優柔寡斷,無法果斷執法啊。”另一位臣子也勸誡道。

“胡說!朕這樣做正是要給天下人一個善良仁慈的印象,讓他們對朕刮目相看、歌功頌德。隻要獲得百姓的支援,朕的皇位就牢牢穩固了。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你們這些老朽還真不懂行事!”李世民直接将百官們駁斥回去。他認為自己顯然不是優柔寡斷之人,否則也不會在玄武門之變中奪得帝位。他此舉完全是出于穩固統治之計,大臣們竟莫名其妙地誤會了他。

于是,390名死囚都獲得了回家的機會。他們受審時個個面黃肌瘦,滿頭白發,此時卻喜形于色,不停地拜謝天恩。李世民笑呵呵地目送他們離開,心中暗喜自己的計謀已漸漸成形。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處心積慮的李世民

李世民此舉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民心,以鞏固自己剛剛擷取的帝位。他在位僅僅6年,皇位的正統性備受質疑。如果不能盡快獲得軍心民心,李氏王朝恐怕難以長久。

李世民深知,要赢得老百姓的擁戴,必須從他們的立場出發,體恤民情。看到那些死囚即将與家人永遠隔絕,他決定趁春節之際讓死囚回家團圓。這一仁政不僅讓死囚們對他感恩戴德,也讓廣大百姓對他刮目相看,稱頌他是一個寬容仁慈的明君。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李世民派心腹到民間打探口碑,結果讓他十分滿意。不僅死囚家屬對他贊不絕口,就連與死囚沒有直接關系的普通百姓也對此事稱頌不已。有的百姓甚至在酒桌上感慨道:“陛下能放回那麼多死囚,真是一位有情有義的好皇帝啊。”

“這些年我們吃了太多苦頭了,想不到今上竟如此寬厚,稍微補償了我們這些苦命百姓啊。”另一位百姓也跟着感歎道。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李世民見百姓們對自己贊不絕口,心中十分滿意。他暗想,自己與老百姓建立了一層情感紐帶,皇位似乎也穩固了不少。正當他沾沾自喜時,幾位謀士提醒他,死囚們未必會遵守諾言回京受刑,這可能會成為一個隐患。

李世民倒是不以為然:“就算他們不回來,又能怎樣?朕可沒說永遠放過他們,到時候派人捉拿回來就是了。”他相信以自己手握重兵的實力,抓回這些人易如反掌。

為了防患于未然,李世民還特意安排心腹侍衛和各地官員密切盯梢這些死囚,一旦有人不歸還要立即捉拿。他相信以自己的勢力,抓回這些人不在話下。李世民隻求春節期間死囚回家,暫時營造出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獲得更多百姓好感。至于之後如何,他自有打算,總不會讓死囚真的逃之夭夭。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遵守諾言的死囚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390名死囚沒有一個人趁機脫逃,全部遵守諾言按時回到了京城。

死囚張某是個多次犯盜的死刑犯。他本想趁機逃亡,但看到村裡鄉親對李世民贊不絕口,說皇上是一個仁君明君雲雲,他也受到感動,決定回京受刑。“皇上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我們理應報答皇上的恩德。我決不辜負皇上的期望,一定回去親手了斷這條性命!”張某對家人說道。

另一死囚李某更是在回京的路上跪伏在地,向天發誓:“皇上寬宏大量,給了我們回家的機會。我李某今生再無遺憾,一定捧着這條命回京城報效皇上!”李某決心堅定,誓要捐軀報答皇恩。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死囚向親友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誓要回京謝恩。一時間,這390人個個铮铮鐵骨,誓要回京受刑。村民們見狀,也歎為觀止:“想不到這些死囚個個這麼要強,真讓人肅然起敬。皇上放他們回來真是一番良苦用心啊!”

上元節一到,390名死囚準時回到了京城,一個不少。李世民見狀大喜,直接就将他們全部赦免了死罪,這讓他在民間聲名更盛。這證明他的仁德政策奏效,死囚們内心被感化,皆遵守諾言回京受刑。李世民的聲望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這件事被編入《資治通鑒》,稱為“唐太宗縱囚”。它成為了李世民仁政的佳話。盡管歐陽修等人對此持批判态度,但在當時的輿論氛圍下,李世民以小博大的政策還是取得了成功。

通過這次事件,李世民極大獲得了民心支撐,使他的皇位更加穩固。他也從此确立了在民間作為一個明君的形象。李世民通過短期政策獲得的民心支援,直到他去世,仍然對李家王朝有着重要意義。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最終來了多少人

結語

李世民釋放死囚的舉動,從正反兩個方面都值得反思。一方面,這顯示出他優柔寡斷、重情義輕法紀的一面。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明君為了民心而讓步的表現。在當時那個封建專制的年代,君權高于法紀,李世民的做法也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放眼現今,我們要建立法治,不能容忍君主專斷擅權。但作為上司人,也需要時刻關心群眾疾苦,與百姓保持情感紐帶。隻有掌握權威與情感的平衡,才能成為一個受百姓愛戴的名君。

回顧曆史,我們既不能簡單否定,也不能盲目褒揚。而要融彙古今,吸取智慧,善于權衡利弊,這才是讀史的最高境界。望後人能汲取曆史精髓,不為古人所誤,從容應對當今,以成就更加公正平等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