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氣溫比夏日還是降低了幾度,即将開啟涼爽金秋,是不是很激動呢?
不過可别高興得太早,出伏後到秋分節氣這段時間,被譽為全年中“最兇險的35天”!
這段時間是全年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有時候一天内溫差甚至能超過10多度!
眼下雖然過了立秋,但我們還是要忍受一段高于30℃的高溫天氣,也就是俗稱的“秋老虎”。
濕熱的暑氣也無法避免,再加上緊随其後的秋燥橫行傷脾肺,秋雨寒風侵襲,接下來的時段确實困難重重。
而人在經曆一個苦夏後氣血漸收,變得困乏,也給身體養護帶來不小的挑戰。
杭州市中醫專家們,一起給出了立秋之後的養生技巧,讓我們一起看看:
01
立秋後要補“三寶”
立秋後,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同時外界秋燥和暑氣齊下,需要多吃些冬瓜、蘿蔔、蓮藕、木耳、芹菜、蜂蜜等。
這些種食物除了滋陰潤燥,抵禦燥邪的作用外,還有穩定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考慮到“肺氣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還可以在飲食中搭配一些酸性制品如山楂、烏梅、石榴、葡萄、猕猴桃等幫助斂陰。
人體的脾胃功能在經曆了盛夏後有所減弱,此時吃太多肉類等高蛋白食物會增加脾胃負擔,導緻消化系統紊亂,可适當食用蕃薯、南瓜、冬瓜等溫性食物養護脾胃。
這個時間段不建議開始“貼秋膘”,不少人有晚上撸串、喝涼飲的習慣,這段時間應适可而止了,如果實在想來點美味,建議吃這“三寶”:
鴨 肉
初秋時節餘熱未消,吃肉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油膩,還容易上火氣躁。
是以在肉類的選擇上應首選性質偏涼,或性平的肉,鴨肉性涼,具有健脾益氣,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在烹饪方式上建議清炖,不宜采用油膩的烤鴨形式。
百合老鴨煲
【材料】:老鴨半隻,鮮百合40克,北沙參、枸杞子、大棗各10克
【做法】:
白鴨洗淨、切塊,沸水焯去血污。其他配料洗淨,裝入紗布袋,紮緊袋口。
将鴨塊與紗布袋以及适量的姜、蔥、黃酒、清湯(或清水)放入炖鍋内,大火燒開後,用小火炖1小時左右。
撈出紗布袋,依據個人口味,加精鹽、胡椒粉調味即可。佐餐食用,食肉喝湯。
【功效】:
适用于“秋燥病”或陰虛體質,也可用于咽幹口苦、幹咳痰少、咯痰帶血、大便幹結、心煩失眠等症狀人群的調養。
銀 耳
銀耳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有滋潤而不膩滞的特點,是秋季滋陰補益作用的佳品,立秋後服用可補胃、潤肺生津、提神、益氣、健腦。
潤肺三白湯
【材料】:雪梨1個,銀耳半朵,山藥1根,枸杞1小把,冰糖适量。
【做法】:
銀耳清洗幹淨後浸泡2小時左右,雪梨洗淨後去核切成小塊,山藥洗淨後去皮切成片,枸杞清淨後浸泡5分鐘備用。
銀耳完全泡發後剪碎,倒入砂鍋中,加入2大碗清水,蓋上蓋子用大火煮沸後轉中小火再煮20分鐘。
銀耳煮好後倒入秋梨和山藥片,攪拌均勻再煮5分鐘左右,倒入泡好的枸杞,再放冰糖,攪拌均勻,再煮1分鐘,至冰糖完全融化後關火即可。
【功效】:補氣潤肺,除濕利水
蓮 藕
立秋後高熱與幹燥并存,鮮藕甘寒多汁,能清熱生津,涼血散瘀;熟食能和胃健脾、益血,蓮藕中的維生素B,特别是維生素B6對安神、緩解煩躁有很好的功效,是當下養陰清熱、潤燥止渴的“好處方”。
彩椒藕片
【材料】:蓮藕150克,彩椒100克,水發木耳45克,蔥花少許。
【制作】:
洗好的彩椒切成小塊,洗淨去皮的蓮藕對半切開,改切成片,發好的木耳切成小塊。
鍋中注水燒開,倒入蓮藕片、木耳、彩椒塊焯煮片刻,撈出瀝幹水分待用。
熱油起鍋,倒入焯過水的食材,翻炒勻,放入适量蚝油、鹽、雞粉,淋入料酒,炒勻提味後倒入适量水澱粉,迅速翻炒均勻後撒上蔥花即可出鍋。
【功效】:祛暑涼血、健脾開胃
02
夏末立秋怎麼過?
要做好“三點”
睡得早一點,防“秋乏”
出伏以後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懶洋洋的,這就是常說的“秋乏”。
經過晝長夜短的盛夏,很多人本來就有睡眠不足的現象,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秋乏”更容易出現。
中醫認為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閉藏,養生重在收斂。
從起居方面應調整為“早卧早起”,確定睡眠充足,盡量比平時多增加1小時睡眠,而早起有利于舒展肺氣,幫助預防秋季的呼吸道疾病。
穿得暖一點,防“秋凍”
雖然我們常說“春捂秋凍”,但對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長袖“薄衣”,這樣溫差對于身體的刺激要小一點,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早上涼飕飕,中午熱死牛”。
出伏後溫差增大,早晚穿衣一定要護好脖子、後背、腳部,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出伏後盡量不要整晚開空調,即使要開最好定時,以免半夜長時間開空調時寒氣入侵人體内髒、經絡和骨關節,引發疾病。
通風勤一點,防“秋濕”
出伏後雨水會逐漸增多,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适宜條件便會在媒介物上生菌。
是以這段時間要注意勤通風,選個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從箱中取出,挂在通風幹燥的地方。
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鬥熨一下,衣物挂起來時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
來源:養生大國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