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漢族

作者:亞豐文化

最近《封神》的導演烏爾善說元朝之後才有漢族,演妲己的俄羅斯籍蒙古人娜然說花木蘭是蒙古人,抵禦漢朝入侵,如此雲雲。包括在《封神》中夾雜私貨,把蒙古的九斿白纛嫁接給殷商王朝。讓人軒然大波。

引發一個思考,他們為什麼仇視漢族,并且任意篡改漢族文化,虛無化漢族曆史呢?

無獨有偶,遼甯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通史》裡面的内容更是炸裂史觀。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這不是什麼野史,是遼甯出版社出版獲得過「中國書業最高獎——國家圖書獎」,還獲得多名上司背書的正經史書…這書内容有多離譜呢?

總結起來:

一蒙古高原是人類發源地之一。蒙古人是第一個直立人和智人。

二夏商都是蒙古人的王朝。商湯是蒙古可汗。

三南方楚國越國吳國等是南方蒙古人。

四蚩尤、炎帝都是蒙古人。

五龍是蒙古圖騰。

六甲骨文是蒙古文字。

七周是入侵者,入侵了蒙古的商王朝。

八秦國也是入侵者。入侵了保護秦朝的西戎北狄是蒙古人。

九中原華夏從來沒放棄入侵蒙古。

十漢武大帝打匈奴也是入侵。

不一一列舉,這些都是相當炸裂毀三觀的言論。

要這麼說的話,還有個《苗族通史》裡面也說夏商是苗族人,甲骨文是苗族文字等。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苗族和蒙族的兄弟們,在寫這些書的時候要不要打一架呢?

這讓我想到了南北韓的史觀和越南的史觀。越南碰瓷南越國,并說長江以南都是越南領土。南北韓碰瓷中國的一切,并說長江以北是它們的,還煞有其事的畫過南北韓曆史地圖。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這要是吧南北韓和越南綜合起來,華夏曆代皇帝帶着人民在長江上劃船,沒有寸土。徹底虛無化漢族曆史了。

那麼什麼是漢族呢?

要明白漢族這個概念,或者說怎麼區分漢族與非漢族(史書中或統稱夷、胡、蠻、戎等)的分界線?

按血統?對也不全對。因為華夏大地諸族上溯到一定曆史,其實有共祖。後來的曆史也互相變遷者。比如漢朝的李陵将軍,入匈奴,後裔成了匈奴族,今吉爾吉斯斯坦自稱李陵後裔。又如漢武帝時,匈奴的渾邪王及金日磾等,入漢朝,金日磾最後還成了漢武帝的托孤大臣,成為金氏的另一大分支,他的後代就成了漢族。是以漢血統,并不全對。

按地域?比如黃河以北陰山一帶,是秦朝的九原郡、雲中郡、雁門郡等。但此地在漢朝一段時間屬匈奴,在兩晉屬五胡,在南北朝屬鮮卑北魏,在宋屬遼金等。

什麼是漢族

是以,按地域更不可行。

按生活方式?

遊牧和漁獵是胡,農耕是漢?也不行,因為曆史上農耕的不僅僅有漢族,遊牧漁獵的漢族也同樣有,這與地理環境有關,比如東北,農耕與漁獵是同時存在的,浙江、福建也是農耕與漁獵同時存在。甘肅、陝西等地農耕與遊牧同時存在。

按是否是漢族政權?

那也不行,比如晉朝的洛陽、北宋的開封,妥妥的漢族吧,但洛陽後來被北魏占據并遷都于此,開封被金國占領,生活在此地的人不能說昨天還是漢人,今天就是胡人了吧?趕明被收複,又變成漢人,再被占領又是胡人?是以按政權統治算也不行。

按文化?此與按生活方式有重疊之處,文化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展現寫照,但文化還包括核心思想或信仰,可行乎?似乎也不行。因為就漢族自己的文化,也不是一層不變的,不同地域的漢族文化也不相同,地方習俗、方言就是例子。而且就算按文化,曆史上北魏、遼國等都做過深度漢化工作,顯然也不能因為文化就是漢族了。

按長相?顯然也不行,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晉城人說話給晉城人,不同地方的人長相各有特點,這與生活方式和當地氣候有一定關系,而且南人北相,北人南相的案例比比皆是,漢族生活的區域較大,不同地方的漢族人長相也略有差別,非漢族換個服裝你也看不出不是漢族。是以按長相來區分也不行。

那麼究竟按照什麼标準去判斷是漢是胡呢?

這個問題,其實民族學家,曆史學家都沒有給出一個準确公認的答案。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好回答,曆史的原因導緻民族劃分本身就是錯綜複雜的。

注意,本文在讨論漢胡的界線這個問題,隻能是非此即彼,不是漢就是非漢,不能說漢化胡人,胡化漢人這種說法。因為這樣就沒有區分漢胡界線的必要了,而且漢化胡人,胡化漢人這種是按血統血緣而言的,前面說到過按照血統并不完全正确。舉反例,比如今天入籍歐美國家的華人,生活、思想都西化,你認可他是中國人嗎?

讨論漢胡的劃分标準,符合标準變是,不符合便不是,沒有中間帶。就像男女性别非男即女,沒有男身自認女的,不能學米國九十七種性别那樣。

那麼,漢族與非漢族的劃分标準是什麼呢?而且漢族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我這裡提出一個區分漢族與非漢族的界線,以供大家參考。簡而言之,是否王化。複雜一點是否編戶齊民。

這怎麼了解呢,這是一個政治制度的延伸出來的文化概念。

首先來說,漢族這個名稱并非本稱大名,本稱大名曰華夏。漢族漢人這個名稱其實是漢朝時匈奴人最先使用的。

在《漢書·西域傳》中記載,「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饨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師遣貳師将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漢武帝時代,匈奴人還稱漢朝人為秦人,這是延續之前秦朝一統時對中原王朝的稱呼。

到了後面漢朝與匈奴交戰,漢人的威名打出,匈奴則改稱秦人為漢人。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北單于惶恐,頗還所略漢人,以示善意。鈔兵每到南部下,還過亭候,辄謝曰:“自擊亡虜薁鞬日逐耳,非敢犯漢人也。”」

包括男子漢、漢子都是匈奴稱漢朝士兵,漢朝後三國兩晉,漢族漢人這個小名也逐漸被漢族人自己接受并使用。

為什麼說漢族是一個政治制度的延伸出來的文化概念呢。因為先秦的華夏其實還是個松散體,并未大一統整合。

而被稱為漢人漢族,是中原王朝統治下編戶齊民的統稱。

什麼是編戶齊民呢?

其實就是周朝的「國野制」的繼承和延伸。

很多人概括的認為周朝是封建制,其實這個正确,但不完全正确。分封建制隻是周朝中央權力難以延伸到千裡之外,不得不分封的一種妥協,這是國家機構制度,并非統治人民的政治制度。統治人民的政治制度應該稱「國野制」。

什麼是國野制呢?

我們知道傳世本《道德經》裡面多用國字,而出土的帛書《老子》裡面多用邦字。邦與國其實是有差別的。

《周禮·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這種注疏是漢之後,解釋得不完全正确。

在先秦,國,其實通郭,城郭,城市。國(郭)之外曰郊,郊和郊之外統稱野,國加野一個權力範圍,才是邦。

什麼是漢族

先秦時代邦與國,人與民,意義不同。周朝分封建制是表象,核心是國野制度。國指封君住的城市,野指城市之外的郊區。在國内住的人稱國人,簡稱人。在郊區住的人稱野人,簡稱民。國人多為封君的近親屬和臣屬。野人多為原地普通人。國人有國籍一般不可自由更換,野人無國籍可随意遷徙,選擇好的邦國。是以孟母能三遷。梁惠王問孟子: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民可以自由遷徙選擇,但對邦國而言,民多則賦稅多。國人有從軍義務,野人有納稅義務。到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戰争規模擴大并且頻繁,野人也被迫從軍。

什麼是漢族

西周的「國人暴動」是指鎬京的平民發起的暴動。

今天所謂的人民,其實是國人、野人的并稱,秦漢之後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代表基層人。

編戶齊民呢?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大一統,也就沒有了周朝的國野制,取而代之的是類似的給民編戶,是有官方認可的身份國籍,其實就是要統一征兵、納稅友善。

何謂編戶齊民 :以戶為機關來管理人民,是謂編戶。同時廢除過去封建體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貴族、長老、族長等地方領袖,所有人統統是國君的臣民,是謂齊民,總稱編戶齊民。

換言之,編戶齊民之後,人民直接隸屬于天子皇帝統治,編戶齊民下的人民權力和義務是均等的,是以曰齊民。不再隸屬于地方封君、部族首領等。

由于人的出生和死亡的變化,朝廷會每隔一段時間進行重新統計編戶,史書上稱這種行為為「料民」,相當于今天的人口普查。

編戶齊民的優點是提供了穩定的賦稅和兵源,為中原王朝的壯大提供了後源力。缺點是一旦賦稅較重,人民會苦不堪言,于是就有人不想當天子統治下的人民了,跑到了邊緣地帶或非勢力範圍,實際上就成了胡人、夷人。

料民下的人民,核心在于一個齊字,就是把原先權力分散隸屬部族酋長或封君的人民或相對自由或更加奴隸化或地位不均等的主仆的人民全部「齊」一,這個做法其實是來自商鞅變法中的「一民、一教」,皇帝統治下的人民至少在法律層面上,去特權化,就是後來說的漢化。

非漢化下的部族人民隸屬部族酋長、封君,他們都是有相對的自治權力的,一個部族自我一個命名,就是曆史上的所謂少數民族。若匈奴、若鮮卑、若突厥、若鐵勒等。

這種部族缺點很大,會導緻部族不穩定,于是乎草原上的部族走馬觀花式的換,很難有一個部族形成統一的文化意識體并長存。于是到了北魏的時候,鮮卑族的北魏進行漢化改革,雍正時代對西南等地土司的改土歸流,都可以稱漢化。

文章說到這,讀者應該也能看出來了,其實所謂的漢化、漢族、漢人,就是天子直接統治下沒有特權特俗,趨于共性、世俗化的群體。這樣看漢族人的概念似乎沒有血統中心?其實不然,正式由于編戶齊民下,人民生存地帶基本上是穩定的,在中國随便找個村子都是以某姓氏命名的地名,李家村,張家壩,王家灣等,緣何?這樣的村子少則幾百年多則上千年是家族持續穩定的,故在穩定的中原地區,血統持續幾千年,漢族當然也有血統中心。由于曆代漢族人口基數都是最大的,就算偶有外族通婚混血,影響都是微乎其微,駁斥那些說漢族是純文化體沒有血緣體的僞論。

這也是漢族為什麼會發展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齊民,是以必須淡化個性(并不是放棄個性),展現共性,那就必須發展出具有強有力的文化包容力。包容你的習俗,包容你的信仰,包容方言。于是形成世界上最冷靜最理性最世俗化的民族,沒有極端宗教沖突思想,減少偏見、歧視,也就減少了内耗内戰(曆史上軍閥内戰并不是漢族思想認知内戰),也就必然會成為人口基數最大的民族,即中國的主體民族。

因為齊民,是以給人的映像是漢族沒有特點就是漢族的特點。今天五十六個民族大合影,給人感覺沒有民族服裝的那個人就是漢族。雖然漢族有漢服,但在明末清初被滿清剃發易服強行斷代。但曆史上的漢族漢服并不像其他民族服裝一樣千年不變,周制、秦制、漢制、晉制、唐制、宋制、明制漢服每個時代都有繼承和發展。這同樣是淡化個性,展現共性。假如滿清時代漢服并未消亡,那麼發展到今天漢服必定有新的形式。這就與少數民族持續的個性文化大不相同。

那麼沒有編戶齊民的人民呢,曆史上隸屬于不同的部族,保持個性,是以識别起來很簡單,就看展現出來的個性,于是概括的定義成少數民族,其實剝離個性後,與漢族沒有任何差別。

現在問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外國人貴族特别喜歡炫耀自己的貴族血統,而中國人嗤之以鼻呢?

恰恰就是因為外國人的權力一直掌握在貴族,并不會出現平民掌權。以歐洲為例,某國國王傳承缺嗣了,甯可找個鄰國貴族有親戚關系的來繼承,也不會出現本國次一級的貴族和平民繼承了。

而在中國呢?誰祖上沒闊過?倒推幾百年千年間一定有祖上闊過的。這還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編戶齊民運作幾千年,人民互相之間的認知就是你我皆均等齊民,換言之,在中國隻有等級,沒有階級思想。皇帝輪流轉,今年到我家。這是千百年來給人的思維影響。

所謂在中國隻有等級,沒有階級(固化)。等級如同不可能都是将軍沒有士兵,工作之權力讓渡,必然有等級,但不能出現階級固化。中國任何時代的貴族試圖階級固化必然以失敗告終。一個王朝的覆滅,皇室宗室如喪家之犬沒比普通百姓好到那去。是以在中國的社會裡,是不允許出現羅斯柴德爾家族之類的,淩駕在全民之上。

這些都是齊民(法家稱一民、壹民)帶來的好處。那麼人口基數大才會成為人口福利。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隻要時代穩定,幾十年時間即可走向世界之颠。

對比像印度,他的人口今已超越中國,但不是主體民族超過。由于印度有種姓制度影響,他的人口越多越是累贅,就不可能轉化為人口福利。緣何?因為沒有齊民思想。一個公司裡面,你想讓一個能力強的低種姓做上司,高種姓被管理,高種姓首先就不滿意并鬧事,低種姓骨子裡也自卑的認為自己不能在高種姓之上,這種情況下人口的勞動力無法得到解放,是以不能成為人口福利。

再說回中國曆史上的少數民族,其實應該叫部族,由于沒有進行壹民工作。酋長、封君、領主統治下,沒有從法律上齊民,有什麼後果呢?對于底層人民來說,要麼運氣好到爆一躍成為貴族,要麼運氣爛得要命世世代代無法翻身。當然貴族圈是個圍牆,普通人一躍成為貴族圈内的可能性千萬分之一吧,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淪為貴族的奴仆。沒有察舉,沒有科舉考試可以憑自己本事翻身。财産、生命都得不到保護。

可以參考西藏解放前的農奴,或者可以問問老一輩的藏族同胞。

什麼是漢族

當然也會有人問了,曆史上也有少數民族建立政權,也有法律啊,也有天子統治下的料民工作啊。

以金國為例,金世宗也曾模仿漢人進行進士科舉,做尊孔讀儒教之經,這是漢化嗎?這不是漢化,漢化的本質是一定要人民壹民化,而不是學表象的尊孔讀經就是漢化,這隻是冠名漢化之名行女真特權化之實。

金國真正推行過漢化但最終并未成功,海陵王時,模仿宋制,把猛安設定為宋制下的路。

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始定制以三百戶為謀克,十謀克為猛安。猛安謀克戶制是一種軍事和社會組織機關,按《金史》解釋,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号。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其實就是原始社會的軍國主義,人是随時抓來去打仗,沒有征兵流程,沒有後勤安撫制度。

漢人王朝壹民下的征兵,是講流程的。比如非特殊時期,結過婚有後的可以被征,獨生子不會被征,家有兄弟幾人不能全被征,必須留個後。這些本文不詳述,可以去閱讀曆代兵制相關的書籍。

金國把猛安設定為宋制下的路,是直接貴金國皇帝統治或代理人節度使治下,并設定官員品級體系,為從四品。但并不徹底,因為猛安還是可世襲的,但已經與金初的軍事貴族完全不同。

漢人王朝編戶齊民是軍政、财政、民政、權政合一貴皇帝或中央王朝,而金國推行的漢化要想打破女真舊貴族的權力,他們是不願意的,于是權政沒有徹底完成下就被篡位了。

這也就了解為什麼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阻力會那麼大,甚至自己的兒子都會反對,因為習慣了在草原随便野沒有章法的草原貴族,怎麼甘心做皇帝的順民呢,更不甘心自己手裡的奴隸人口、兵權被剝離,漢化改革雖然對鮮卑底層人民和朝廷有益,但對貴族是極大的傷害。

金國除了海陵王時期,還有後來的金章宗時期漢化改革,把猛安、謀克都換成路鎮制,女真貴族的軍事特權基本上沒有了,但還沒有完成徹底,蒙古人就把金國給滅了。即便這樣,也足以蒙古人把金國統治下稱之為漢人了。

蒙古統治者的四級民下,蒙古人第一,色目人第二,漢人第三,此處的漢人就是金國、契丹、渤海、西夏等舊國統治下,隻要編戶齊民了都稱漢人,而南宋統治下是漢人漢文化的核心及宗主,為了更一步打壓,稱南人,為第四等。

蒙古帝國曾經跨度亞歐,版圖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奈何新興的蒙古沒有學會漢人壹民的思想,為了延續蒙古貴族的特權,不斷分封汗國,據不完全統計,汗國不斷分封和重建之下,蒙古族曾有四十幾個汗國,但都沒有延續,或者說昙花一現。

而忽必烈雖然奪得大汗位,其他貴族不服的情況下,事實上分裂了蒙古帝國,忽必烈曾經與金國遺留的漢族知識分子讨論過,金國為何會滅亡,漢族知識分子告訴忽必烈,就是金國沒有漢化沒有重用漢族士人。于是給忽必烈心中種下了一顆要以漢族文化為基本盤去奪取大汗位的野心,後來當然也成功了,帶領這一群漢族士兵殺回和林奪取汗位,這與後來明朝朱棣帶領甯王主權治下的朵顔三衛蒙古士兵殺回南京奪取帝位如出一轍。

忽必烈于是把自己的中央國變成漢文化下的元朝,是以元朝統治下也學了前朝編戶齊民,漢族在法律上依舊存在,并不是在蒙元統治下都是胡人。

後來的清朝也是一樣,把明朝二京十三省漢區改為十八行省,依舊是漢族區。非漢族區的東北是軍管将軍轄區,蒙古、西藏是宗教法王轄區,皆非壹民。對于清朝貴族自己而言,是大汗兼皇帝兼法王領袖三重身份。

那麼既然是否完成壹民是判斷是否是漢族的一個标準,那麼曆朝學習中原王朝的北韓半島、日本、越南、琉球等國,他們統治下也曾效仿中原王朝料民,是否就是漢族人呢?

當然不是,編戶齊民是判斷是否是漢族人的界線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以華夏中央政權為準,漢族主體是華夏的延續,華夏代表的是一個文明集合體。放在今天世界來說,有三大文明體系,即西方基督文明,西域穆斯林文明,中華文明。

北韓半島、日本、越南、琉球等國并不存在獨立的原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附屬衍生品,國主也僅僅是親王級别,而不是皇帝,受中原王朝冊封,是以這些國家即便徹底完成了與中原一樣的編戶齊民也不能稱之為漢族人,因為并不直接隸屬華夏皇帝和中央王朝,何況他們壹民并未完成。

曆史上不同的王朝,其實比國的概念大,朝包括中國(天子直轄國)外國(内封國、外封國),是以史書上所謂的外國,并非等同于今天外國的概念,隻要有朝廷認可并賜封,則整體上屬于朝廷,但治下的人民為啥不屬于漢族呢,因為沒有直接受皇帝編戶壹民。

換言之,漢族不僅僅是一個民族,而是承載了一個文明,是這個文明的基石,而這個文明叫華夏文明也好叫漢文明也罷,都成功庇護中央王朝覆寫下的每個民族每個人。

讀者看到此處,我相信有很多少數民族同胞,此處就該了解,不但不能仇視漢族、抵制漢族、虛無化漢族,還應該擁護漢族漢文明,以漢化(壹民化)為榮,将子女民族改為漢族為光耀,最終共同來承擔守衛并傳承中華文明的義務。因為漢族并不是敵人,而是淡化個性,展現共性,最客觀冷靜,最理性,最世俗,尊重他人習俗的共同體罷了,放棄民族特權,也就消除了民族隔閡,避免了自己後世子孫内戰而消亡的命運。

以外蒙古為例或内蒙有些個例蒙古族人,仇視漢族其實是找錯了冤主,明朝對鞑靼瓦剌雖然冊封也打壓,但同時也友好互市,目的是為了同化一體。真正讓蒙古族人口銳減幾乎亡族的是滿清貴族的宗教政策,讓蒙古人全家隻留一個剩下的全做喇嘛,外蒙及内蒙個别族人仇視國家及漢族毫無道理。

曆史上少數部族的貴族為了延續自己特權,最終拉全族陪葬的例子并不少。比如五胡的羯族,而漢化成功的鮮卑族後裔就成功的世世代代存在。

關于民族劃分,民國初的五族共和其實已經到了極限,也最符合曆史,後來學習蘇聯劃分的五十五少數民族,有多少實際上就是漢族呢,今日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特權,比如聯考加分,公平乎?特權享受起來不想放,這是人性能了解,但間隙呢?加分其實是對自己的侮辱,難道智商不夠?

我曾在短視訊上看到過新疆部落客說民考漢為什麼要加分,因為母語不是漢語,學習漢語已經非常吃力了。這種理論其實站不住腳,因為内地諸如兩廣地區也學不會國語,方音的個性下,并不影響展示共性。而且全國并不是通卷,民考漢的國文難度與内地比本身就降級很多了,根本不用加分特權。

總而言之,判斷漢族的标準之一其實就是是否壹民,也就駁斥了那些說李唐是鮮卑族的僞論,如果李唐算鮮卑,那同樣的标準清朝可以算蒙古族,問問滿族答應嗎?

從基因上講,其實沒有蒙族滿族之類的,都是北方漢族,文化上也是準漢族。如果能在新時代進行新的壹民成功,保持個性的同時融入共性,即是漢族。

漢族則是以血統為圓心,壹民為半徑,畫出的圓面積就是漢族,可保羅不同體系的文化,文化可多元,文明隻能一個,在華夏文明傳承至今或曰中華文明即是。

少數民族同胞不應該仇漢,正确了解漢族的概念,是共築華夏文明團結一心的基礎。

漢族與其他諸族在血統上有沒有共祖呢,當然有的,這個話題以後可寫專題說說。

什麼是漢族
什麼是漢族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

伏羲69230年,神農紀元11348年,黃帝紀元10780年,建寅七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