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利部門:毫不松懈守住水旱災害防禦底線

作者:光明網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光明日報記者陳晨

7月底8月初,面對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水利部門持續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措施,科學精準排程海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争分奪秒與洪水較量,全力保障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降低災害風險損失,在滔滔洪浪中扛牢防汛天職。

汛情就是指令,時間就是生命。在斷水、斷電、斷網、斷路等多重困難下,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的雁翅水文站全體職工仍沖鋒在前,在湍急的水流中搶測洪水過程,通過衛星電話将寶貴的水文資料傳遞出去,完整記錄了永定河山峽段自1956年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大的洪峰過程,盡管人員“被困”六天五夜,但雁翅水文站的水文資料從未中斷,為下遊排程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在洪水上漲至纜道房、水深四五十厘米的情況下,北京市房山區大石河上的國家重要報汛站漫水河水文站全體職工堅持完成測流任務,他們從被淹沒的站房中搶出關鍵裝置和重要資料并轉移至上遊鐵路橋繼續施測流量,堅持每一小時一報汛,7名職工在湍急的洪水中被困6個小時,直至獲救;拒馬河上的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委”)都衙水文站測驗設施全部沖毀、通信全部中斷,職工依然堅持通過備用水尺觀測水位、施測流量,用衛星電話與後方取得聯系後,他們第一句話不是報平安,而是報水位。

科學的決策排程需要更多及時可靠的水文資料,水文測報一刻也不能停!在雁翅等重要水文站遭遇水毀、報汛困難的緊急時刻,水文應急監測隊沖鋒在前,向險而行,及時支援一線,增設應急監測斷面,強化關鍵節點水情監測,千方百計保證水文資訊不中斷。

在應對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的過程中,海委、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等水文部門抽調技術骨幹共組建70餘支應急監測隊,累計出動1600餘人次緊急馳援,頂風冒雨、踏浪測洪,動态監測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水系水情走勢,跟蹤洪峰位置,為防汛排程決策提供了重要支撐。

7月底,短時間内的強降雨導緻永定河流域的齋堂水庫水位快速上漲。“齋堂水庫一度超汛限水位11.3米,在最大入庫流量935立方米每秒的情況下,相應出庫流量僅3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達67.9%。”北京市水務局永定河管理處主任陶海軍用“驚心動魄”形容當時的排程過程,“齋堂水庫充分實作了設計時的調蓄功能,為下遊門頭溝區4300餘名群衆轉移赢得了時間”。

水庫排程是非常精細的過程。“最頻繁的時候10多分鐘就得調一次閘。”為了第一時間執行排程指令、随時彙報情況,齋堂水庫管理所機閘維護組從業人員孫雪峰和同僚們一直守在閘室裡,最緊張的時候,一晚上都不敢合眼。

在海河流域,所有水庫的從業人員堅守着水庫安全。與此同時,水利部門下足“繡花”功夫,“一個流量、一方庫容、一厘米水位”地精細排程水庫。“這次防禦流域性特大洪水過程中,海河流域京津冀有84座大中型水庫投入攔洪,總量超過28.5億立方米。初步統計,通過科學精細排程,避免了24個城鎮、751萬畝耕地受淹,避免了462.3萬人轉移,充分發揮了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綜合減災效益,極大減輕了下遊防洪壓力。”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副司長王章立告訴記者。

東澱是海河流域大清河系主要蓄滞洪區之一。迎戰洪水期間,由水利部、海委多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堅守東澱,在一線指導防汛。“我們要發揮好專業優勢,險情不除,決不收兵!”專家組組長、海委總工程師梁鳳剛說。

專家組制定周密的巡查計劃,針對可能出現的險情開展現場“會診”,核實情況、搜集資料、分析研判、給出專業意見,足迹遍布河北省霸州市、文安縣和天津市靜海區範圍内東澱蓄滞洪區的每個角落、每個控制性節點。持續奮戰在一線近20天,隻為讓東澱洪水準穩入海,切實保障人民群衆生命安全。

這是争分奪秒的較量——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暴雨洪水量級大,彙流速度非常快,若不能及時啟用部分蓄滞洪區,将造成河道水位壅高,洪水漫溢,對人民生命财産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威脅。

在水利部的部署下,海委連夜進行洪水預演,與天津、河北等地反複磋商,在做好人員轉移的前提下,大陸澤、甯晉泊、小清河分洪區、蘭溝窪、東澱、獻縣泛洪區、永定河泛區、共渠西蓄滞洪區等八處蓄滞洪區相繼啟用,合計最大蓄洪25.3億立方米,削減了洪峰、分洩了洪量,極大減輕了下遊地區的防洪壓力。

争分奪秒戰洪水,千方百計保供水。在房山西北部山區,供水搶險隊深入大安山鄉施工作業,隊員帶着安全繩、在近50度的陡峭山坡上牽引布設給水管;内蒙古水利廳協調安排烏蘭察布市水利局連夜從各旗縣市區抽調多輛應急水車支援河北涿州;天津安全轉移蓄滞洪區可以撤出的農村供水設施,對人員返遷的供水保障提前部署……

洪水中、大壩上、閘室裡、災後搶險保供水現場……濤峰浪尖,水利人始終沖在一線書寫使命擔當。目前,海河流域各河系洪水均已處于退水階段,河道水位逐漸回落。但汛期的考驗并未結束,水利部門将繼續枕戈待旦,毫不松懈地抓好各項工作,牢牢守住水旱災害防禦底線。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5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