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作者:娛偵探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文|娛偵探

編輯|娛偵探

21世紀以來,音樂劇作為一種集藝術性、娛樂性和開放性于一身的多元藝術形式,在文化創新思潮的席卷下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當代社會生活中影響力較大的文化藝術活動。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過去的30多年裡,中國音樂劇一直在創作和實踐中摸索并逐漸形成自身的風格,因為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終究是源自歐美的舶來品,中國音樂劇作品與音樂劇發源地美國紐約百老彙和英國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作品相比,西方音樂劇具有娛樂化、喜劇化、大衆化、商業化、規範化等主要特點,曆史上幾乎每一部成功的音樂劇都兼有或是分别具有其中某一類特點,目前中國音樂劇具備上述特點還有較大差距。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在國産音樂劇的日益崛起的同時,不論是創作團隊還是演員隊伍都需要不停精進各自各方面的能力。那麼作為一個演員,如何能在參與原創音樂劇的創作和表演中既能掌握音樂劇的音樂表達原則,又能拓展可持續發展的創造能力呢?我們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分析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的基本劇情

故事改編自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同名短篇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20世紀初的美國,有一對住在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裡的年輕夫婦德拉和吉姆,雖然生活貧困,他們依然想送給對方一件珍貴的聖誕禮物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于是德拉為了能送給丈夫吉姆一條精緻的秦鍊,賣掉了自己那瀑布一般的美麗長發。吉姆則當掉了家傳的寶貴金表,給德拉買了一套精美的玳瑁發飾。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就這樣,兩個“笨孩子”為了送給對方心儀的聖誕禮物而犧牲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使得彼此的禮物成了沒有使用價值的擺設,但他們收獲了這個世界上最寶貴且無價的東西——純粹的愛情。

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的劇情中除了描述原版小說中的故事,還加入了現代人的時空,現代人在劇中幕間穿梭,時而講述歐亨利和他妻子的故事,時而質疑故事中傻傻的愛情,時而拷問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今天會有多少人願意為愛情做出犧牲,時而呐喊着我們是否還擁有愛的勇氣。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現代人的時空與書中故事裡發生的一切在舞台上切換,形成了不拘泥于原著的新穎改編,碰撞出飽滿的層次感,讓這部音樂劇的表達更為完整立體。

女主角“德拉”的人物性格分析

在音樂劇中音樂是靈魂,音樂劇通過音樂來講故事,人物的表達可以通過唱段的加持而得到語言無法傳遞的内在能量。然而,要知道如何實作唱段的最大價值,就需要提前了解是誰在唱?這個“誰”的形象和人物性格是如何?分析人物性格是我們在唱段分析之前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音樂劇《麥琪的禮物》中的女主角“德拉”和男主角“吉姆”的故事在歐亨利的原著小說的基礎上加構了一些遵從故事邏輯的戲劇情節,比如增加了舞會的場景,以诠釋“德拉”和“吉姆”一對戀人相識相愛的過程。

在舞會上添加了“吉姆”英雄救美,并在酒吧與反派大打出手,故而丢失了表鍊的情節,以此加深了“德拉”、“吉姆”與表鍊之間的戲劇關系,讓後面“德拉”執着于尋找一條配得上“吉姆”的表鍊做好了鋪墊,使得整個故事邏輯更加嚴密合理。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同時還呈現了“德拉”在商店裡尋找和挑選禮物的場景。這一系列加構的情節不僅豐富了女主角“德拉”的人物形象,讓人物顯得更為立體飽滿,在角色創作上也給了演員更多的細節和線索。

是以要分析“德拉”的人物性格,一方面從“德拉”每一次出場的主要行為方式來分析她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要剖析“德拉”的人物情感。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德拉”的外在行為方式

剛剛做完家務的“德拉”坐在椅子上拿着一塊八毛七發愁,她不知道能送給心愛的丈夫“吉姆”一個什麼樣的聖誕禮物,她一邊哭泣一邊自言自語,另外又回憶起和吉姆相識的那場舞會,在舞會場景上,“德拉”為了救人勇敢地将匕首刺向反派的胳膊,事後又跪在地上向上帝祈求寬恕。

前面這兩場戲中,“德拉”的行為表現說明她本性是一個善良又正直,敢做敢當的女孩,下一場是“德拉”揣着一塊八毛七在商店裡給“吉姆”選禮物,看到心儀的表鍊卻買不起,後來誤走進假發店,與假發店的老闆娘“沙弗朗尼夫人”訴說自己的苦楚,最後決定賣掉那讓西巴女王都羨慕不已的長發,好有足夠的錢去買那條表鍊送給“吉姆”當聖誕禮物。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在最後一場戲又回來到了他們的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但這時的“德拉”已經是短發,她在家祈禱着“吉姆”能繼續像以前一樣愛短發的自己,祈求那條表鍊能給“吉姆”帶來驚喜和快樂,然而,當她看到“吉姆”帶回來的發梳時欣喜若狂,抱着發梳坐在地上哭得像個小孩。這從側面看出“德拉”的人物性格特點:單純、善良、賢惠、敢做敢當、有信仰、有精神追求。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德拉”的内在情感

分析“德拉”的内在情感是角色創作工作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唱段分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為這個故事的主旨就是“德拉”與“吉姆”之間那超越物質,純粹脫俗的愛情。

丈夫“吉姆”每個月隻有20美元收入,去掉房租和生活開銷後所剩無幾,而“德拉”依然和丈夫相親相愛,還把清貧的家整理得井然有序。平日裡省吃儉用就為了能給“吉姆”送上一件珍貴的聖誕禮物來表達自己的愛和感激。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通過分析德拉的外在行為方式和内在情感可以得出,德拉是一個為了夫妻,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的女子,這一顆熾熱澎湃的心隐藏在一個美麗溫和的外表下,這是在唱段的分析處理過程中需要秉承的人物态度。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德拉”的唱段演繹分析

在劇中“德拉”一共有兩個唱段,分别承擔着不同的戲劇任務,演唱的處理方式也大相徑庭。在表達方式上,《一塊八毛七》更側重于獨白式的宣叙性,我想要告訴他則是以情感抒發為中心歌唱性更強。

這兩種唱段表達形式是音樂劇中常用的人物唱段設定,分析兩個唱段的演繹更具有全面性。從曲風和色彩上看,《一塊八毛七》帶有搖滾風格的色彩,《我想要告訴他》是抒情流行歌曲風。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恰好符合“德拉”的人物生格——溫柔靜好的外表下湧動着近乎狂熱的愛情焰火,而兩個唱段一快一慢,動态豐滿更能全方位的塑造人物。這樣的唱段設定也展現了音樂劇角色塑造的複雜性和層次感,具有極強的代表性。

唱段《一塊八毛七》的分析與演繹

《一塊八毛七》的戲劇作用是将主題形象化,也是樹立人物形象的重要唱段,其出現的位置是序幕結束後,“德拉”亮相的第一個唱段。唱段的主題如其名《一塊八毛七》,這“一塊八毛七”來自歐亨利原著小說中的“德拉口袋裡僅有的一美元八十七美分”,這是貫穿整部音樂劇的主題之一,象征着愛情中的金錢和物質條件是非常形象化的表達。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一塊八毛七”使這種象征更具印象化,對于觀衆而言,這首唱段是一個成熟的記憶點。在音樂劇《麥琪的禮物》中,唱段《我是多麼幸運》和《如果這個故事在今天》兩個唱段中都反複出現了“一塊八毛七”,尤其顯示出這個唱段的重要性。

抒情唱段也是常見于音樂劇的歌曲設定中的,劇情中出現的沖突與沖突、和諧與美好,每一個情節都在迸發情感。抒情唱段的功能就在于把場景事件中,呈現角色的情緒回報。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在音樂劇中,常常有這樣的劇情設計,角色在台上說的可能是真話也可能是假話,但隻要音樂響起,觀衆就能立刻辨識他的内在心境。因為音樂反應的是情緒,是角色此情此景的實時情緒回報,聰明的觀衆聽到音樂再和角色的台詞做一下對比,就能知曉其中的真相和奧妙。

結論

原創音樂劇的角色創作過程中,角色唱段的分析和二度創作是音樂劇創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和環節。首先要結合劇情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然後了解唱段的戲劇情境和作用,通過歌唱的生理技巧與心理技巧相結合來實作唱段的演繹。

以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為例,探究劇中女主角“德拉”藝術風格

最後通過分析“德拉”的兩個唱段後,望以下三點建議能為音樂劇演員在原創音樂劇唱段的實踐中提供可參考的方法。一首唱段的情感并不是隻有一種情感貫穿到底,分辨出中間的情緒和心态的變化,進而劃分情緒線段落并且要符合角色的意志。

大的情緒線條分好以後,就需要在每段裡面的句與句之間按照大的情感邏輯來合理化每一句的情緒表現,給每句話設計潛台詞設計好個别詞字的特殊處理,要做好歌曲的整體品質,一定要重視細節處理每一個字,尤其要考量角色在情緒變化時唱出來的那些字詞。

參考文獻:

【1】慕羽著《音樂劇藝術與産業》。

【2】王昕,鄒敏華.《當代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及其研究的階段性特征》。

【3】亨利著,馮小晏譯《麥琪的禮物:亨利短篇小說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