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四日,遊客在呼倫貝爾呼倫湖旅遊景區乘坐觀光艇遊玩。 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内蒙古大草原,有一片湖泊令人神往。它便是大陸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呼倫湖,蒙古語意為“海一樣的湖泊”,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區域氣候、維系草原生态平衡和保障大陸北方生态安全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呼倫湖一度遭遇生态危機,外界曾斷言它會是下一個羅布泊。近年來,内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呼倫貝爾市從草原生态保護、産業結構調整、管護能力建設、環境整治、科研監測、濕地生态系統恢複和水資源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今,呼倫湖畔鴻雁歸來碧波蕩漾,其治理與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生态危機迎來轉機
夏日的呼倫湖,水天一色,湖清岸淨,飛鳥翔集。
一大早,義務巡湖牧民滿達騎着機車來到湖邊。“看到呼倫湖又清亮了,我覺得很安心。”從小在呼倫湖邊長大,滿達見證了呼倫湖生态由好到壞再變好的幾經變遷,“小時候湖水清澈,能直接拉水喝。十多年前,湖面不斷萎縮,漂着垃圾的水也沒法喝了。”
受周期性幹旱和人為活動影響,2002年至2012年,呼倫湖水位連續下降,湖面大幅縮減,濕地持續萎縮,野生動物銳減,流域生态安全告急。
“當時湖裡魚少了,鳥也沒了,環湖草原沙化嚴重。”生活在呼倫湖東岸的牧民侯玉廣回憶說,那時打獵、捕鳥、私捕亂撈屢禁不止。
2013年,内蒙古自治區全方位啟動拯救呼倫湖行動,呼倫貝爾市扛起主體責任,把呼倫湖生态保護治理作為築牢大陸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頭工程,落實了多項保護與治理措施。
當地先從減少人為污染入手,取消了環湖餐飲和旅遊活動,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内的牧民全部外遷,漁業公司退捕轉産,并建設了10個生活污水處理回用項目,想盡一切辦法将人為活動影響降到最低。
“呼倫湖流域有七成左右在新巴爾虎右旗境内,盡管當地常年幹旱,但我們不向呼倫湖取一滴水。”新巴爾虎右旗委書記布和巴雅爾說。
呼倫貝爾還成立了一個專門保護濕地生态的公安部門——呼倫湖公安分局。該局副局長薛愛忠說,從2016年至今,他們偵辦多起犯罪案件,有效遏制了破壞呼倫湖資源和環境的行為。
十年治理,生态危機迎來轉機。監測顯示,呼倫湖水位和水面穩中有升,水面已擴大至2244.3平方公裡,水量達139.7億立方米,接近曆史最高水準。
生态好轉,野生動物又回來了。目前,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增加至345種,魚類增加至39種,哺乳動物增加至38種。“多年不見的兔狲,前年竟然在我家牧場安了家。”滿達站在岸邊,他看見鴻雁一掠而下,停留在沼澤地上築起了巢。
呼倫湖岸邊一塊牌子上寫着:“除了足迹,我們什麼也沒留下。除了攝影,我們什麼也沒帶走。”描述的正是現在人與湖和諧共生的關系。
從“治湖泊”到“治流域”
呼倫湖生态之變背後是保護理念之變。
“這些年呼倫湖治理與保護走過彎路,一度擱置,還曾在中央環保督察中被批進展緩慢。”呼倫貝爾市委書記高潤喜說,全市痛定思痛,及時轉變思路,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呼倫湖綜合治理工作。
十年間,呼倫湖生态保護和治理理念發生了三重變化:一是由“就湖論湖”轉變為流域綜合治理;二是由“九龍治水”轉變為協調統一;三是在“穩量盯質”基礎上更加重視建設水生态。
“作為吞吐性湖泊,呼倫湖的水量多少和生态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遊來水,不能‘就湖論湖’。”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鄒偉東說。然而,呼倫湖治理之初更側重治理湖體本身。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專業博士窦華山常年堅守在呼倫湖治理一線,他說:“當時各部門都是從各自角度出發,缺少對整個呼倫湖流域影響的考量。”之後,當地及時調整治理方案,統籌考慮濕地、沙地、草原和森林在區域生态系統中的作用及與河湖之間的關系,全面推進呼倫湖流域綜合治理。
為破解“九龍治水”的問題,呼倫貝爾市将涉及呼倫湖流域管理的多家機構合并,實作“一件事由一個部門來管”。
當地還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市長任副組長的呼倫湖生态綜合治理工作上司小組,并将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各級黨政上司班子年度考核。“上司小組上下關聯,進一步推動了全流域一體化保護治理工作的開展。”呼倫湖生态綜合治理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從業人員莫日根說。
呼倫湖的治理目标,也随着科研和實踐的深入不斷明晰起來。
窦華山表示,以前追求提升水質名額,但後來發現呼倫湖水質污染成因複雜,水質好壞也并不能完全反映環境品質的高低,比如水質雖差不适宜人類飲用,但依然能滿足各種水生物生存需要。
2021年,生态環境部同意“十四五”期間對呼倫湖不再開展水質評價考核。呼倫湖也成為國家首個開展水生态環境評價考核的試點湖泊。窦華山說:“從關注水質到更側重水生态,是呼倫湖轉向科學治理的一大表現。”
守好一湖碧水仍需久久為功
眼下,呼倫湖迎來最美的時節,當地政府部門針對呼倫湖夏季易發的藍藻水華現象,正加緊開展應急演練。
十年來,呼倫湖生态保護和治理取得長足進步,人們對呼倫湖流域生态的認識由淺入深,對問題成因的分析由表及裡,治理方法也更加科學、精準。
不過,新問題也随之而來。
一到夏天,局部湖水“異常”變綠,伴随着刺鼻的氣味,岸邊不時沖上來死魚。藍藻水華成了目前呼倫湖治理最棘手的問題。
“呼倫湖屬于藻型湖泊,依靠人為力量很難完全控制藍藻水華。是以當地主要是監測預警,在重點生态區域實施小範圍人工治理。”窦華山說,目前呼倫湖監測預警能力尚不足,以呼倫湖的面積來說,現有的自動監測站數量還不能提供足夠的資料采集量。
除此之外,基礎研究薄弱、跨國科研合作不便等問題,愈發凸顯。
“長時段的曆史監測資料,才能反映湖泊的演替規律和枯水豐水周期,指導我們科學開展保護治理工作。”窦華山說,但目前大陸關于呼倫湖的氣象和水文資料隻有六七十年跨度,水質也隻有20多年的監測資料,曆史資料缺失制約了基礎研究。
在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下設機關——呼倫貝爾市北方寒冷幹旱地區内陸湖泊研究院,兩層小樓裡幾乎每個房間都擺滿了實驗檢測儀器。研究院副院長敖文說:“科研儀器固然重要,但科研人員才是關鍵。目前研究院缺少高層次的科研人員。”
内蒙古生态環境廳水生态環境處處長李芳說,呼倫湖的治理成果來之不易,下一步治理必須依靠深入系統的科學研究,遵循自然規律,采取穩慎精準的治理保護手段。
守好一湖碧水,護好綠水青山,仍需各方久久為功,接續探索方法和路徑,進而實作從保護山河湖泊到促進生态環境的整體修複。
記者 于長洪 張麗娜 安路蒙 趙澤輝 王靖 呼和浩特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