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奚美娟:把表達的沖動落在文字上,可能和我是演員有關

作者: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

日前,著名表演藝術家奚美娟首部随筆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

8月22日,奚美娟做客上海思南文學之家,與複旦大學教授陳思和、上海戲劇學院前副院長楊揚、作家潘向黎,共同辦了一場談《獨坐》的圍坐分享會。奚美娟現場回憶了她從藝40多年的心路曆程,以及她對表演藝術的追求。

奚美娟:把表達的沖動落在文字上,可能和我是演員有關

每次都是有感而發、不得不寫

從藝40多年來,奚美娟在戲劇、電影、電視劇中塑造了衆多脍炙人口的藝術形象。《獨坐》是她的首部随筆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

奚美娟以溫婉的文筆書寫她的成長經曆、閱讀生活、創作心得,以及家人和所遇見的長輩,充溢着從生活中所擷取的力量,也展示了她的表演藝術觀。筆下的黃佐臨、周小燕、張潔、李敖、樊錦詩等人物躍然紙上,充滿魅力。

奚美娟:把表達的沖動落在文字上,可能和我是演員有關

“閱讀的過程,從一開始的‘圍坐’漸漸變成‘獨坐’的時候,你也許已經能夠在那書本知識的五彩斑斓裡遨遊了,或許可以‘重塑’自我。”這是奚美娟給自己首部随筆集命名為《獨坐》的緣由。

奚美娟在現場分享她寫這本書的緣起。“我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配置設定到上海人藝。我們這代人的成長和整個國家改革開放40年是同步的,我們經曆了很多從無到有的劇變。對當時的年輕人來說,沖擊力很大,我就想把它寫下來。那時候的文字可能幼稚,但我還是很珍惜。”

奚美娟認為自己是業餘寫作者,“我的職業是表演,沒有命題作業的負擔和壓力,每一次都是有感而發、不得不寫。就像舞蹈演員,最終不知如何表達,因而舞之蹈之,心理有一種激情。而我把這種沖動落實在文字上,可能也跟我的表演專業有一定關系。”

奚美娟:把表達的沖動落在文字上,可能和我是演員有關

兩次獲金雞獎,感受大不同

1991年,奚美娟主演的首部電影《假女真情》就獲得了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相隔31年,2022年她再次憑電影《媽媽!》馮濟真一角摘得“金雞”。

談到這兩次獲獎,奚美娟感慨良多。“第一次拿金雞獎非常高興、備受鼓勵,因為我跨界有了好結果。之前的15年,我一直以舞台為主,甚至某個階段,我認為自己就是為舞台而生。當年上影廠要拍電影《燭光裡的媽媽》,導演一定讓我參加。同時我們劇院有另一個話劇要我回去演,我二話不說就回去演話劇,不拍電影了,當時對戲劇的迷戀和投入就到了這種程度。”

奚美娟說,當年的話劇演員轉向電影以後,很容易被說有“舞台腔”。“作為女主演正式在電影界亮相,能得到金雞獎的鼓勵。我覺得是對我跨界的鼓勵。”

奚美娟:把表達的沖動落在文字上,可能和我是演員有關

“31年後,演員跨界早已沒有界限,也聽不到舞台腔這樣的說法了。但是對我這個年齡段的演員又有新考驗——五六十歲進入中老年狀态以後,還有沒有創作的沖動、激情、原動力?你還有沒有能力去高品質地塑造人物,而不是泛泛隻憑着經驗就去塑造?”

奚美娟說,媽媽這個角色對她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驗。“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希望達到‘我就是’的狀态。阿爾茲海默症專業醫生跟我說,演員任何人都無法達到真的像他們,因為你不是病人,所有的反應,你不可能跟他一模一樣。我拍這部戲非常投入,讀劇本、想劇本、想人物,大概小半年我都感覺被這個人物附體。”

奚美娟試圖讓自己變成電影中的阿茲海默症病人,而不隻是“演了一個病人”。奚美娟說,“觀衆可能不見得會看得那麼明白,但是對從事了一輩子表演專業的人來說,就有微妙的分寸感的不同,你就是那個病人,這是我想追求的狀态。最後得到了觀衆的認可,拿到金雞獎是對我60歲之後工作能力的鼓勵和認可。”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邵梓恒

校對 | 朱艾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