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辰的轉型之路:跨過那道關口,我的人生越來越黃金

作者:南方都市報

在成為《未來中國》《時間的答卷》《閃亮的名字》這批有更多思想輸出的節目的女性制片人之前,陳辰在東方衛視首席女主持的履曆上,也成績斐然:《娛樂星天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舞林大會》《陳辰全明星》……每檔節目都落地有聲,在收視與口碑上都有不俗的反響。當那個長着一張娃娃臉、聲音充滿少女氣,在各類晚會舞台上炙手可熱的女主持人,有一天走到30歲的關口時,她突然感到一陣迷茫,能力與個人預期的沖突,壓力與成長的博弈,家庭與事業的平衡……她好像失去了自己無數次站在大型舞台上的那種冷靜自信的掌控感。對行業和自身的清醒判斷,對未知和嘗新的孜孜追求,讓陳辰果斷去尋找自己的下一個舞台——從單純的節目主持人,到兼具主持人與制作人的雙重角色的“跨界”之路。

陳辰的轉型之路:跨過那道關口,我的人生越來越黃金

如今的陳辰,已經成功走出了娛樂女主持的藩籬,并承擔起更加重要的責任,扮演更加豐富多元的角色,她整個人也顯得越來越知性和溫潤自信。這個暑期,在她擔任主持人與制片人的首檔中國前沿科學思想秀《未來中國》第二季在四大衛視聯合播出之際,本刊記者對話陳辰,她從方方面面回顧了自己職業生涯所面對的困惑與釋然,以及如何在不斷的跨界轉型中實作自我成長,分享她對新時代女性的認知和思考。

職業初心

無數正回報疊加

才能不斷激勵自己并找到理想

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大學,後來又攻讀了傳播學碩士,陳辰大學時的夢想,并不是成為主持人,而是成為一名記者,做一個追求事實與真理的人。陳辰笑言,曾經想過“南漂”,當一名南方報業的記者。大三那一年,一次突如其來的機遇讓她的人生軌迹發生改變,一檔少兒英語節目《小太陽俱樂部》的主持人兼職工作,帶領她進入了主持行業。“當年的我和今天的年輕人很像,在沒有完全找到符合自己夢想的工作時,一邊主持一邊繼續念書,研究所學生畢業後在主持上也小有影響力了,來找的節目挺多的,觀衆好評度也挺高的,在不斷的短期激勵下走上了主持人這條路。”

回憶對自己影響深遠的節目,《娛樂線上》《娛樂星天地》是不可抹去的一筆,初出道時長着一張娃娃臉,活潑可愛的本色性格,是陳辰被觀衆喜愛的第一步。但促使她往前再邁一步的因素,則關乎能力。在主持衛視第一代選秀節目《加油!好男兒》《我型和秀》中,陳辰進一步悟出了主持人的本分,“在大節目中,主持人的分寸感很重要。我們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角色,陪伴選手們一起成長。”跟随電視台的安排,陳辰順理成章站上更大的舞台,主持了多屆的上海電視節開閉幕式、上海國際電影節開閉幕式。“在更大的舞台上訓練,進一步提升了我的控場能力。主持人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從觀衆到嘉賓,把每一個人照顧好。”

陳辰的轉型之路:跨過那道關口,我的人生越來越黃金

2015年勞倫斯世界體育獎頒獎禮是一場世界矚目的盛會,陳辰成為勞倫斯史上首個中國主持人,她在主持過程中溫潤大方、親切自然,還能跟語速極快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即興調侃。比起自己主持生涯的“高光瞬間”,陳辰更被歐美的電視工業震撼。“當時的直播是由奧斯卡團隊負責的,我們中方團隊也學到很多東西,包括我們使用了提字器,還有晚會前無數次的彩排,它讓現場所有人的表現達到最極緻。呈現一刻讓别人看到的松弛自然,都是源于你之前緊張細緻的反複演練。”

随着年齡、經驗的增長,陳辰在主持風格上慢慢凸顯自己的本色,從以前的活潑少女氣到現在的知性大方,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陳辰多次提及何炅是自己非常欣賞的主持人,“每個台的主持人風格不同,但一個好的主持人是殊途同歸的:能夠讓别人舒服,能夠托舉别人、讓别人發光。何炅就屬于太陽型的主持人,他的光能夠照到每一個人,而不是隻有自己發光。”經過多年積累,陳辰逐漸達成對自己的期望,并且始終在往更好的方向走着。

找尋職業的熱愛,陳辰花了十幾年。她認為,找到職業初心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是不斷通過事業中正回報的疊加,才能不斷激勵自己前行,最終找到理想。“理想就是 Early success。當我們抓住了眼下的一個機會,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反響,慢慢在這些正回報中得到了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不斷被鞏固、被加強,最終才能成為理想。我花了十多年時間,在我開始轉型做制片人之後,才真正對這個行業有了更多的掌控感,也有了更多的成就感。”

轉型之路

過了40歲我一點都不焦慮了

我的人生越來越黃金

最近,東方衛視20周年特别節目出現了許多“爺青回”的名場面,好男兒重聚、型秀重聚、加油2008重聚,這些節目當年都是陳辰主持,導演組笑她堪稱“東視勞模”,在這20年裡幾乎參與了東方衛視所有的大型節目。在台前,充滿好奇心的陳辰總是欣然接受一份份新的挑戰,“跨界”的腳步也在逐漸邁向幕後。“轉場到幕後,我覺得還是個人選擇,與我的教育背景、性格都有關系。我的樂趣在于看到一件事情從無到有的創造,融入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又在過程中收獲新知與成長。當我看到一檔節目制作出來後,達到我的預期或超過我的預期,這是我最大的爽點。”

陳辰的轉型之路:跨過那道關口,我的人生越來越黃金

陳辰在幕後耕耘的時間比觀衆知道的更早。從《陳辰全明星》開始,她就作為節目的核心人,推動節目的程序。從《閃亮的名字》之後,陳辰全面開啟了幕後制片人的轉型之路。明面上,陳辰的事業一直順風順水,主持節目一直不斷。實際上,有着較高内驅目标的她,在邁向深度主持的道路上也曾對自己産生過質疑。在30歲的關口,她陷入患得患失的狀态:“曾經,我在新人階段非常炙手可熱,但總有褪去新人光環的這一天,30歲我遇到了自己的瓶頸期。要再可愛,我自己也不甘心可愛了;要讓别人覺得你有料,自己的人生曆練還沒有準備好。大家一直稱贊的‘娃娃臉’反倒變成我轉型到深度欄目不可跨越的一個障礙,樣子還像個小女生,和行業大佬對談,總顯得過于乖巧而缺乏鋒芒。那段時間我的内心還是比較掙紮的。”

轉型做制片人的沖動,緣于在主持舞台上突破力不足的時候,陳辰想創造下一個屬于自己的舞台。期間的辛苦就像一次拓荒,沒有資源可以依賴,從零開始組建團隊,面對更強的競争對手,不斷地投入熱情、毅力和智慧去創作。陳辰感慨道:“從我找團隊開始,我與團隊非常年輕的小夥伴一起成長,那段時間我特别開心,找到了歸屬感。雖然當時節目影響力沒那麼大,但那是我一個很紮實的成長階段。做幕後過程中我做了很多嘗試,也有很多失敗,但這些經曆都構成了現在的自己。”現在的她,對于完成一個好的電視節目的本質規律的了解,包括其中的執行力和掌控力,都在無形中增強了。所有吃過的苦受過的累,終會變成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

40+的陳辰,對自己充滿自信,産後“複出”更實作全面轉型。“首先是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好媽媽是更好自己的一部分。我很幸運,生活中有很多幫手,對于家庭與事業的平衡,我也有自己取舍度。我可能會犧牲一些 24小時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的時間,但我會想辦法創造一些更高品質的陪伴時間。我覺得現在依舊是我事業的黃金期,我還有很多開拓的機會,我内心還有很多想法想去實作。”回看當年因目标感缺失而感到焦慮的30歲,40+的陳辰反而找到煥發生命力的脈門。“30歲的焦慮來自于患得患失,是對自己的優勢和局限還不夠了解。過了40歲我反而一點都不焦慮了,我覺得我的人生越來越黃金。因為我對人生的了解不一樣了。現在我的精力和健康還能拼一拼,同時我的閱曆和見識也在增長,看過跌宕起伏,嘗過挫折與成功,對人和事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未來中國》

我想做有營養的節目

給年輕的孩子們播下一顆種子

聚焦中國前沿科學的思想秀《未來中國》,是陳辰作為制片人,與團隊一起研發、打造的電視節目。第二季在暑期檔開播,覆寫了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安徽衛視四大衛視,還上線哔哩哔哩、抖音等新媒體。不同于過去嚴肅型的科普節目,《未來中國》更注重節目呈現的趣味性和年輕化。陳辰坦言:“從趨勢上講,我想做有營養的節目。無論主旋律節目還是娛樂節目,現在已非常飽和,我們想開辟新的賽道。科學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當代的年輕人應該‘追怎樣的星’?科學家應該在榜單上擁有一席。但大衆傳媒還沒有在科普上有很多嘗試。把我們的創新和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這對于傳播很重要。”

陳辰的轉型之路:跨過那道關口,我的人生越來越黃金

若想打動年輕人,就要切換到年輕人的視角去做節目。陳辰認為,科普節目要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需要縮短與閱聽人的距離,更加親民。節目裡出現許多面容姣好、性格幽默、科研實力強硬的高才生,《未來中國》緻力于為年輕人打造“科學偶像”。在選擇年輕嘉賓上,陳辰非常嚴格,“真學霸是他們的硬名額。我們按照打造青年偶像團隊的名額來打造這個青年團,無論造型還是他們的幹貨輸出,都會用心設計。要讓觀衆覺得:這個科學節目真年輕、真有趣、真潮啊!”

新一季節目有了更多外拍和沉浸式的科學現場,選題也做了更新。“回看第一季選題,很多都是基礎學科,比如可控核聚變、量子力學等;第二季我們更加關注國際民生,包括生物多樣性、雙碳、新能源、晶片、人工智能等,都是緊貼時代的。作為一個對社會動态有求知欲的人,這個節目内含的資訊量都會幫助到你。”

作為制片人,陳辰對節目的期許并不展現在收視率或所謂的“出圈”上,她希望通過節目,給孩子們埋下一顆種子,期待以後的生根發芽。“如果有少年看到這個節目,是以而種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未來成為一個科學家,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功勞了。這樣的科學類垂直節目,我們并不期待它像選秀或音綜那樣火爆。這不是一個正确的期待。我們是潤物細無聲,慢慢形成一些改變,喚醒一些理性思維、科學精神,這才是我想要的結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一個“實在沒辦法突破了”的時刻,你要堅持的是什麼?你要怎麼闖過那些心理關口?陳辰内心已經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如今的陳辰,已經跳脫年齡的架構,時刻充滿動力地迎接未來的各種挑戰,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知識的浸潤下,綻放自己蓬勃的創造力。

采寫:南都記者蔡麗怡實習生馮钰炫

圖檔: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