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文|青史耀華

編輯|青史耀華

«——【·前言·】——»

弗朗索瓦·特呂弗(以下簡稱特呂弗)是法國電影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電影大師。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作為影評家,他筆耕不辍,發表電影評論無數,推動法國電影革新程序;

作為導演,他共拍攝4部短片和21部長片,其帶有個人獨特氣質的影片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獨特的印記。

他是叛逆的影評人。

«——【·童年·】——»

特呂弗于1932年2月6日出生在法國巴黎,因私生子身份出生便被母親雅尼娜寄養在别處。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後被善良的外祖母接回,10歲時因外祖母離世才被母親和繼父接到巴黎。巴黎新家壓抑的家庭氛圍、不公正的對待、母親的忽略和嫌棄逐漸培養了他叛逆的性格。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14歲時特呂弗因種種頑劣行為離開學校,在社會底層從事過多種職業。

從少年時代起,他便迷戀電影,即使在進入少管所和應征入伍期間也保持着對電影的熱愛。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1953年,特呂弗從部隊複員回家,在著名影評人安德烈·巴贊的熱心幫助下,開始在《電影筆記》和《藝術》上發表他那些觀點犀利的電影評論。

這是特呂弗電影生涯的起步和為日後成為一代電影大師做的積澱。

«——【·特呂弗事件·】——»

1954年,特呂弗在《電影手冊》上發表《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直接抨擊了業已建成的法國電影,被稱為“特呂弗事件”。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引起電影界和影評界的轟動并遭到反擊。

特呂弗聯合當時《電影手冊》的年輕評論家們:裡維特、夏布羅爾、戈達爾等繼續進行新的電影評論。

這次論戰之後,特呂弗更加勇敢向前。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1955年,特呂弗在《藝術》上發表文章《評論界的七大罪行》,在電影評論界開創了一種新方式。

1957年,在戛納電影節開幕之前,特呂弗在《藝術》周刊頭版發表檄文《戛納電影節将何去何從?——文學統治下的評委會中的五位院士》。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對學院主義的電影節提出質疑。

他認為在學院式評判标準下法國電影制造了太多的平庸作品,這種電影拘泥于俗套,依賴攝影棚加工,依靠劇本和演員賺銷量,完全忽視新事物和新群體。

同時他指出目前法國電影的危機隻有一條出路:信任“作者”——作者既是導演又是編劇,導演可以像編劇一樣自由選擇團隊,進行個性化創作。

文章再次引起電影界的抗議,戛納電影節的上司拒絕特呂弗參加下屆電影節。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與兩年之後即1959年邀請特呂弗出席電影節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也說明作為影評人的特呂弗對法國優質電影的批判得到了官方的接受,推動了法國電影評判标準的改變,為法國新電影的革新做出貢獻。

他從新浪潮導演成長為世界電影大師。

電影始終是特呂弗心中最熱愛的一項事業,拍出他心目中理想的電影一直是他藏在心中的夢想。

«——【·特呂弗的電影嘗試·】——»

随着他本人在電影評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法國電影評論界獲得了知名度,特呂弗想拍攝一部屬于他自己的電影的願望愈發強烈。

1954年,在朋友的幫助下,特呂弗開始了第一部短片《一次通路》的拍攝計劃。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最終,影片隻用了5天拍攝,時長8分鐘。特呂弗對這部影片感到非常不滿意,沒有給任何人甚至包括《電影手冊》的朋友們看過。

這次失敗的拍攝後,特呂弗感到沮喪,他懷疑自己當導演的才能,決定重返評論界并開始着手對自己敬佩的導演的訪談,了解電影大師的創作秘籍。

«——【·特呂弗的電影事業·】——»

1957年8月2日,特呂弗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影片《頑童》開拍,在1958年2月舉辦的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拍完《頑童》之後,特呂弗嘗試拍攝長片,經過籌備,《四百擊》的拍攝終于提上日程。

1959年4月,《四百擊》在馬伯夫(Marbeuf)舉行的記者專場放映時獲得不錯反響。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戛納電影節組委會受當時新電影運動的影響,向文化部長建議将《四百擊》以及其他兩部影片作為代表法國的正式影片參加電影節。

特呂弗的第一部長片電影以法國新電影的姿态登上第12屆戛納電影節舞台并斬獲最佳導演獎。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年僅28歲的導演特呂弗幾天之内成為了一個象征性的人物,其影片也開始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關注和贊美。

影片還引發了一種社會現象,即對青年兒童群體的關注,也為法國電影中新形象的創造提供了一種借鑒。

《四百擊》的成功鼓舞了年輕的電影評論家們,他們也紛紛按照作者電影風格創作自己的第一部影片,法國電影新浪潮席卷而來。

特呂弗第二部長片《槍擊鋼琴師》作為“黑色電影”與私人日記,他想在這部影片中尋找一種新風格,影片放映時反響平平。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在失望之餘,他終于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準備《朱爾與吉姆》的拍攝,這也是被譽為最能代表特呂弗風格和他最優秀的一部電影。

早在拍攝《四百擊》之前,特呂弗就被作家亨利·皮埃爾·羅謝的小說《朱爾與吉姆》打動。

曾下定決心要改編這部小說,但正是因為對這個故事的喜愛讓他在能力不夠之時不敢輕易行動,隻能等待時機成熟。

最終,特呂弗在影片中以純潔的三角戀關系進行了一次倫理美學的嘗試,受到了評論家的稱贊。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外省報紙不再報道他是問題少年,而稱他是一個正直的、有人情味的導演。

此外,該影片也在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上映,都獲得成功,《紐約郵報》評論影片為“法國電影最有趣和最獨特的作品之一”。

1962年,特呂弗萌生了采訪美國電影導演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以下簡稱希區柯克)的想法。

進入到他電影生涯的“希區柯克”階段,開始于影片《軟玉溫香》,經曆了科幻片《華氏451度》,結束于《黑衣新娘》。之後。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他開始着手安托萬成長系列影片。

1968年,特呂弗的一部小成本電影《偷吻》獲得了不可否認的成功,并獲得了1969年的路易·德呂克獎。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偷吻》的意外成功解決了特呂弗的卡洛斯公司的财務問題,讓導演可以籌劃一部更為野心勃勃的影片——《密西西比河上的塞壬》。

1971年,特呂弗經曆了人生的低谷,重新在作家亨利·皮埃爾·羅謝的小說中尋找靈感和力量,将其另一部作品《兩個英國姑娘與歐陸》搬上熒幕。

這部影片被評論家稱為是“時間和痛苦孕育的成熟作品”。

«——【·特呂弗的晚年·】——»

1972年,特呂弗創新電影的拍攝形式,開始拍攝電影《日以繼夜》。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将演員在拍片過程中的私生活和他們扮演的人物的生活同時呈現。

1974年,該部影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特呂弗電影生涯後期最大的創新和成功來自于影片《最後一班地鐵》,影片使用“戲中戲”的精妙結構和大制作,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1981年,該片一舉奪得當年凱撒獎10項大獎,同時也引起電影界對特呂弗的争論。

1982年,特呂弗開拍《情殺案中案》,執意以黑白色調回歸自己心儀的黑色電影,這也是特呂弗最後一部影片。

1984年4月,特呂弗病情嚴重,臨終前,導演還惦念着沒有完成的自傳體小說以及籌劃新電影《皮革鼻子》。

«——【·結語·】——»

1984年10月21日下午2點30分,特呂弗在美國去世,年僅52歲,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大遺憾。

弗朗索瓦·特呂弗及其電影

特呂弗是世界電影史的獨特存在。

從喜愛電影的叛逆少年成長為名列世界電影史的大師,特呂弗始終将生命在電影中燃燒,在電影中傾注他的熱情。

作為一名影評人,他激情澎湃、言辭犀利,攻擊着僵化的法國優質電影,又以其驚人的才智和審美眼光寫着令人着迷的影評。

他聯合着以《電影手冊》為陣地的年輕影評人,堅持“作者電影”,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證明了新浪潮電影的魅力,為電影界帶來了一股爽朗、自由而真實的電影之風。

以特呂弗為代表的年輕導演們上司的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間接孕育了“中國的新浪潮電影”。

在中國香港,以徐克、王家衛為代表的導演拍攝出香港新浪潮影片;

在中國台灣,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代表的導演拍攝出台灣新電影;

在中國大陸,陳凱歌、張藝謀等“第五代”導演拍攝出具有新浪潮氣質的新影片。

他們的精神資源都可以追溯到法國新浪潮電影。

但是特呂弗作為一位天才導演,其精神資源絕對不局限于“新浪潮”。

縱觀其不斷探索創新的從影人生,以及類型多變卻始終帶有個人獨特氣質的4部短片、21部長片。

他在作者電影和類型電影中不斷嘗試和創新。

既不囿于新浪潮已有的美學和叙事風格,也沒有在模仿美國類型大片中喪失自己已有的美學品質。

并且在不斷地嘗試和探索中将這兩種電影類型融合貫通到個人氣質中,既取得了票房的成功又收獲藝術上的認可。

作為法國藝術電影大師,特呂弗在美國好萊塢也受到了歡迎,甚至是同輩中唯一一位在好萊塢如此受賞識的導演,印證了特呂弗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這也是特呂弗作為一代電影傳奇的魅力所在。

真正的電影大師,是跨越國界、跨越電影類型、跨越時代的,他屬于全人類!

«——【·參考資料·】——»

[1]黃會林,彭吉象.電影藝術導論[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2]梁良,陳柏生.集體回憶·特呂弗[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3]路春豔.互動與融合:中國電影文化研究(2000-2019)[M].北京:北京師 範大學出版社,2020.

[4]劉強.中國電影美學的探索與變革[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

[5]劉志.藝術電影美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