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作者:經濟觀察報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文博時空 作者 江流夜 2012 年至 2013 年,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附近的一處西漢墓地出土了大量簡牍,學界稱為“天回醫簡”,正是失傳已久的扁鵲學派書籍。與之配套的,還有一個完整的經脈漆人,是迄今大陸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人體經穴醫學模型。美國中醫藥針灸學會的李永明博士表示:中醫中的“經脈”是否有科學依據,是現代科學研究的一個前沿問題,而新出土的天回醫簡和經脈漆人,将為這個課題提供重要的推進。

時間回到 2012 年 7 月,成都地鐵三号線建設工地旁,發現了一處西漢早期的墓地:“老官山漢墓”。在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發現椁室周圍全部包裹了青膏泥。但是成都平原并不産此類粘土。這種泥土黏性極強,能很好地密封、保護墓葬,多見于楚國墓葬。很快,在一号墓葬中出現了一個帶有“景氏”兩字的漆案,并且出土了大量的官文書。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秦統一之後曾把楚國貴族景氏遷往關中,漢初景氏的一支又遷入蜀地。是以,一号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正是漢初宦遊成都的楚國貴族後裔。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一号墓葬帶有“景氏”兩字的漆案

二号墓經鑒定為一女性墓葬。北京大學中文系董珊教授表示,二号墓中出土了一方印章“萬氐奴”,“氐奴”很适合做女性名字,應該就是墓主人的私名,此外,墓中的陶罐都有封泥“萬”字,更加坐實了墓主人應當是“萬氏”。值得一提的是,墓中有一架儲存完好的蜀錦織機模型,配有等比例縮小的織工俑。董珊教授釋讀俑上的文字分别是人名“常利”和“毐”(ǎi)。據此推測,萬氏生前很可能負責管理蜀錦織造,手下還有常利、毐幾位“打勞工”。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二号墓相關文物(私名印、陶罐、織機模型)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二号墓發掘場景

三号墓則是重頭戲,出土了經脈漆人、大量竹簡,還有用于研磨藥物的鐵制杵臼。這些物品都暗示着,墓主人應當是一名醫生。董珊教授指出,三号墓的漆器有朱書“弓”字,可能是這位醫生的氏,但另一方面,這種漆器上的題銘文,可能是器主,也可能是器物的制造者,是以還不能完全确定。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三号墓部分示意圖,44 經脈漆人,121 天回醫簡,118 鐵制杵臼

總之,這個墓地的主人們在兩千年前,可能正管理着成都的政府、紡織業、醫療業,在當時已屬地位較高的人員,是妥妥兒的成都“白領”。那麼,這位兩千年前的漢代醫生,将會為我們講述怎樣的中醫奧秘呢?

在中醫實踐,尤其是針灸實踐着,需要精準定位腧(shù)穴(“穴位”的學名),是以在教學中,經常需要借助人體模型來示範腧穴位置。根據中醫史的一般研究,最早的針灸銅人是北宋天聖四年(1026 年)翰林醫官王唯一奉宋仁宗之命鑄造的。而這一經脈漆人的出現,把中醫使用經穴人體模型的傳統上推了一千年。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左為紅外線成像,右為可見光成像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左為紅外線成像,右為可見光成像

董珊教授指出,通過細緻觀察漆人,可以發現漆人的制作與刻畫、标注都是由不同的人專門來完成。目前已經發現漆人上有黑、白、黃、赤四種顔色,但不能排除還有第五種青綠色,以對應傳統中醫中“五色脈”的說法,但是由于青綠色最難儲存,往往也最難以發現。這些不同的顔色表示了脈的陰陽五色。

此外,最難能可貴的是,許多腧穴旁邊,還被标注了文字。據董珊教授研究,漆人身上的題記一共有 20 字,其中,最明顯的是背部的“心肺肝胃腎”五字。此外,還在肘窩、腘窩處标記了“溪”,胯部标記了“谷”,腋窩标記了“腋淵”,這些都是人體最大最主要的關節。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漆人背部銘文

這些銘文為漆人性質的判斷,起到了重要作用。據考古隊的楊永鵬考古員回憶,當時他在三号墓中清理積水,突然在水中發現了一個異常精緻的木人。而正巧前幾天,他剛好閱讀了幾年前綿陽雙包山漢墓的發掘報告,其中有一個殘損的經脈木人令他印象深刻。很快他發現了背部的“心肺肝胃腎”,随即高呼“這兒有個經絡經穴俑!”衆人立馬圍了過來。隊員們這才意識到,真是挖到寶了!

董珊教授介紹到,銘文中的“腋淵”甚至可以用來糾正傳世古書中一個沿襲了兩千年的錯誤。在傳世的中醫古籍中,有一個“淵腋”,與其他衆多以“某某淵”命名的穴位(“太淵”、“清泠淵”)格格不入。這枚漆人發現後,可以斷定傳世文獻中的“淵腋”正是“腋淵”在傳抄中的誤倒。

就在漆人旁邊,還有一堆漆黑的、像面條一樣的東西,這是在水中浸泡了兩千年的竹簡。經研究人員整理,發現其中寫有“敝昔”兩字。這兩字就是“扁鵲”在西漢時期的寫法。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柳長華教授解釋說,古代的神醫“扁鵲”(大約公元前 407 年-公元前 310 年)生活在戰國時期,真名叫秦越人。“扁鵲”是當時人借用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給他起的綽号。漢代山東一代有一個倉公學派,繼承自扁鵲,司馬遷寫《史記》時把他們放到一起寫了《扁鵲倉公列傳》。《天回醫簡》很可能是倉公學派從山東帶入四川的扁鵲醫書,已經失傳了兩千年。其中記載了很多古方,比如有一個“寒熱咳醪”的醫方,專門治療久咳不愈,放在我們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剛出土的竹簡

《天回醫簡》一共 900 多枚竹簡,共記載了8部醫書,在去年底正式整理出版。8 部醫書中,與經脈漆人最密切的是《脈書》。李永明博士認為,《天回醫簡》和經脈漆人揭示了古代中醫學說從十一脈到十二脈的轉變,反映了早期經脈理論的解剖學依據。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天回醫簡《脈書》片段 右上角為“敝(扁)昔(鵲)”

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人體一共有十二條經脈,肩負着運作氣血、聯絡溝通的作用。然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以及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中都出土的古代醫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對人體經脈的劃分都隻有十一條,缺少了後世中醫中位于前臂正中的“手厥陰心包經”。古代如何發展出“第十二條經脈”的問題一直困擾着中醫學界。

這次出土的《脈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古代的十二脈體系。這多出來的一脈《脈書》稱作“心主之脈”,在經脈漆人的上肢内側正中間被用一條白線标出。是以,研究者一緻認為,《天回醫簡》正是古代中醫學說從十一脈發展到十二脈這一重要轉折階段的代表。李永明認為,早期理論中缺失的手厥陰心包經不是偶然現象。根據他對竹簡順序的複原,心主之脈是《脈書》記錄的最後一脈。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對前臂正中動脈的研究報道

李永明援引了澳洲等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證明人類在最常見的兩條桡動脈和尺動脈之外,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擁有一條新的前臂正中動脈。李永明說,每個人在嬰兒階段都有前臂遺留正中動脈,但是成年後絕大部分都萎縮了,隻有10 %—30 %的人會保留這條動脈。是以,十一脈到十二脈的轉變,很可能是古人基于臨床脈診實踐的積累,發現了部分人體内的遺留正中動脈,因而加入經脈體系,命名為“手厥陰心包經”。這一解釋也比部分學者認為單純是為了湊 12 這一數字更加具有說服力。

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醫學與經脈漆人,告訴你經脈奧秘 | 新知

遺留正中動脈

此外,李永明還認為,根據簡帛醫書中對陰脈陽脈的區分:強調陽脈始于或止于頭部,陰脈始于或止于胸腹;陽脈以神經、肌肉、骨骼病變等痛證為主,陰脈以心絞痛及内髒壞死等病症為主;陰脈有脈搏而陽脈沒有脈搏等等證據,提出了“陰脈為動脈,陽脈似神經”的假說。這是對中醫經脈學說起源的一個重要猜測。不過李永明表示,這一假說還有待更多出土材料的檢驗。

總之,對于經脈漆人和《天回醫簡》的研究才剛剛進入快車道。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精彩的、突破性的研究出現。而現藏于成都博物館的這個隻有 14 厘米長的經脈漆人,已經成為了館内最小的鎮館之寶,向參觀者述說着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奧秘。

2021 年 9 月 16 日至 12 月 12 日,成都博物館專門舉辦了“發現中醫之美——中國傳統醫文物特展”。不過,彼時由于疫情影響,很多人沒能一目睹漆人的真面目。好在經脈漆人現已轉入成都博物館二樓的常設展“花重錦官城”中,旁邊還展出了《天回醫簡》的部分竹簡實物。成都大運會期間(2023 年 7 月 28 日—8 月 14 日)成都博物館周一至周日全周開放。其他時間周一閉館。

開放時間:周日至周四 9:00-18:30 (18:00 停止入館);周五、周六 9:00-20:30 (20:00 停止入館)。成都博物館實施限流措施,每日限流 20000 人,需要預約參觀。每日 10:00-12:00 14:00-16:00 為觀展高峰,建議錯峰參觀。

預約方式:關注“成都博物館”微信公衆号—“活動”—“門票預約”—“觀衆預約”。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發掘簡報》,《南方民族考古》2016年第1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考古》2014年第7期。

黃龍祥:《老官山出土漢簡脈書簡解讀》,《中國針灸》2018年第1期。

黃龍祥:《老官山出土西漢針灸木人考》,《中華醫史雜志》2017年第3期。

梁繁榮等:《成都老官山出土經穴髹漆人像初探》,《中國針灸》2015年第1期。

梁繁榮等:《揭秘敝昔遺書與漆人:老官山漢墓醫學文物文獻初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

邱科等:《從西漢出土經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陰經脈的循行演變》,《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年第10期。

天回醫簡整理組:《天回醫簡》,文物出版社,2022年。

張雷:《老官山漢墓文物所見腧穴問題初步研究》,《中醫文獻雜志》2021年第1期。

圖檔 | 江流夜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