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幼兒多自主 教師少做主

作者:新湖南

盛夏的上午,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中心幼稚園迎來了30餘位觀摩者,他們一入園便分散到各個遊戲活動區,每人標明一名幼兒進行半日活動觀察,并在遊戲後跟進幼兒做一對一傾聽、記錄。

這是日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支援、海南省教育廳等機關主辦的部分省市踐行《幼稚園保育教育品質評估指南》工作交流活動的一幕。來自全國18個省份安吉遊戲實驗區的幼教工作者分組走進瓊中縣和海口市,現場觀摩12所幼稚園的遊戲,分享感受、研讨問題,并請專家答疑。

2020年,瓊中縣被遴選為教育部安吉遊戲推廣計劃實驗區,開啟了自主遊戲探索。随着探索的深入,瓊中縣把踐行《評估指南》作為推進幼有優育的重點工程,以持續深入的教研引領幼稚園追求真實踐、解決真問題,幫助教師重塑兒童觀,“幼兒多自主、教師少做主”漸漸成為一種共識。

調整一日活動,給幼兒更多遊戲機會

清晨,瓊中縣幼稚園的孩子們開始了一日活動,天氣觀察、植物觀察、閱讀、室内外自主遊戲,他們按自己的意願,自主決定玩什麼、怎麼玩、與誰玩、在哪裡玩,甚至玩與不玩都由自己做主。

“成為安吉遊戲推廣計劃試點園後,我們深化幼稚園一日活動改革,舍去了以往主要按照教師預設的教案開展的集體教學活動,将遊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逐漸将自由、自主的遊戲精神滲透到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瓊中縣幼稚園園長陸家銳說。

瓊中縣位于海南島中部,是黎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典型的山區縣,學前教育基礎比較薄弱。為推廣安吉遊戲,縣教育局成立了由局長擔任組長、分管局長任副組長的上司小組,并印發了推廣計劃方案。“我們把推廣應用安吉遊戲作為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的重點工程。”瓊中縣教育局副局長郭龍文說。

學習安吉遊戲,首先要保證孩子有充足的遊戲時間和空間,為此,瓊中縣在一日活動上“動刀子”。2021年,《瓊中縣深化幼稚園一日活動改革指導意見(試行)》的下發,讓“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在幼稚園真正落地有了指引。

從一日活動安排來看,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活動、自主遊戲、自主閱讀、遊戲反思、集體活動,要保證每天室内外自主遊戲時間不少于3小時。在環境支援上,也倡導最大限度地保障幼兒的遊戲權利,支援幼兒充分遊戲、主動探索與創造性學習。

走進紅毛中心幼稚園,記者看到了沙、水、泥、植物等原生态的自然元素,坡地、溝壑、草地、水稻田等多種地形的遊戲區,幼兒在各個遊戲區盡情玩耍。而灣嶺鎮中心幼稚園則是另一番熱鬧景象,該園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鄉土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為幼兒創設了自然、豐富、多樣的遊戲環境。“趕狗歸坡”“拉烏龜”“竹竿舞”……園長王冰說,這些民間體育遊戲,在幼兒自主探索和創新中,生成了很多有趣的玩法。

教師放權幼兒遊戲,管理者也要放權給教師,将教師從傳統的管理機制中解放出來,信任教師,允許他們自主選擇各種方式靈活地完成一日計劃,随時記錄、随時反思,這是瓊中縣幼教人在實踐中形成的體會。

“我們改變園本教研,靈活做好‘四導’,保障幼兒有更多的遊戲時間。”紅毛中心幼稚園園長王明珠說,“四導”指的是:走班式指導,管理者走班及時回應教師的提問;個别化指導,管理者線上+線下評價案例,一旦發現問題就與個别教師約定指導時間;現場式指導,管理者每天到各班區域一對一傾聽教師的心聲;集中式指導,管理者集中回答教師的疑惑。

“相信每一個幼兒都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安吉遊戲創始人程學琴說,這句話被寫進《評估指南》,作為“科學理念”關鍵名額中的考查要點,就是要教師重塑兒童觀,放手遊戲,發現兒童。

觀察幼兒遊戲,不急于介入或幹擾

在營根幼稚園的戶外活動場地,中班幼兒炎炎拿着一塊木闆想搭在方箱上,在方箱上坐着的幼兒說不可以,因為這樣可能會碰到自己,但炎炎很堅持,還是想搭上去,并做了搭上去的動作。帶班的符老師在旁邊觀察着兩名幼兒的交流,但并沒有語言或動作提示,隻是微笑地看着。随着兩名幼兒争執的聲音變大,旁邊一名幼兒被吸引過來,他對炎炎說,把木闆往下挪一點兒,也能搭上,還不會碰到人。

“那時,如果教師出來幹預,就不會出現三名幼兒精彩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會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場觀摩的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胥各莊中心幼稚園園長張愛榮感慨道。

自主遊戲開展初期,教師普遍感覺茫然不知所措,怎樣觀察、傾聽、記錄?如何了解幼兒的遊戲行為?比如,有的幼兒與同伴發生沖突,有的幼兒重複看似單調的遊戲,有的幼兒一直旁觀或獨自遊戲,看見這樣的遊戲行為,該不該介入、如何介入,成為很多教師苦惱的問題。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通過持續的教研來解決。

怎樣以縣域教研引領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一直是瓊中縣教研員陳訓銳思考的問題。她說,縣教育局、縣教培中心、幼稚園統一思想,把學習安吉遊戲理念作為教研重點,一方面,組織全縣幼稚園教師參加遊戲專題教育訓練,組建由教研員、園長、骨幹教師組成的學習團隊,走入活動現場進行教研;另一方面,通過交流分享遊戲案例,營造教師學習、反思、研究的氛圍。

瓊中縣幼稚園教師陳業卿在實踐中深有感觸。她拿“小測量大智慧”遊戲舉例說,先先小朋友一次一次地堅持測量,制作小坦克,持續時間很長,其他幼兒都開始吃午餐了,他還在堅持,“我也僅僅是在旁邊安靜地細緻觀察,而沒有介入和終止他的遊戲,最終他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原來,遊戲中的幼兒不僅在玩,也在學習,我要做的是傾聽幼兒的交流,追随幼兒的興趣,盡可能地給予有效支援”。

《評估指南》在“師幼互動”關鍵名額中有一個考查要點:認真觀察幼兒在各類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并做必要記錄,根據一段時間的持續觀察,對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援。不急于介入或幹擾幼兒的活動。

通過反複實踐,瓊中縣的教師們發現,幼兒看似低水準遊戲、無意義學習的背後,蘊含着幼兒發展的心理圖式。比如看到幼兒的一些重複遊戲行為,該不該介入并沒有絕對的答案,需要多觀察、等待,并認真傾聽幼兒、了解幼兒,進而更好地支援幼兒的發展。

一對一傾聽,更加貼近幼兒心靈

在滾筒區玩了一個多小時後,紅毛中心幼稚園中班幼兒俊俊自主收拾玩具、穿鞋戴帽,拿着水杯跟着老師回到教室。他和同伴換好衣服後,就坐下來開始畫當天玩的遊戲。待他畫好後,教師趙阿梨坐在他身旁問道:“你有什麼想告訴老師的?”在對話中,俊俊講述了一個由房子、梯子、飛機和球構成的故事。

《評估指南》提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曆過的遊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

教師不急于介入或幹擾,并不等于放任。在瓊中縣,教師以幼兒表達記錄、教師觀察記錄、分享與讨論記錄、集體教育活動等多種形式,呈現幼兒一日活動開展的過程,展現教師對幼兒活動的觀察與分析、反思與研究。

在實踐中,教師堅持對幼兒進行一對一傾聽、記錄,帶着一種了解與共情的姿态與幼兒深度交流、互學共長。各園在教研中借助大量的遊戲現場分析,幫助教師不斷學習、摸索、轉變。可以說,形成自下而上對幼兒一日生活真問題的研究氛圍,是瓊中縣教研的一個重要變化。

“反思以往的教研,僅是從教師‘教’的次元研讨教學問題,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雖已為幼稚園所認可和接受,但根本上未能撼動以教為導向的固有思維模式。”陳訓銳說,通過自下而上把教師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案例進行研讨,遵循“追問清楚、回答清楚、落實到位”的遊戲反思原則,推進教師自我發現、自我突破、自我建構,教研由“我說你聽”變成了“你說我聽”,教師成了自身實踐的研究者。

通過教研,陳訓銳發現,一對一傾聽記錄能讓教師更貼近幼兒的心靈,帶來兒童觀、教育觀的轉變,但如何通過教研改革建構區域保教品質整體提升的管理機制,進一步激發幼稚園發展内驅力,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瓊中縣幼教人在實踐中體會到,推廣安吉遊戲、落實《評估指南》,不是要大家都做一種模式的教育,而是要學習安吉怎樣把“以遊戲為基本活動”落到實處,怎麼通過不斷反思而提出“一切都要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