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0歲後如果還能做到這6點,說明身體好!

作者:上觀新聞

60歲,被稱為花甲之年或耳順之年,也被正式劃歸為老年人行列。步入60歲後,如果身體還能擁有以下幾種表現,并且越多越好,那麼恭喜你,更具有長壽潛質,大病少來找。

所謂“齒排齊堅固者,為長壽”,牙齒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現代老人健康口腔的目标是“8020”,即80歲人嘴裡至少還有20顆能夠正常咀嚼。

2008年丹麥的一項研究顯示:口腔中功能牙的數量與壽命長短成正相關,7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的功能牙數量越多,死亡風險越低,具體來說:

▼ 數量>20顆,7 年死亡風險為22%;

▼ 數量在10-19顆,7 年死亡風險為 35%;

▼ 數量在1-9顆,7 年死亡風險為 50%;

▼ 數量為0顆,7 年死亡風險為 70%。

牙齒好,咀嚼充分,有益消化吸收;牙齒咬合也會對腦組織的血液供應有重要的生理刺激作用。

除了平時要好好刷牙外,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口腔科醫師吳煜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如果出現掉牙,建議3個月至半年内及時去醫院修複。

不少人年紀大了會感到體力明顯不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肌肉開始減少。2012年刊發的《肌肉衰減綜合征的研究進展》一文提到:30歲後,肌肉每年流失1%~5%。60歲後,每年肌力下降3%~5%。一旦肌肉流失30%将影響正常功能。

肌肉的衰老和萎縮,是人體開始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骨折以及關節損傷的原因之一。也是以,長壽秘訣之一就是要“存肌肉”。

而且,肌肉對于身患疾病的人更為重要。2008年《柳葉刀惡性良性腫瘤學》刊發的一項研究發現,損失10%的肌肉會導緻免疫力下降和感染風險增加;損失20%會出現渾身無力,康複緩慢。

平時保證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蝦肉、雞胸肉、大豆、牛奶、雞蛋等,營養均衡并且規律運動,都有助于“存好肌肉”。

60歲後如果還能做到這6點,說明身體好!

長壽老人多笑面。2019年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對7萬多名志願者進行了最長30年的追蹤随訪發現,最樂觀的一部分男性平均壽命延長了11%,女性延長了15%。樂觀的人活到85歲及以上的幾率更大。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張銀剛2021年在人民日報健康号刊文表示,心理健康與否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特别大。觀察身邊那些長壽的老人,生活中他們大都積極向上,很少有生氣或者發脾氣的時候,即便是遇到困難挫折,他們也保持着樂觀心态,正是有了良好的心理,才避免給身體更多的負擔和疾病。

俗話說“骨頭硬,壽命長”。不過,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編寫的《中國居民骨質疏松症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骨質疏松症已經成為大陸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症患病率為19.2%。大陸50歲以上人群低骨量率達到46.4%。

随年紀增長骨量是減少的,但有人快、有人慢。發表在《體育與科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文章《人體骨量變化研究發展》指出:30~40歲是一生中骨密度最高的時刻。40歲之後,男性和女性就開始慢慢丢失骨量了,尤其是女性絕經後,丢失更快。

60歲後如果還能做到這6點,說明身體好!

随着骨質流失加重,出現骨折會嚴重影響生活。是以,為了老年還可以自由活動、享受生活,重視骨骼的養護非常重要。而要想骨骼好,其實也很簡單:均衡飲食,适量運動,曬曬太陽。建議攝入富含鈣、低鹽和适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牛奶、雞蛋、雞肉、魚肉、牛肉等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神經内科醫師餘周偉2020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大約90%的聽力下降是與年齡有關的。年紀越大,越容易出現聽力下降。在65歲時,大約有1/3的人會出現耳朵不好使。

聽力下降也意味着與外界的“連結”會薄弱,大腦接受的良性刺激減少,會增加癡呆的發病風險。2023年4月《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的一項基于近44萬人随訪12年的資料發現,與未發生聽力損失的參與者相比,發生聽力損失且未佩戴助聽器的參與者患全因癡呆症的風險增加42%,但佩戴助聽器的全因癡呆症的發生風險并未增加。

餘周偉醫生提醒,如果有一天,家人總是提醒你,“電視聲音關小一點”,或者,你或家人總是要找遙控器調大音量,這個時候就要留心了,建議還是去醫院耳鼻喉科檢查一下聽力。對于50歲以上,平時聽力沒有明顯下降的人,可每隔2到5年檢查一次聽力,盡早發現和解決問題。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杜昌旺2022年在人民日報健康号上釋出視訊談到,肺活量好也是長壽體質的特征之一。肺活量比較好,說明呼吸系統比較健康,我們的生命品質就在于一呼一吸。肺活量比較好的人群,身體的狀态和感覺會更加年輕,在走路的時候也不會出現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

成人肺活量為男性>3500毫升,女性>2500毫升。肺活量小,說明肺部氣體交換的量小,各器官、系統、組織、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消耗氧,也意味着機體氧供應可能不足,内部機體活力也會随之下降。

堅持運動,如遊泳、慢跑、騎車、爬山等,對肺活量保持很重要。圖文:健康時報

轉錄編輯:高淑婷

如果您不想錯過“今日闵行”,記得“星标”,并多點“贊”和“在看”,這樣,每天新文章推送,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号清單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