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軍入關後封了四位藩王,為何後來隻有“三藩之亂”?誰沒參與?

作者:史為今用

前言

17世紀中葉,正值明朝瀕臨滅亡之時,一些漢人武将為保全自己的權力地位,不惜背棄民族,投靠滿清。其中定南王孔有德尤為典型。他大力引清軍入關,屠殺同胞,卻在三藩之亂前夕已經病故。否則,他也許會參與其中,使三藩之亂更新為四藩之亂。然而,曆史無法重來,背叛民族的漢奸最終注定隻能留下罵名,身後無一人祭奠。這個時期,滿漢沖突尖銳,孔有德這樣的漢人奸細,同時背棄民族和道義,其罪責難逃,注定身後萬人唾罵,永世不得超生。

身世與投靠清朝

孔有德出生于一個普通農家,自小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他性格暴烈,喜歡在村裡欺負弱小,經常無故毆打别的孩子。十幾歲時,孔有德逃家當兵,很快以武勇聞名。後來,他成為皮島總指揮毛文龍的養子和心腹。

在皮島期間,孔有德結識了同為猛将的耿仲明,兩人成為莫逆之交。由于同樣具有高超武藝和愛好權力的共同點,兩人關系日益密切。孔有德深得毛文龍喜愛,被視為嫡系心腹。毛文龍經常挂念和贊揚孔有德,甚至有傳言認為孔有德是毛文龍的私生子。

然而好景不長,毛文龍被明廷以“通敵”的罪名處死後,孔有德心生懼意,擔心自己也會遭到清洗。當時正值明末動蕩,他也看清朝廷已成強弩之末,自己若不早早轉投更強大的力量,前途無望。于是在1631年,他與耿仲明聯手發動了著名的“吳橋兵變”,正式與明朝決裂。

清軍入關後封了四位藩王,為何後來隻有“三藩之亂”?誰沒參與?

一個熟識孔有德的老村民說:“那小子從小就目中無人,長大後更是為非作歹。我們村裡人都看他不順眼,早就猜到他會幹出背叛祖國的勾當。他投靠清朝一點也不出人意料,死後也别想回老家祭拜,我們一定會把他的墳頭踩平!”

1633年,孔有德目光明确,洞察到明朝已成敗局,适時帶領水師和大批火炮、工匠投奔清朝。他不僅自己投降,還勸說部下全都跟随他一同降清。這為他換來了清廷的重用,他被封為炮兵部隊總指揮。在此後的數年裡,孔有德指揮火炮部隊,助清軍攻占北韓,立下赫赫戰功。每每取得勝利,孔有德都沾沾自喜,感歎自己識時務。

“孔有德那厮,為了一己私利,不惜背叛祖國,還屠殺那麼多同胞,簡直禽獸不如。我都聽說了,他利用我們漢人之間的誓死效忠,蠱惑許多忠勇之士也一同投降清廷,讓他們淪為滿人的走狗。可恨可恨!”一個江南百姓憤憤地說。

清軍入關後封了四位藩王,為何後來隻有“三藩之亂”?誰沒參與?

定南王封号

1644年,明朝滅亡,孔有德積極參與清軍攻占中原和屠殺江南百姓的行動。他殘忍高效的作戰手段,讓滿清贊不絕口。面對慘烈屠殺,孔有德沒有一點憐憫之心,隻想着立功和讨好滿清統治者。

4年後,孔有德終于實作夙願,被清廷封為定南王。獲得王爵的他驕橫跋扈,更加目中無人起來。他打扮得金碧輝煌,過着奢靡享樂的生活,納妾通宵達旦地狂歡。村裡的老人們見他沉迷享樂、背叛民族,紛紛譴責他是個暴發戶和漢奸,早晚會遭天譴。

“我曾看過他小時候欺負人的樣子,現在見他已經福祿雙收,真是報應不爽。我們百姓在清兵刀下倒斃,他反倒高高在上,享受榮華富貴。隻希望他趕緊遭天打雷劈,我唾他一口痰!”一個老百姓憤憤道。

清軍入關後封了四位藩王,為何後來隻有“三藩之亂”?誰沒參與?

參與南明戰争

1648年後,孔有德受命帶領2萬廣西軍,進行長達4年的戰争,試圖消滅弱小的南明力量。在這場戰争中,孔有德表現極為殘酷,屠殺無辜百姓數萬。他堅決執行清廷的指令,殘殺所有的南明複興力量。

孔有德屢屢以少勝多,擊潰南明軍的進攻。每次大勝之後,他更加目中無人,認為自己的決策和用兵正确,得意忘形。村民們得知他在戰場的所作所為後,人人咒罵他比那些八旗子還不是人,毫無人性和同情之心。

“真是禽獸,比那些八旗子還不是人。我們同胞在他手下喪生,他卻視如草芥。我恨不得他也嘗嘗刀刃下失去親人的滋味!”百姓們咒罵道。

然而,在1652年的桂林戰役中,南明名将李定國突襲桂林,孔有德大敗而歸,在絕望中選擇自殺。村民們聽說此事後,都感到報應不爽,孔有德這等漢奸,背叛民族賣國求榮,還殘殺同胞無數,早該遭此下場。終于天道昭彰,他也嘗到敗走刀山的滋味,算是報應。

三藩之亂

1673年,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與清廷進行殊死較量。原本如果孔有德還在世,他極有可能參與其中,将三藩之亂推向高潮,更新為四藩之亂。

一個熟知孔有德的老将軍分析道:“孔有德性格狡猾,心思很深。他很清楚聯合三藩可以獲得最大利益,對抗朝廷掌握更大權力。如果他沒死,一定會加入三藩之亂的行列,與朝廷做殊死鬥争。他痛恨被人指令,一定會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如果孔有德還活着,他會立刻洞悉形勢,加入三藩一方。以他的軍事才能,極有可能成為三藩之亂的重要領袖之一,與吳三桂并駕齊驅。屆時,南方局勢将更加混亂,四藩聯手的局面将嚴重威脅清廷的統治。

然而曆史無人能改,孔有德已于1652年自殺身亡。三藩最終仍不敵實力強大的清朝,爆發的亂事以失敗告終。一個老百姓感慨地說:“孔有德這等漢奸,不管活多久,結局注定隻會很慘。他背叛國家民族,早已注定了凄慘下場。就算他參與四藩之亂,也絕對不可能成功。老天有好生之德,結局不會改變。”

清軍入關後封了四位藩王,為何後來隻有“三藩之亂”?誰沒參與?

結語

17世紀中期,一些漢人武将為權力背叛民族,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孔有德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個。他助清軍屠殺同胞,卻在三藩之亂前病故,無緣參與其中。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背叛民族的人終會被釘在恥辱柱上,任人唾棄。孔有德雖已病亡多年,但他的奸詐行為至今仍令人深惡痛絕。這樣的人,無論活多少年,都絕無好下場。背叛國家民族的結局,注定隻會是萬人唾罵,身後無一人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