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文學新動向|被質疑的英語普遍主義

作者:澎湃新聞

J. M. 庫切質疑英語普遍主義

日前,83歲的J. M. 庫切(J. M. Coetzee)出版新作,短篇小說集《波蘭人》(The Pole and Other Stories),此前同名中篇小說《波蘭人》在阿根廷一家出版社以西班牙語獨立出版。短篇小說集《波蘭人》是其“耶稣三部曲”(Jesus trilogy)——包含《耶稣的童年》(The Childhood of Jesus)、《耶稣的學生時代》(The Schooldays of Jesus)、《耶稣之死》(The Death of Jesus)——,以及短篇小說集《七個道德故事》(Siete cuentos Morales)之後的最新作。其中,《七個道德故事》(Siete cuentos morales)與《波蘭人》有所重合。《波蘭人》的西班牙語版本由瑪麗安娜·迪莫普洛斯(Mariana Dimópulos)翻譯。

世界文學新動向|被質疑的英語普遍主義

J. M. 庫切(J. M. Coetzee)

短篇小說集《波蘭人》講述的是愛、死亡、藝術、動物,其中還有他的主要人物伊麗莎白·科斯特洛(Elizabeth Costello)。同名中篇小說《波蘭人》講述的是,肖邦演奏者維托爾德(Witold)與某協會員工比阿特麗斯(Beatriz)之間的跨年齡、跨語言的愛。比阿特麗斯邀請維托爾德在巴塞羅那舉辦音樂會,會後兩人聚餐、交流,根據叙述直接了解,維托爾德似乎愛上了比阿特麗斯,而比阿特麗斯并未心動。如果考慮到叙述的悖謬和不穩定,維托爾德和比阿特麗斯都愛上了彼此,他們在馬略卡島共度了數天。在具體的叙述上,庫切很少着筆于維托爾德的心理,而将故事與情感的主動權交給比阿特麗斯,比阿特麗斯的心理則得到了淋漓的呈現。

“愛情是一種心智,是一種存在,是一個現象,是一個時尚,以至于當我們注視它,它就已退到了曆史的、過去的背面嗎?”在維托爾德退場時,小說如此叙述道。維托爾德不會說西班牙語,比阿特麗斯不會說波蘭語,他們或者通過零散的英語,或者通過口譯員和筆譯員進行交流。維托爾德與比阿特麗斯的愛情故事,既對照着但丁與貝雅特麗齊的神聖愛,也對照着肖邦與喬治·桑的風流韻事,而喬治·桑的《馬略卡島的冬天》(A Winter in Majorca)給了庫切相當多靈感。在故事的結尾,比阿特麗斯收拾維托爾德的遺産,發現了他給她所寫的詩歌。

世界文學新動向|被質疑的英語普遍主義

短篇小說集《波蘭人》書封

《波蘭人》是庫切第二本首先以西班牙語版本發行的作品,第一本是《耶稣之死》。此前,他在“海文學節”(Hay Literary Festival)宣稱,他不喜歡英語獨占世界、碾壓其他語言、為自己的普遍主義自命不凡的情況。近些年,庫切正在親力親為地抵抗英語霸權,他還為阿根廷的阿裡阿德涅之線出版社(El Hilo de Ariadna)策劃有一部個人圖書館系列叢書,包含列夫·托爾斯泰、塞缪爾·貝克特、帕特裡克·懷特的作品。另外,在過去的二十年,庫切會確定自己的作品首先以荷蘭語版本發行。

庫切在自傳體小說《青春》(Youth)曾透露,他曾學習過塞薩爾·巴列霍等人的作品,這可以說他對南半球的語言與文化有所熱愛的開始。當他的第二部小說《内陸深處》(From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發表時,《紐約時報》撰稿人阿納托爾·保羅·布魯瓦亞爾(Anatole Paul Broyard)曾為其寫過一篇題為《批評家的小說》的評論,标題展露了庫切語言的第二大特征:精确。而《波蘭人》通過悖謬、空白、錯層等,展露了庫切語言的第三大特征:幽默。最後,第四大特征,或許正如其所言,經濟。

1969年,庫切在得克薩斯大學以一篇關于塞缪爾·貝克特的博士論文畢業。1971年,庫切傳回南非,在開普敦大學任教。2002年,庫切移居澳洲阿德萊德市,四年後入籍澳洲。

2003年,庫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此之前,庫切以《邁克爾·K的人生與時代》(Life & Times of Michael K)、《恥》(Disgrace)兩次獲得布克獎;以《内陸深處》(From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等待野蠻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邁克爾·K的人生與時代》三次獲得南非CNA文學獎;并獲得耶路撒冷獎、蘭南文學獎。

瑪麗·恩迪亞耶獲歐洲文學獎

日前,瑪麗·恩迪亞耶(Marie NDiaye)獲歐洲文學獎。此前的2009年,恩迪亞耶以《三個折不斷的女人》(Trois Femmes Puissantes)獲得龔古爾文學獎,恩迪亞耶是龔古爾文學獎曆史上第一位黑人裔作家。近年來,由于喬丹·斯頓普(Jordan Stump)等人的翻譯,恩迪亞耶在美國也開始流行。

世界文學新動向|被質疑的英語普遍主義

瑪麗·恩迪亞耶

瑪麗·恩迪亞耶,與瑪麗·達裡厄塞克(Marie Darrieussecq)、西爾維·吉爾曼(Sylvie Germain)、埃蓮娜·西蘇(Hélène Cixous)被歸類于奇幻文學(littérature fantastique),當然她與被熟知的奇幻文學多有不同,後一種奇幻在情境,而恩迪亞耶奇幻在精神,在這裡,奇幻變成了可與當代生活、人物活動對話的符号。而奇幻與她的“準古典”(quasi-classical)寫作息息相關。恩迪亞耶的主要題材是移民女性的家庭生活,她最經典的作品《拉迪維娜》(Ladivine)涉及了三位主角,第一代移民迪維娜·西拉,第二代克拉麗絲(馬琳卡),第三代拉迪維娜。恩迪亞耶最新的作品是《複仇在我》(La vengeance m'appartient)。

恩迪亞耶生于盧瓦雷省,成長于巴黎郊區,母親是自然科學教授。到成年後,她才第一次在非洲見到自己的父親,某種意義上,她并沒有接觸太多非洲文化,除了母親督促她閱讀的塞内加爾故事。她的哥哥是著名的曆史學家、政府官員帕普·恩迪亞耶,目前他擔任法國駐歐盟委員會代表。她的丈夫是作家讓-伊夫·桑德雷。

在成長階段,她通過克勞德·塞邦(Claude Seban)的翻譯,閱讀了威廉·福克納、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的作品。1984年,還在讀高中的恩迪亞耶,完成了《至于遠大前程》(Quant au riche avenir),并将其投遞給包括午夜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熱羅姆·蘭東在收到稿件次日就帶着合同出現在恩迪亞耶所在中學,這本作品于次年出版。之後,她寫作了一本由一句話組成的小說,《經典喜劇》(Comédie classique)。

世界文學新動向|被質疑的英語普遍主義

《白色物質》海報

此外,恩迪亞耶也撰寫劇本,她的《爸爸吃飯》(Papa doit manger)曾登陸法蘭西喜劇院,她是自瑪格麗特·杜拉斯後第一位在生年在此舞台上演劇本的女性。她也參與編劇克萊爾·德尼(Claire Denis)執導的《白色物質》(White Material)。而由于午夜出版社的緣故,她的作品于1999年已翻譯為中文,被收錄于“午夜文叢”。

燕妮·埃彭貝克獲國際斯蒂芬·海姆文學獎

日前,燕妮·埃彭貝克(Jenny Erpenbeck)獲得以東德作家斯蒂芬·海姆(Stefan Heym)命名的國際斯蒂芬·海姆文學獎(Internationaler Stefan-Heym-Preis)。國際斯蒂芬·海姆文學獎由2025年歐洲文化之都開姆尼茨,斯蒂芬·海姆久居地贊助和主導。此前,阿莫斯·奧茲、博拉·喬西奇曾獲得該獎。

世界文學新動向|被質疑的英語普遍主義

燕妮·埃彭貝克

埃彭貝克最新作《卡伊洛斯》(Kairos)——英文版剛剛出版,僅比德語版晚了兩年——講述的是19歲戲劇學院學生卡塔琳娜與50多歲的廣播作家漢斯之間的一場短促之戀。卡塔琳娜與漢斯的故事發生于1989年柏林牆倒塌(Mauerfall)前後,就像書名“卡伊洛斯”所言,這是最正确的時間。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那天,她還在柏林洪堡大學學習戲劇,之前三年她做裝訂工、道具工的見習。那一天,她與友人們在邊界地帶遊蕩、閑逛。第二天醒來後,她發現一切大概都要被送進博物館了。未來,柏林牆倒塌成為她最核心的主題。在柏林牆倒塌後,她憑借一筆助學金完成了學業,并見證着她那套父母将其從可能發生的無家可歸解救出而給她找的五十五平米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租金連續翻倍。1994年,她在奧地利格拉茨找到了一份歌劇副導演的工作。

最開始,埃彭貝克從未想過自己要成為一名作家,但她會零散地寫些故事。直到世紀末,她完成了第一部小說《老男孩》(Geschichte vom alten Kind),編輯沃爾夫岡·費歇爾(Wolfgang Ferchl)讀到了這個類似卡斯帕·豪澤爾的故事深受震撼,小說于1999年出版。她目前最重要的作品是《走将,走去,走失》(Gehen, ging, gegangen)。

埃彭貝克與卡倫·杜韋(Karen Duve)、塔尼娅·迪凱爾(Tanja Dückers)、尤利娅·弗蘭克(Julia Franck)、尤迪特·海爾曼(Judith Hermann)、安尼特·格勒施納(Annett Gröschner)、亞曆克莎·亨尼希·馮·朗格(Alexa Hennig von Lange)、尤麗·策(Juli Zeh)、安特耶·拉維奇·施特魯貝爾(Antje Rávic Strubel)被評論家福爾克爾·哈格(Volker Hage)稱為“文壇奇女子 (Literarisches Fräuleinwunder)”。而在時代光譜上,埃彭貝克可被歸屬于1965-1975年出生的一代。

燕妮·埃彭貝克的父親是約翰·埃彭貝克,一位很東德的作家,她的母親是多麗絲·基裡亞斯,一位阿拉伯語翻譯,曾與納吉布·馬哈富茲共事。她的祖父弗裡茨·埃彭貝克是共産主義者,于1930年代逃亡到前蘇聯,他是著名的出版商和作家。她的丈夫是樂隊指揮沃爾夫岡·博齊克。

埃德加·李·馬斯特斯的《匙河集》(The new Spoon River)、英格伯格·巴赫曼的《緻太陽》(An die Sonne),以及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君特·格拉斯、W. G. 塞巴爾德給埃彭貝克帶來了很大影響。

世界文學新動向|被質疑的英語普遍主義

《卡伊洛斯》(Kairos)

埃彭貝克曾擔任一年一度的班貝克大學詩學教授(Poetik-Professur an der Universität Bamberg)、海涅客座講師(Heinrich-Heine-Gastdozentur)。她曾獲得合并入布克國際文學獎前最後一屆獨立報外國小說獎。此外,她也曾獲得托馬斯·瓦倫丁獎、托馬斯·曼獎(Thomas-Mann-Preis)、烏瑟多姆文學獎。

塞巴斯蒂安·巴裡的退休警察

日前,塞巴斯蒂安·巴裡(Sebastian Barry)出版了小說《古神歸來》(Old God's Time),該作品入圍今年布克獎的長名單。巴裡曾獲詹姆士·泰特·布萊克紀念獎,該獎是英國最古老的文學獎。他也曾兩次獲得科斯塔圖書獎。2019年到2021年,巴裡被授予愛爾蘭小說桂冠(Laureate for Irish Fiction),該桂冠目前由科爾姆·托賓榮膺。

世界文學新動向|被質疑的英語普遍主義

塞巴斯蒂安·巴裡

《古神歸來》講述的是退休警察、私家偵探湯姆·凱特爾的慘淡晚年,以及在此重映的往昔。1990年代,凱特爾在達爾基一家維多利亞式城堡裡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内,抽着雪茄,望着窗外的海。随着他涉入性侵犯的調查,他早年歲月的性剝削又降臨到了心頭,同時歸來的還有他在馬來西亞、阿爾斯特志願軍的殺戮、血腥。“野牛豈肯服侍你?豈肯住在你的槽旁?”(Will the unicorn be willing to serve thee?)《約伯記》中的句子出現在書頁中,回應着凋零的殘軀。

從世紀末、世紀初,巴裡花了十餘年時間寫作了五部曲,《安妮·鄧恩》(Annie Dunne)、《漫漫長路》(A Long Long Way)、《絕密手稿》(The Secret Scripture)、《在迦南的那一邊》(On Canaan's Side)、《臨時紳士》(The Temporary Gentleman)。五部曲構成了對愛爾蘭獨立前後曆史的重寫,它如此精密地呈現這段充滿張力的曆史。巴裡為他筆下的鄧恩家族人物注入了純真,使人類的善念與信仰體系結合在了一起。

世界文學新動向|被質疑的英語普遍主義

《古神歸來》(Old God's Time)

五部曲的源頭是1995年的一部劇《基督教世界的管家》(The Steward of Christendom),該劇以外曾祖父詹姆斯·鄧恩為主角。托馬斯·鄧恩在1913年到1922年擔任柏林市警察局的首席警司,愛爾蘭獨立後他被視為新國家的叛徒,并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五部曲後,巴裡出版了兩部相關性很強的小說,《長日無盡》(Days Without End)、《千月玫瑰》(A Thousand Moons)。

在二十歲時,詹姆斯·喬伊斯的《年輕藝術家的肖像》、喬治·艾略特的《米德爾馬契》、托馬斯·哈代的《還鄉》給巴裡以很大影響。從事文學生涯早期,巴裡寫作詩歌,寫小說更偏向貝克特,而非威廉·特雷弗。巴裡的母親是著名演員瓊·奧哈拉,妻子是艾利森·迪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