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作者:上觀新聞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8月炎夏的上海梧桐區,周末午夜時分,多數商家已經打烊,街道甯靜了起來。

複興公園北門的雁蕩路卻進入一天裡人聲鼎沸的時刻。名牌跑車排起長隊,把這條寬闊的石闆路堵得水洩不通,幾位代客泊車的老司機娴熟地在車流中穿梭,他們要慢慢在亂局中一點點梳理出頭緒。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派對動物”衣着光鮮,重重魅影湧入公園,他們的目的地,都是那棟名為“INS複興樂園”的大樓。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曾經,這棟樓叫作錢櫃KTV。21世紀第一個十年裡,這裡裝着上海年輕人最時髦的夜生活。Park97、官邸、Richy後來相繼入駐,複興公園流傳出不少虛實難辨的上海夜談。

2014年,這些商戶逐漸歇業,曾經的夜生活地标複興公園歸于平靜。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9年以後,“錢櫃大樓”更名改姓變成“INS複興樂園”,據說緣起于一個93年的小夥子放出的豪言:“我們覺得這代年輕人過得太苦了,是以我們花了一億美金,想為這代年輕人造一個自己的遊樂園。”

就在一年之前,複興公園完成了一次徹底的更新改造,24小時開放的百年園林有了新的生機。

電競,音樂,潮流文化,勾勒出Z世代的夜生活圖鑒;草坪,假山,花園,池塘,成為更多市民休憩活動的城市公共空間,百年複興公園因日與夜的交替,呈現出全然不同的景象。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一】

東鄰重慶南路,南臨複興中路,西近思南路,北與科學會堂為界,地處城市核心區域,又是上海唯一保留法國古典式風格的園林,奠定了複興公園在上海特殊的地位。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在上海人的生活中,複興公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人在這撒歡嬉戲長大,有人在這苦讀三載一朝躍龍門,有人在這裡結婚,開啟人生新篇章,有人在這裡享受甯靜的退休生活。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夏日的複興公園,參天古樹濃蔭蔽日,大草坪綠意蔥茏,小池塘荷花綻放,沉床花壇草木挺拔。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早上六點半,老張背着雙肩包,從家裡步行幾分鐘來到複興公園。一起健身的老朋友們已經聚在固定碰頭的那條長椅邊等他。他從包裡取出一隻紅色空竹,挂在長繩上,走上公園開闊的大草坪,隻三兩下靈巧的抖動,空竹在他手上上下翻飛,“嗡嗡”作響。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十年前,老張退休,多了大把空閑時間。身體是享受長久退休生活的本錢,他悄悄轉到家旁邊的複興公園,“調研”一下該加入哪支晨練的隊伍。

阿姨們的拳操是主流,多支團隊各顯身手;也有暴走團一路說笑,在公園裡轉圈圈;最吸引他的是占據大草坪一角的“空竹部隊”。這些老法師不鳴則已,空竹一抖起來,那花式,那動靜,必然成為全場焦點。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老張說,最終選擇空竹倒不是為了耍酷,“空竹是阿拉疊代人小辰光都白相過的弄堂遊戲,現在拾回來,找點童年的樂趣。我天天來鍛煉2個鐘頭,幾年過去,頸椎病肩周炎統統沒了。”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晨間的複興公園是銀發族的地盤。打羽毛球、跳交誼舞、吹薩克斯、拿起“重炮”鏡頭拍攝荷花……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習慣的位置和節奏。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70多歲的老徐也是公園常客。他黑黑瘦瘦,不愛社交,來公園隻為每日苦練,精進拳技。陳氏、楊氏他都打,都熟。最近因為在練新的太極拳套路,動作還沒記全,寫了張有二十多個動作的小抄,一邊看,一邊練。

打拳的老徐并沒意識到自己練功的地方又開了娛樂場所。隻記得某一天,圍在大樓前的擋闆拆了,他的活動地盤又松快了。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每天來抖空竹的老張,洞悉着公園裡一草一木的變化。“我小辰光到複興公園白相,5分錢一張門票,裡廂還有動物園,看獅子老虎再花3分錢。後來免費了,去年底公園圍牆拆掉,24小時對外開放,進來更加友善了。”

老張順手一指以前動物園的方位,如今正是“INS複興樂園”的大樓。“隻曉得此地開過KTV,阿拉工薪階層不敢來消費,現在開了電競中心,小年輕還可以蹦迪,不曉得裡廂啥樣子。”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隔着一條車道,短短幾十米的距離,在老張眼裡是另一個世界。

【二】

經曆了一晚上荷爾蒙的釋放,“INS複興樂園”還在夢鄉。淩晨2點,是它熱力迸發的巅峰。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直到今年9月底,主打電競文化的“INS複興樂園”才會全面落成。不過開業僅2個月的幾家店,夜夜爆滿。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巨額資本進場,這裡不但有頂級的音響、燈光硬體,也成為國際知名DJ駐場的新一站。

從美國老牌說唱歌手Ty Dolla Sign,到加拿大新生代天才347adian,還有數位美國公告牌常客的電音DJ先後在INS複興亮相,未來還将有國内外的知名藝人駐場表演。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建築設計師桑德斯是位常年生活在上海的美國“80後”,喜歡喝酒、蹦迪,在充滿張力的工作場域之外,他是個有着典型美國西海岸生活方式的嬉皮士。哪裡有新開的夜場,他總能第一時間獲得資訊。跟許多本土的潮人玩咖一樣,INS複興剛營業,他就從平常的據點“Found 158”“TX淮海”轉戰而來。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INS複興目前開放的四家店面積都不大,但是各具特色。集中在一棟樓裡,意味着每一個空間都可以輕易地聚攏起人氣。

而來這裡蹦迪的年輕人們,從Hip Hop,到流行熱舞,再到Techno,一個晚上,三四百塊,電梯上上下下,就可以玩個遍了。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A·WAY是來自紐約主打酒精冰激淩的品牌,創始人據說是來自耶魯的學霸。前有清酒口味的冰激淩,後有茅台特調咖啡,A·WAY劍走偏鋒,把冰激淩做成雞尾酒的豐富口味,也算是卷出新高度,但它最召喚人氣的技能點,還是在“十分出片”的店内環境。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火光幽幽的壁爐、寬大圓角的沙發,粉紅色的燈光,牆上還有時髦的霓虹燈……打開小紅書,少不了打上這家店标簽的各種網紅美照。而這家店的定位,算是來INS開始夜生活的“前菜”。姐妹們來早了,可以有個地方坐坐聊聊天,一點酒精加持,情緒調動起來,一個小時後就可以鑽進熱場開始蹦迪。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同樣開在一樓沿街的公路商店,這下總算有足夠敞亮的室外空間,可以擺點桌椅,讓酒客們坐下聊天,原先那種蹲在馬路牙子上聚會的“特色場面”在這裡看不到了,品類豐富的各式啤酒倒是一樣不少。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無論是在 A·WAY吃一杯,還是在公路商店喝一杯,都是前菜熱身,走進大樓,開始蹦迪,才是切入正題。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臨近午夜,桑德斯飄着一身古龍水香味出現,此時各家店門口已經排起長隊。零點一過,場子炒熱,大家齊刷刷現身。桑德斯熟門熟路跑到Hush視窗,買了一杯啤酒,跟朋友邊喝邊等位。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二樓的“Hush”是跟北京最火的Hip Hop酒吧ph合作的上海首店。空間設計成潛水艇,走廊裡的兩個等比例連帽衫無臉人偶為環境營造神秘感。一排圓形的舷窗正對着公園,遠處是城市高樓的點點燈光。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天花闆的格子窗投射下紅光仿佛潛水艇裡亮起的應急燈,耀眼,讓人緊張。從舞池到沙發再到卡座,沒有人坐着。人們在任何一寸可以得到的空間裡,站着,蹦跳,隻有酒保在人群中高高舉起一瓶瓶的香槟,艱難又絕望地努力穿行。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DJ一身嘻哈裝扮,說唱的律動,低頻的節奏,電音的色彩在忙碌的雙手之間流動出來。他面前的舞池裡已經擠滿了人,每個人面孔朝着DJ台的方向,身體随音樂的浪濤起伏。DJ是這艘潛水艇的舵手,掌握着迎接浪濤的角度與方向,帶領人們駛向快樂的彼岸。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三樓的RADI将House和流行音樂融合,音量鼓噪着耳膜,節奏直沖房頂,氣氛組領舞小姐姐身姿曼妙,腰間的亮片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下blingbling。舞池溫度在升高,場子太擠了,人與人之間探索着距離進一步壓縮的可能。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紅色流動的光線,迷幻,刺眼,灑進煙霧彌散的舞池,光線照耀下,一張張面孔在有限的空間裡晃動,起伏,表情熱烈,或者沉迷。直到一段炸裂的節奏突然響起,舞池一下子被激活,所有人迎接着旋律的音浪,舉起雙手,歡呼尖叫。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六樓的Lafin全樓人氣最旺,走的是滬上獨有的前沿歐美多元音樂路線,蹦迪的擁擠程度也和其他幾家店一樣,堪比沙丁魚罐頭。即便想垂直蹦跳,都很難離開地球表面,控場的DJ甚至能感受到面前客人熱烈的呼吸。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四米吧台後,5個調酒師一字排開,忙碌而不慌亂,流水線般快速地開瓶、倒酒、加冰、攪拌、搖壺……桑德斯和同伴擠不進舞池,索性在靠門口的位置,随着節奏舞動。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那些标榜自己是真Rave的電子樂迷,聲稱是為了音樂,比如聽Techno。Playground的小衆硬核Techno風,冰冷,理性,帶有藝術家的思辨氣質,從DJ到聽衆,都有對自己獨特品位的自信與驕傲。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Techno風有人迷戀,就有人讨厭。讨厭的人覺得不夠high,對熱衷的人來說,他們在反複湧動的機械聲浪裡欲罷不能,獲得迷醉的快樂。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淩晨三點,都市沉睡正酣,桑德斯站在幾乎伸手不見五指的舞池,任由思緒被Techno重複的節奏和旋律引領,仿佛平靜海面上湧起一層層波浪。隻有偶爾掃過的光,讓他意識到身邊還有朋友,自己并非置身無人的火星。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連接配接Lafin和Playground的長廊深處,還有一個隐藏的Mini Bar,同樣有DJ打碟,好像走進一千零一夜的奇幻氛圍。落地窗前擺放着幾張寬大沙發,正對着公園,時常有意猶未盡的客人坐在這裡迎接日出。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夜晚大樓裡的電梯特别忙碌,載着串場的年輕人上上下下。一樓的牛肉面、涼皮、烤香腸,成為一晚上蹦迪後的卡路裡補充。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當年複興公園夜生活興起時,對面淮海中路弄堂裡的面館頂特勒,至今依然24小時開放着。也隻有那些蹦迪老炮還會記得,一碗還魂的黃魚濃湯面的滋味。

【三】

複興公園日與夜的更替,記錄着當下都市人生活的不同面向。如同有着百年曆史的複興公園,留下了法國人曾經在上海生活的痕迹。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19世紀80年代,複興公園所在的位置還是一片肥沃的良田,一位顧姓地主在這裡建造一座私人小花園,也就是複興公園的雛形“顧家宅花園”。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當時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買下顧家宅花園及其周圍的土地152畝,一部分租給法軍建造兵營,作為法軍屯兵之用。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1908年,法租界當局決定将之改建為公園,并聘請法國著名園藝家柏勃任工程助理監督。1909年公園建成,在7月14日法國國慶日正式對外開放,名為顧家宅公園,俗稱“法國公園”。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沉床花壇今昔對比(老照片來源:複興公園)

20世紀初,很多法國人聚居上海城裡。公董局想在法國人社群打造一片“東方巴黎”,以思南路為核心,進行了詳細的規劃。思南路周圍一公裡範圍内建起歐式小洋房,法國公園成為社群的配套。

1934年,法國公園附近的辣斐德路被改名為大興路,法國公園一度又被稱作大興公園。直至抗戰勝利後,大興路于1946年改名為複興中路,此時這座著名的法式園林才被正式定名為複興公園。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玫瑰園今昔對比(老照片來源:複興公園)

曆經百餘年,法式公園的骨架沒有變,老照片上的沉床花壇和玫瑰園格局跟今天别無二緻。園林師持續的精心護理,讓公園兼具法式風情和海派韻味。如今的玫瑰園種植着20多個品種的月季,尤其每年四五月份,1400多平方米的月季盛放,老派園林瞬間化身最時髦的網紅打卡點。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老姚退休以後回到這片街區,照顧住在這裡的老父親。他并不天天來公園,隻有時去上海圖書館還書,會順道來公園把最後幾頁讀完。從小生活在複興公園周邊,見證了這裡幾十年的變遷,他說:“不是我講大話,我閉着眼睛都能把複興公園走一圈。”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在複興公園讀書的老姚

“阿拉春遊都不來複興公園的,因為太近了,麼春遊的感覺了。在南昌中學讀書辰光,我們來公園勞動,到荷花池挖爛污泥。還有臯蘭路門口旁邊的老房子,張學良住過的,蠻多人不曉得。公園安安靜靜蠻好,最好不要太商業化。”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按老姚的話來講,老早複興公園文化氛圍很濃。田漢、郁達夫、葉聖陶、徐志摩等諸多上海文人常聚集于複興公園,這裡曾經是文藝時尚的先鋒地。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1951年,巴金全家于複興公園合影(老照片來源:複興公園)

郁達夫在《茑蘿行》如此寫道,“幸虧在黃昏的時節,公園的四周沒有人來往,是以我得盡情地哭泣;有時候哭得倦了,我也曾在那公園的草地上露宿過的。”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20世紀70年代末恢複聯考,全社會興起讀書熱。科普角、英語角、學習角,在複興公園好不熱鬧。老姚說:“我也去過幾次英語角,有兩個老先生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當時不少人準備出國,到這裡讀新概念英語,練口語。”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市民在複興公園讀報(薛寶其 攝)

上海攝影師薛寶其曾在複興公園記錄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國恢複聯考後,上海出現讀書熱的影像:已為人父母的年輕人,一邊帶孩子一邊抓緊時間苦讀,希望考上大學改變命運;還有臨近聯考的學生們聚在一起,請老師做沖刺講解。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年輕的父親在複興公園讀書(薛寶其攝)

如今,來複興公園讀書的人是不多了,較之那個時代,市民在今天的上海擁有了太多更好的文化場館的選擇。至于在公園裡重新引入娛樂業态,也有市民持保留意見,比如老姚。

“總感覺和阿拉的生活毫無關系,是平行的,如果晚上軋鬧猛,對周邊居民是不是會造成影響,也是個問題。”老姚說。

百年複興公園的日與夜,靜谧與潮流

讓公園被各年齡群體共享,是一道探索新型管理模式的考題。

“INS”項目的落地,一度讓公園管理方也有些擔心。十多年前,夜生活最盛的時期,“上海最好看的小姑娘都在複興公園”。半夜車流不息,噪音擾民,酒醉的客人在公園留下一地狼藉。

然而,複興公園作為公共空間,姿态畢竟從來都是開放的,在過去的每一個時代,複興公園總是和時興、時髦的生活方式緊密連接配接在一起。上海旅遊節玫瑰婚典、上海時裝周秀場、上海馬拉松健康跑、上海全民健身日活動,都曾在公園留下足迹。

過去三年裡,INS項目年輕的管理團隊發揮創意,整合資源,跟公園的生态環保主題結合,積極參與“環複興公園藝術季”。在共創公園内容生态的過程中,公園管理方感受到這群年輕人希望融入公園、完善自身的誠意,這也使得管理方願意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态,接納當下年輕人的生活。

未來,INS複興樂園作為上海“全球電競之都”的新地标,超過50%的項目主體将呈現一個挑高12米、超過1000平方米的電競空間,将拓展青年潮流文化聚集地的版圖。

夜晚,當 “INS複興樂園”燈光亮起,門前的隔離欄劃出了夜生活與夜公園的柔性邊界。“爺爺奶奶都睡了,大家都小點聲兒”的小牌子,提醒着年輕人狂歡同時的秩序感。

被鼓噪的音樂刺激了整晚,桑德斯癱在一張大沙發上,面朝着落地玻璃窗外的大草坪,看着天邊泛起魚肚白,這是他每次來蹦迪最享受的時刻,看着這座上海市中心的大公園又迎來嶄新的一天。

早上五點半,溫州人老陳走進複興公園。一年前,老陳到上海相幫兒子帶孫子。住在離複興公園不遠的他常來溜達,還拜了空竹師父,學了三個月,終于能把空竹抖起不落地。

晨練後,老陳到門口便利店買2個包子,想想還是沒忍住,走進雁蕩路的老字号味香齋,來碗經典的麻醬拌面,配一碗咖喱牛肉湯,老陳慢慢融入了上海的生活。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秦東穎 董天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