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作者:孔甲丙

引言

鄧稼先,一個名揚華夏、震爍中國的名字。他曾為國埋名,于大漠黃沙之中為能夠成功擁有屬于自己國家的“大炮仗”而奮鬥了半生。

他巍峨的形象已經樹立在了國人的心中,縱使斯人已去三十七年,卻仍然備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不過,在親人的眼中他固然偉大,卻也是一個從平凡之中走出來的人。

熱愛生活的鄧稼先有着很多愛好,他是個經常去“釣票”的平劇戲迷,也喜歡乒乓球等多項運動,還時不時到外面下館子。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一、侄子回憶姑父,興趣廣泛愛生活

在許進的回憶中,他眼中的姑父,在生活中是一個愛好廣泛的人。鄧稼先會閑暇之餘看看平劇、讀讀書,而這些愛好其實都有着鄧父的深刻烙印,是父親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了鄧稼先。

鄧稼先的父親年少就東渡留洋,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影響,不管是西方音樂還是平劇都十分喜愛。鄧稼先經常被帶着一起去看戲,耳濡目染之下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六歲半的時候,去聽《水簾洞》,調皮的他在台下看的時候也不老實,一直在偷偷模仿,一場戲結束了,桌上的茶壺也變成了碎片。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及至後來,他投身核事業,每天都不知道會忙到什麼時候,就沒辦法提前訂好心儀的劇目的場次。隻能有時間了,就跑到劇院門口蹲守看有沒有餘票或者退票的。

那個時候北京的晚上看平劇的人可能會看到一位先生拿着錢問别人有沒有多餘的票,說不定,那就是鄧稼先。

次數多了,他甚至摸索出了一套方法去觀察來人有無退票之意。這些經驗,還被他傳授給了同樣是票友的于敏。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在侄子的回憶中,姑父還喜歡下館子,甚至也搗鼓出等座心得。當年的飯館很少,是以一到飯點基本都是滿座,鄧稼先就根據上菜情況專門挑那種快吃完的桌子後面等着。

在父親的教育下,鄧稼先是個對生活很講究但從來不會搞特殊的人。他每次回家,父子倆都會默契地在一起小酌幾杯,但通常鄧稼先會控制好量,基本不會讓自己醉了。

鄧稼先人生中難得的喝醉是在戈壁之中,不知道具體時間也不知道具體地點,他隻是告訴侄子是一個人幹掉一瓶五糧液之後酩酊大醉。而那時,他的身上壓着千鈞重擔。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二、掙錢給父親買酒,爆炸結束回京送母

鄧稼先的老家有座曆史悠久、名為“鐵硯山房”的宅子,名字的來源于鄧家祖上出了一位書法大家,清廷專門贈下了鐵硯。這所老宅,便是他的出生地了。

祖父是頗有名氣的教育家,父親鄧以蟄學貫東西,在現代美學領域堪稱大家。在這樣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中,孩子們的名字,都起得别有深意。

所謂稼,即田野間的秀實之禾。“稼先”,寄語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盼他日即便隻是滄海之一粟也能為國有用。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相比于生活中的這些小習慣,父親對鄧稼先最大的影響是愛國。清北南遷之時,鄧教授由于身體原因無法随行,但即便生活再窘迫也不願意給僞軍服務。

當年南下之時,一生都與哲學和美學打交道的父親卻諄諄告誡兒子,“一定要學科學”。于是,鄧稼先遵照父親的囑托,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選擇了實體。

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在拿到自己人生第一筆工資之後,沒有給自己買任何東西而是買了父親愛喝的茅台。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再後來,鄧稼先決定出國深造。考慮到經濟問題,在楊振甯的建議下選擇了費用低、在核實體上又十分具備實力的普渡大學。

隻有學識學位的他,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博士的要求。他牢記父親的教誨,拒絕了老師去英國的建議,拿到學位就登船回國了。

在他乘坐的那條船上,有乘客行李上了,人卻被限制了行動,那人的名字叫錢學森。與他同行的百餘名留美學生,日後都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父母分别在1964年和1973年去世,彼時已經去了大西北工作的鄧稼先也都及時趕回到二老身邊。

母親病危的時候,妻子給有關部門打了報告。但恰逢“邱小姐”試驗的關鍵時刻,沒人敢把噩耗告訴重壓之下快要喘不過氣的鄧稼先,隻能成功爆炸後連夜把他送去機場。

原來組織上一得到消息,就為鄧稼先準備好了車和回京的機票,但這些隻能在完成試驗之後告訴他。彌留之際,母親終于等到了兒子的歸來。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嶽父母與鄧家相交多年,是看着鄧稼先長大的。二老一直記得他當年挂在門上來回晃的樣子,私下裡也一直叫他“鄧小孩”。

許鹿希與鄧稼先的年齡相仿,但少時卻未曾見過。反倒是在她十八歲那年,在北大的教室中第一次見到已經成為助教的鄧稼先。

小男孩長成了有為青年,也成了他們的女婿。對女婿的工作,他們其實是知道一些情況的,但都懂得“保密”二字的重量。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鄧稼先并非有些傳言所說的那般音信斷絕,隻要回京,他就會與家人團聚、探望嶽父母。就連1959年出生的許進,也與姑父見過不少次。

對鄧稼先的喜好十分了解的嶽家每次都會備上一桌好飯,小舅子陪着他喝酒、嶽母煮上一道他喜歡的蝦,大人小孩坐在一起聊家事談人生,但默契地不會過問他的工作。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三、從夫妻攜手共進,到妻子一肩挑重擔

在許鹿希的記憶中,結婚最初那五年的時間,是他們夫妻倆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鄧稼先的性格開朗、溫和,為人又厚道,當年求學時曾被同學們送了一個外号“pure”,這樣的他能包容妻子略有些急的脾氣。

許鹿希搭公共汽車上班,但是從車站到他們的住處那段的路旁是無人的曠野,鄧稼先擔心她總要騎車去接。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周末,他們一起去逛公園、看平劇、賞芭蕾。有了孩子以後,帶着孩子們捉蛐蛐、放鞭炮,拿到稿費給一雙兒女買搖椅、買小自行車。

那時候,中科院鄧家的那間小屋子裡總是飄蕩着高高低低的歡笑聲,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變化是從1958年的夏天開始的。那年8月的某一天,原本晚上吃飯必要小酌一杯的丈夫這天晚上滴酒未沾不說,夜裡還翻過來又翻過去不睡覺。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當聽到他說“工作調動,以後不能顧家”的時候,許鹿希還以為丈夫是要去敵人那裡當卧底。

這個時候鄧稼先還沒有去基地,是在北京帶着一群人搞理論設計。但他深知以後怕是會越來越沒有時間照顧老人、陪伴妻兒了,于是特意去拍了一張全家福。

盡管鄧稼先的嘴巴就像蚌一樣什麼都不往外說,但是家裡人卻從他連通信都基本和外界斷絕、經常突然回家住幾天然後又突然離開很久的行蹤中知道他的工作保密性很高。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他最先出現變化的是性格,許鹿希說原本很開朗的丈夫性子逐漸變得沉默起來,家裡的氛圍也不再像以往那般溫馨。

鄧稼先喜歡音樂,原本最常聽的是充滿了甯靜與希望的田園交響曲。但是在他投身核事業之後,命運就取代了田園。

他還被上司叫停了騎車去院裡的行為,因為他滿腦子都是原子彈,騎車的時候眼睛都是直的。他們擔心他這樣,會在路上出問題。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這些細微的變化沒有逃過許鹿希的眼睛,盡管出于保密的需要兩人從來不談他的工作問題,她也看得出來他身上的擔子很重。

是以,她隻是默默地在背後給予丈夫支援。公婆逐漸年邁、身體不太好,需要時常看顧,小兒年幼依賴母親,還有工作上的事情,許鹿希全都一肩擔了起來。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四、姐姐的調皮弟弟,弟弟的溫暖兄長

在人們的心中,鄧稼先的形象已經被定格為偉岸、高大的模樣。不過在姐姐鄧仲先的眼裡,他依然是那個喜歡放風筝、抖空竹、掉進過冰窟窿的調皮孩子。

5歲的時候,鄧稼先迷上了新的事物-棋,沒人陪着下的時候就會纏着跟他們相熟的車夫。車夫與他關系極好,不但陪下棋還會把他扛到肩上玩耍。

但有時候,調皮的他會不小心闖下禍事來。讀國小二年級那年,放學時間已經過去許久,還不見鄧稼先的身影,姐姐便到學校去找卻發現他正獨自一人面壁而立。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這場景,一看就知道是幹了什麼“壞事兒”被懲罰了。果不其然,老師指着一扇破碎的窗戶,“是他做的”,姐姐繳納了更換玻璃的錢,才得以把他領回家。

姐弟倆年齡相差了十歲,但是感情非常好。尤其是抗戰期間他們倆一起穿越火線曆經艱險到了昆明,那裡有着中國幾所頂級學府聯合舉辦的高校。

1941年,他順利考入了名師荟萃的西南聯大實體系。在他入學的那年秋天,鄭華熾與姐姐在昆明成婚。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姐夫會把他抓去補功課,姐姐幫他清洗潮濕的被褥,鄧稼先則有時間就去幫忙做家務。年少時的那個搗蛋的小鬼,長成了溫和又貼心的弟弟。

做了六十二年姐弟,又曾相依為命數年。于鄧仲先而言,鄧稼先永遠是那個頑皮又認真的弟弟。每當有人來訪,她總會把珍藏的兩人少年時期的合照拿出來,“看,他那時多頑皮啊”。

而在弟弟鄧檇先看來,哥哥是在學習和思想上對他要求高的嚴師,也是生活中關愛家人的好兄長。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年少之時,時逢亂世,人心惶惶,是哥哥一有時間就給檇先惡補英語。青年時期,檇先因為工作的調動而有些轉不過來彎兒,又是哥哥專門來信開導他要“淡泊名利,做好工作”。

檇先剛剛參加工作回京探親之時,向來講究生活品質的哥哥看到他身上光秃秃的,就買來表和鋼筆,還準備了一筆錢送給他。

孩子出生後,檇先一直為奶水不夠的問題發愁,還是鄧稼先每月給他們寄去奶粉才解決了問題。

對這些親人來說,鄧稼先不僅是紙筆上的那個奉獻一生的英雄式人物,更是他們生活中一個兢兢業業工作、愛好廣泛的平常人。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結語

鄧稼先的人生就算已然走到了盡頭,病榻之上他仍為國家拟定了未來的核試驗計劃。而中國最後一次蘑菇雲騰空,恰好是在十年之後他去世的同一天。

另一方面,即便半生身埋黃沙甘做無名英雄,鄧稼先依然是那個對生活充滿熱忱的人。劇院門口徘徊等票的身影、餐桌上小酌兩杯的開懷,都是現實中的鄧稼先。

妻侄憶鄧稼先:講究生活品質,愛抽中華喝五糧液茅台聽平劇下館子

參考文獻:

[1]葉娟.“共藏多少意不說兩相知”許鹿希懷念鄧稼先[J].中國核工業,2014

[2]李秀明,周山.大姐眼中的鄧稼先[J].中國工商報,2002

[3]陳紅,辛聞,棗刺兒.弟弟眼中的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胞弟談鄧稼先[N].大江晚報,2003-7-29

[4]高淵.鄧稼先真實的28年-許進憶姑爹[N].解放日報,2019-10-29

繼續閱讀